-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改變 : 遇見更好的自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325379
- 條形碼:9787569325379 ; 978-7-5693-2537-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改變 : 遇見更好的自己 本書特色
本書中既有平凡人的感動,也有名人成功的啟示。分析深刻,不管是學生還是職場員工,不管任何年齡、任何職業的人讀了,都會大有收獲,要么深有同感,要么茅塞頓開,有的內容讀者可以直接借鑒用于工作、生活,不斷提高自己。
改變 : 遇見更好的自己 內容簡介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成長改變的過程,不管是任何人、任何年齡,都要成長、進步。一個人的成長,除了自身讀書、思考和實踐,更重要的是在工作、生活中,在人際交往中,相互學習,不斷提高。 本書是作者長期生活、讀書、思考以及擔任大學教師和從事行政工作的人生感悟,分為自我改變,在生活中改變,在工作中改變,在學習中改變,用心做事五章。具體包括為人處事,婚姻家庭,工作生活等許多方面,每一小部分內容既獨立成篇又形成一個獨立完整的體系。內容思想深刻,可讀性強,作者思路清晰,善于總結,能從小事情悟出大道理。
改變 : 遇見更好的自己 目錄
**章 學思踐悟——認知改變格局
1.知識不等于文化
2.靜下心來讀書
3.怎樣才能有好運氣?
4.挨批越多,成長越快
5.高人指點,大開眼界
第二章 能言善行——情商改變境遇
1.一句話,一輩子
2.吃水不忘挖井人
3.你傷害過別人嗎?
4.你做過違法的事情嗎?
5.開會是一門學問
6.讓勤快的好人富起來
7.小餐館也能做成大生意
第三章 積極思維——視角改變心態
1.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嗎?
2.兼聽則明
3.心想才能事成
4.換個角度看問題
5.自信的人生*美麗
6.焦慮不是一種病
7.既不心存僥幸,也不妄自菲薄
第四章 人際穿行——細節改變生活
1.正確對待他人的看法
2.如何了解一個人?
3.你信任別人嗎?
4.你對他人有偏見嗎?
5.你給別人點贊嗎?
6.婚姻怎樣才能更和諧?
7.你尊重孩子嗎?
第五章 用心做事—一今天改變未來
1.競爭真的很激烈嗎?
2.功夫不負有心人
3.認真做事
4.你可以做得更好
5.現在就開始改變
6.一起成長
改變 : 遇見更好的自己 節選
1.知識不等于文化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中,知識和文化總是備受推崇,兩者之間也常常被畫上等號。然而近幾年,有一種說法,叫“有知識、沒文化”。說的是有的人學歷很高,讀了很多書,受了多年教育,可言談舉止卻總有點叫人“不得勁”的地方,于是一言以蔽之,“他還是個博士,卻一點沒文化。”如果有人談到一個他瞧不起的人,有時也用一種很輕蔑的口氣說:“這個人沒文化。”當有的人表現出基本知識缺乏,說話沒有章法,做事簡單粗暴,不講社會公德時,人們也會說他沒文化。比如,某省一個作家協會會員,在一檔電視節目里面沒有回答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下一句,就被網友調侃為沒文化。但到底什么是知識,什么是文化,倒很少有人去細究。在這里,我不想辨析知識和文化的具體含義,只想談談我對“有知識、沒文化”的理解。知識和文化不能畫等號知識和文化是不能畫等號的,在某種意義上,知識是文化的基礎。不同的人對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從正面闡釋,有的從反面理解。著名學者張岱年將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為四個要點,即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協調。也就是說文化塑造的是一個完整的、有健全人格的人,是一個注重自身行為與社會、環境關系的有理性的人,而不是具備了某一方面的知識,就可以稱得上有文化。在有些學者看來,現代人的沒有文化、野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匆忙,二是貪婪,三是麻木,四是虛假。比如,現在許多人感覺每天非常繁忙,來去匆匆,沒有時間靜下來喝喝茶、聊聊天、發發呆。有人認為之所以匆忙,是因為內在的空虛,沒有靈魂,所以忙于外部的事務,想用此來填補和掩蓋空虛。在我們這個飛速轉動的時代里,到處是令人眩暈的匆忙,有些人厭棄一切“無用”之事,只做所謂“有用”的事,也就是能夠帶來眼前利益的事。而有文化的人,除了關注“有用”之事,也在關注“無用”的事,比如讀書。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想讓生活節奏慢下來,內心更寧靜一些,而不再焦躁煩惱。知識不等于文化,知識僅僅是一種信息儲備,而文化是一種素質和積淀。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填寫各種表格時,有一個欄目是“文化程度”,一般人填的都是學歷,比如高中、大學等。現在的表格中,已很少見文化程度一欄,而由學歷或*高學歷取而代之。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學歷和文化程度沒有必然的聯系?有一些學歷高的人不見得文化素養也高。作家梁曉聲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知識僅是文化里的冰山一角,知識不能代表文化,是否有文化也不取決于知識的多寡。比如一個教授即使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但如果缺乏個人修養,也會顯得沒有文化。文化應該比知識更高一個層次,就像人們常說某某是“文化人”,而不說他是“知識人”。當然,在現代社會,受過高層次教育的人一般比接受教育時間短的人文化素質高一些。比如,人們常說,某某一看就上過大學。我想,這里說的是文化而不是知識。因為我們不能從一個人的外觀相貌看出他是哪個大學畢業的、學什么專業的。當然,上過大學的不見得有文化,沒有上過大學的,也不見得就沒有文化。有的人由于各種原因雖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讀書很多,閱歷豐富,很有思想。可以說,知識是我們謀生的工具,而文化則能反映一個人的修養。有的人把現在這個時代稱為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也有人稱之為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知識已經成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方式之一,成為獲得利益的重要途徑,因而許多人偏重于知識的汲取和積累,卻忽視了文化的養成,從而使得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偏移。比如,有的人唯利是圖、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文化是知識的底蘊,可以讓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可以使一個人的境界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我接觸過的一位建筑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曾經說,要成為一個設計人員容易,但要成為建筑大師卻很難。要成為一名建筑大師僅僅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是不夠的,除了日積月累的豐富閱歷,還必須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因為建筑本身與文化密切相關。P3-6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