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論山水畫論的筆墨說:以天地觀為中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7100
- 條形碼:9787520397100 ; 978-7-5203-971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山水畫論的筆墨說:以天地觀為中心 內(nèi)容簡介
當代西方自然美學、環(huán)境美學研究如火如荼,其影響力涉及廣泛的學科領域。本書借助于這兩種理論資源,試圖對古代的筆墨說獲得一種新的理解。筆者認為,中國古代山水畫論*精深、*有價值的地方不是它那豐富的技法學說,而是它的如下藝術美學原理:以筆墨描繪山水的方式去體認中國古代天地意識。這種天地意識,即是一種與筆墨相合的天地觀念。本書正是以此天地觀為中心,集中研究中國古代畫論中的筆墨說與天地觀相合的問題,重點討論“筆墨之自然”與“天地之自然”“相合”的途徑以及相合之后所能達到的藝術境界與審美效果。在一定意義上,為貫通環(huán)境美學(即自然環(huán)境美學)與藝術美學(即中國山水畫美學)提供一種可能性。
論山水畫論的筆墨說:以天地觀為中心 目錄
**章 山水畫地位的提升與墨法的凸顯
**節(jié) 繪畫題材的歷史變化
第二節(jié) 繪畫功能與價值觀的變化
第三節(jié) 墨法的凸顯
第二章 山水畫論的天地觀與筆墨說
**節(jié) 山水畫論的天地觀
第二節(jié) “如其本然”地欣賞天地
第三節(jié) 山水畫論的筆墨說
第四節(jié) “如其本然”地描繪天地
第三章 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
**節(jié) 相合的內(nèi)容——合于生生之德
第二節(jié) 相合的方式——體陰陽以用筆墨
第三節(jié) 相合的價值——我為山川代言
余論 筆墨說的挑戰(zhàn)及其前景
結語
引用文獻
后記
論山水畫論的筆墨說:以天地觀為中心 節(jié)選
《論山水畫論的筆墨說:以天地觀為中心》: 二 人受山川之靈而游心暢神 “神遇”,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涵,正如方薰所說:“云霞蕩胸襟,花竹怡情性,物本無心,何與人事?其所以相感者,必大有妙理。畫家一丘一壑,一草一花,使望者息心,覽者動色,乃為極構!比伺c物相感使人“息心”“動色”,這正是“神遇”發(fā)生時,心靈狀態(tài)的變化。筆者認為,這是山水為何能夠怡養(yǎng)情性的直接原因。因而,當“神遇”發(fā)生,意味著畫家進入一種特殊的心靈狀態(tài),與山水天地相通起來;谥袊糯枷,“神遇”所達到的心靈狀態(tài),可以表述為一種心靈的境界,或者可以稱之為“天地境界”,它反映的是“宇宙意識”或“天地意識”。這種心靈的境界,老子認為只能以虛靜之心來體征。而此時的“心”,正是古人稱的“道心”或“天地之心”。也就是說,“神遇”這一心靈現(xiàn)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國古代思想的核心:將世俗之心升華為天地之心,由低層次的物欲之心升華為高層次的自然之心。具體到山水欣賞和繪畫創(chuàng)作上來,是實現(xiàn)由觀物形質(zhì)之心到觀物靈趣之心的轉(zhuǎn)化。那么,當畫家沉浸在山水之中,觀賞到的不再是囿于形質(zhì)的形而下山水,而是超越形質(zhì)的形而上山水了。如此,這種形而上山水的性質(zhì)是怎樣的呢?它如何作用于人心,實現(xiàn)“精神性”的審美價值呢? 筆者認為,山水超然物外的形而上層面指的是蘊含在山水形質(zhì)內(nèi)的“道性”,它指向蘊含天地意識或宇宙意識的山水。從中國古代思想中可知,通常這個“物”,是指世俗之物,在價值上看它是比較負面的。但是,這個物也可以體道,即體現(xiàn)事物的道理。所以,世俗之物與天地之物不是兩個物,它是一個物,只不過,從世俗角度上講,山水,以至于屎尿皆算作世俗之物,但是從道的角度上講,這個道也在山水、屎尿之中,所以,我們看到,古人從兩個角度對“物”作了區(qū)分:一是指世俗之物,即莊子評價惠施無道術時講到的“無反所逐之物”:“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边@“物”使人囿于其物欲而分散心思,虧損德行,放蕩而無所得,也就是嵇康所言的“逐物”之物:“君子識智以無恒傷生,欲以逐物害性。”二是指天地之物或宇宙之物,即老子所講的“道”!独献印さ赖陆(jīng)》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暗馈敝疄槲,它是實存的,天地萬物都由它去化育、生成。老子說“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無物”并非空無所指,而是說“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東西:物一般是可見的、有形的東西,而“道”是“無形”的,但又確實存在。老子說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說明這個超越聲色名相的“道”,無法通過我們的感官去認識。因為“道”沒有明確的形體,無法名狀,只能通過體悟自致的方式達道,即蘇軾“道可致而不可求”的意思:“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代文論中講“意不稱物”,指的就是受困于日常世俗之情無法去表達天地宇宙萬物之意。言下之意,也就是說,天地宇宙萬物那深微詭秘的存在特征,是很難被掌握的,如此,若要求索“天地宇宙萬物之意”,只有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修為,提升自己的境界,才有可能“以意稱物”。因而,這里的“物”,并非一般之物,而是“道之為物”意義上的“物”,可以稱為天地自然化生出的物,它是物的獨特的性情、精神,也就是物之心。其實也就是西方人講的普遍規(guī)律。這里的稱物之“意”,是一種體現(xiàn)了宇宙高度的意識。因而,這樣形成的“文”,不是一般的“文”(形而下的技巧),而是道之文,即脫離了人為痕跡,體現(xiàn)了天地境界的“文”。所以,從整體上看,不論是中國古代文論,還是中國古代畫論,都主要圍繞著如何化解從“意不稱物”到“稱物之意”,從“文不逮意”到“以文逮意”展開!
論山水畫論的筆墨說:以天地觀為中心 作者簡介
趙卿,文學博士。執(zhí)教于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主要從事藝術理論、中西比較美學研究。曾在《文藝理論研究》《美術研究》《求是學刊》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譯文近二十篇,出版譯著一部。主持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青年項目一項,參與***社會科學項目三項。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