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讓孩子聽話的心理學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201181813
- 條形碼:9787201181813 ; 978-7-201-1818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讓孩子聽話的心理學 本書特色
讀點兒心理學聽懂孩子的話! 閱讀本書,你會知道當孩子說“我不聽”“我不要”“我就不原諒他”,孩子在說什么。 不控制、不放任、不吼不叫讓孩子聽你的話! 從孩子的話中聽出他的心理需求,溝通時注意關照這些需求,孩子就會愿意合作。 不用苦口婆心就能讓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 用“椰殼效應”克服孩子的厭學心理,用“感官協(xié)同效應”助力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教你引導孩子打心眼兒里愛上學習!
讓孩子聽話的心理學 內(nèi)容簡介
《讓孩子聽話的心理學》教你如何讓孩子聽你的話。 本書基于兒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為你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幫助你與孩子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讓你走”,他其實在表達分離性焦慮。 和你對著干,孩子可能陷入了“禁果效應”。 用“椰殼效應”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厭學心理。 …… 本書旨在用心理學知識幫助你解決孩子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書中的方法,一看就能懂,讀完就可用,幫助你讀懂孩子的行為心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進而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
讓孩子聽話的心理學 目錄
◎ **章 寶貝心思知多少——愛他要先了解他
1.了解孩子性格類型,量身打造教育方案/ 002
2.童年時期必經(jīng)的那些心理體驗/ 005
3.父母不可不知的3~12 歲“水泥期”/ 009
4.“反抗期”到了,需要“壓迫”嗎/ 012
5.你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嗎/ 015
◎ 第二章 打造優(yōu)質(zhì)環(huán)境,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小孩
1.家庭環(huán)境是塑造孩子心理的大魔術(shù)師/ 020
2.父母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023
3.強勢父母背后的“無個性”孩子/ 026
4.“三高家庭”阻礙孩子心理發(fā)育/ 029
5.家庭戰(zhàn)火,“劫后余生”的孩子不好過/ 032
6.撫平“單飛”給孩子帶來的傷痛/ 035
7.讓孩子學會適應,輕松搞定各種處境/ 039
◎ 第三章 雕塑品格,給孩子打好心理底子
1.一定要培養(yǎng)出受益一生的自信/ 044
2.讓孩子有主宰自我的能力/ 047
3.給孩子一副勇于承擔的肩膀/ 050
4.給孩子一支“避雷針”,教他疏導壞情緒/ 053
5.培育一個專心做事的小孩/ 056
6.樂觀是孩子必須掌握的能力/ 059
7.謙虛是孩子必須具備的良好品質(zhì)/ 062
8.教孩子擁有好人緣,讓他快樂一生/ 065
9.誠信——孩子一生受用的品質(zhì)/ 068
◎ 第四章 撥開怪異行為的迷霧,認清孩子的心理本質(zhì)
1.撕書、拆玩具——破壞并非孩子本意/ 074
2.虐待小動物的孩子心里有一顆定時炸彈/ 077
3.“匹諾曹”附身——孩子為什么要說謊/ 080
4.和媽媽對著干——孩子陷入了“禁果效應”/ 083
5.有戀物情結(jié)——孩子需要情感寄托/ 086
6.沉默不是金——孩子或有社交恐懼癥/ 089
7.小小“人來瘋”——背后心思知多少/ 092
8.戒不掉撒嬌——孩子的真實目的何在/ 095
◎ 第五章 言為心聲,聰明父母這樣聽孩子說話
1.“只能我自己吃”——孩子的占有欲在作祟/ 100
2.“媽媽,我給你講故事”——孩子有溝通的渴望/ 103
3.“我就不原諒他”——孩子心胸過于狹窄/ 106
4.“山區(qū)的小朋友真可憐”——激發(fā)孩子的同理心/ 109
5.“媽媽我不讓你走”——警惕兒童分離性焦慮/ 112
6.“你只能夸我一個人”——極具破壞力的嫉妒心理/ 115
7.“我的功勞*大”——缺乏團隊意識的孩子不受歡迎/ 118
8.“他長得太丑了”——以貌取人是必須改變的價值觀/ 121
9.“我不好意思說不”——不會拒絕的人生*累/ 125
◎ 第六章 踢開心靈絆腳石,排除孩子成長的心理障礙
1.孩子請走出來,角落不是你的天堂/ 130
2.缺乏熱情,孩子難有美好的未來/ 133
3.愛哭的孩子,眼淚不是你的武器/ 136
4.有禮貌才能成為有素養(yǎng)的人/ 139
5.優(yōu)柔寡斷讓孩子遠離成功/ 142
6.讓怕黑的孩子愛上夜晚/ 145
7.強化定律讓孩子形成勤奮的好習慣/ 149
8.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152
◎ 第七章 堅守尊重原則,給孩子一碗溫暖的心靈雞湯
1.溫和的話語似春風,吹開孩子的心房/ 158
2.蹲下來跟孩子交流,做孩子的“自己人”/ 161
3.對孩子放手,給他百分百的信任/ 164
4.父母統(tǒng)一言行,給孩子明晰的概念/ 167
5.孩子的人生,交給他自己做選擇/ 171
6.轉(zhuǎn)個彎,讓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 174
7.孩子也有隱私,需用心呵護/ 177
8.“南風法則”,懲罰他不如寬容他/ 180
◎ 第八章 因勢利導,讓孩子打心眼兒里愛上學習
1.用“椰殼效應”克服孩子的厭學心理/ 186
2.培養(yǎng)孩子主動埋頭學習的動機/ 189
3.用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的學習助力/ 192
4.愛孩子應該勝過愛分數(shù)/ 196
5.“感官協(xié)同效應”助力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199
6.掌握遺忘曲線規(guī)律,讓孩子“記憶猶新”/ 202
7.“7±2 效應”,巧妙的學習模式/ 206
8.孩子學習出現(xiàn)“高原現(xiàn)象”,媽媽別趕鴨子上架/ 209
9.倒U 形假說,輕松將孩子的壓力變動力/ 213
◎ 第九章 子不教,父母之過——不可不避的心理教育誤區(qū)
1.剝奪孩子獨立權(quán)的愛是*盲目的愛/ 218
2.“零”挫折,孩子的人生可能“零”作為/ 221
3.父母態(tài)度不一,孩子左右為難/ 224
4.貶低孩子,當心他品嘗“習得性無助”的惡果/ 227
5.言語打擊,當心扼殺孩子的小小夢想/ 230
6.與“丑陋”隔絕,孩子只能生活在童話中/ 233
7.不正當獎勵,孩子的路會越走越歪/ 236
8.超限效應,你的孩子聽了太多相同的話語/ 240
讓孩子聽話的心理學 節(jié)選
4.和媽媽對著干——孩子陷入了“禁果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禁果效應”,本來指的是戀愛中的男女受到父母的反對時會更加相愛。不過這個效應同樣適用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當父母越是反對孩子做某件事時,孩子做這件事的愿望可能就會越強烈。因此造成了孩子的逆反,看起來就好像總在跟父母對著干一樣。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苦惱:孩子原本乖巧聽話,但到了某一個時期,突然變得“逆反”起來,不愿再聽父母的指揮,甚至專門和父母對著干。父母指東,他偏要朝西去;父母剛下一個指令,他的“不”就立刻脫口而出。要他別將水杯打翻,他偏偏要故意弄翻它;剛下過雨,告訴他別踩在水坑里,他偏挑有積水的地方走;讓他穿好鞋再下床,他偏要光著腳丫在幾個屋子間跑來跑去…… 為什么孩子會變得如此逆反呢?父母可能一時間接受不了,但從人的心理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xiàn)象。心理學家之所以提出“禁果效應”,是建立在這樣的研究結(jié)果之上的。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都有一種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夠獨立自主,不愿做一個被別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別人總來為自己決定事情、替自己做選擇,并將這些強加于自己時,就會感到主權(quán)受到了威脅,從而產(chǎn)生一種抗拒心理——排斥自己被迫選擇的事物,同時更加傾向于選擇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因此,處在“逆反期”的人們才會常常去做一些明知不對的事情,他們這時也許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有錯,而只是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主權(quán)。這一點在孩子身上同樣存在。 而孩子之所以會由聽話變得不聽話,是因為孩子從生下來起就是依賴母體的,幾乎沒有自我意識,因此父母說什么他就會聽什么。而到了2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顯現(xiàn),這時就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主權(quán)”落在了父母手中,于是便極力想要“搶”回來,這才會出現(xiàn)開始“不聽話”的現(xiàn)象。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對事物認知的深入,這種情況會有所緩解。 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找來一些孩子、幾個茶杯,實驗者把茶杯倒扣在茶盤里,放在孩子面前——孩子毫無興趣。但當實驗者對孩子說“不要動這些茶杯”之后,孩子們不甘心被禁止,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開始趁著實驗者“不注意”的時候企圖偷偷掀開杯子。這時,實驗者突然說道:“你們想要看就看吧,也沒什么稀奇的。”這句話說完,竟然有將近一半的孩子放棄了掀看杯子。 父母一旦明白孩子的心理之后,就可以找到應對的辦法了。既然孩子是在維護自己的“主權(quán)”,那么就盡量將決定權(quán)交給孩子,讓他擁有決定事情的權(quán)利,這樣孩子就不會再為了和父母對著干而一味地做錯事。 對于一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或者說非做不可的事情,可以通過改善溝通技巧來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有些孩子不喜歡喝水、不喜歡吃水果,父母越是強迫,孩子越會反抗,堅決不從。這時,父母不妨對孩子說:“如果你現(xiàn)在不渴,那就等下你覺得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呢!”也許孩子過不了一會兒就會朝父母要水喝。關于吃水果,父母也不要強迫孩子“吃個蘋果”,可以問孩子:“寶貝兒,你是想吃蘋果,還是想吃香蕉?”這樣,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有選擇的權(quán)利,就不會對吃水果那么抗拒了。 對于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父母則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決定,這樣一來能夠減少孩子的反抗情緒,給孩子自由的空間;二來也可以避免因為父母包辦太多,孩子失去自己的主見。生活中有些父母總是管得太多,不準孩子做這個,也不讓孩子去那里,孩子失去了很多自我探索的機會,不僅心中的逆反情緒會越來越嚴重,還有可能形成沉默寡言、猶豫沒主見的個性。父母不妨放開對孩子的束縛,讓他在獨自做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減少與父母的對抗。 孩子逆反,陷在“禁果效應”中,其實也不是一件壞事,只要父母懂得引導,還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好處呢。 蜜蜜是個長相甜美、身材修長的小女孩,大家都說她是一塊天生學舞蹈的好材料。蜜蜜自己也很喜歡舞蹈,于是在她5 歲的時候,媽媽就為她報了一個芭蕾舞培訓班。開始的兩年里,練習雖然比較辛苦,但因為蜜蜜很喜歡,所以從來沒有叫苦叫累,而是學得非常認真。媽媽看了也很高興。但就在第三年,蜜蜜有了一定的基礎、眼看就要小有所成的時候,她突然產(chǎn)生了厭煩情緒。她甚至覺得,別的小朋友放學就能回家玩、看動畫片,媽媽卻要“逼”著自己不停地練舞蹈,對自己很不公平。于是,她開始喊累、開始偷懶。面對蜜蜜的態(tài)度,媽媽知道,如果“牛不喝水強按頭”,只會讓她更加反感。 幾天后,媽媽買回一雙非常漂亮的芭蕾舞鞋,還有一套國內(nèi)頂級老師的舞蹈教程,但只給蜜蜜看了一眼,就鎖在了柜子里,并告訴她“另有用途,不許亂動”。這下蜜蜜像被拿了魂兒似的,每天惦記著那雙精美的舞鞋,還想目睹一下頂級舞蹈老師的風采。于是,她開始妥協(xié),向媽媽保證自己會好好練舞蹈,希望媽媽能把那兩樣東西送給自己。媽媽拒絕了兩次。在蜜蜜第三次誠懇地向媽媽請求的時候,媽媽將舞鞋和教程給了她。蜜蜜對這兩樣東西很寶貝,再也沒說過自己不想練了的話,而是比以前更加用心了。 “禁果效應”是一種人之常有的現(xiàn)象,父母不用為孩子陷入這個效應而擔心,只要學會變通,提高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就能化解孩子的頑強反抗;同時,要是能夠巧妙地運用“禁果效應”,它還能成為父母督促孩子努力學習、形成良好習慣的幫手。
讓孩子聽話的心理學 作者簡介
舒童 心理學碩士,專注于對兒童心理的研究和解讀。從事圖書撰寫工作多年,曾參與編寫多本指導父母以兒童心理為依據(jù)教育孩子的書籍,出版作品有《媽媽如何看穿孩子的小九九》《上班族媽媽教出好孩子》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