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3167
- 條形碼:9787108073167 ; 978-7-108-07316-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 本書特色
本書包括對書法的形態研究和現代闡釋兩部分。深入現象的敏感、研究方法的貼切,為當代藝術研究、人文研究貢獻了一份有深度的個案。書法歷來被稱為“不可言說”。書法研究的推進,為中國文化的現代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 內容簡介
本書對中國書法進行了全新的闡述。全書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對書法形式構成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對書法有關現象的解說。作者基于對書法作品中時間和空間共生這一基本特征的思考,對書法的形式構成建立了一套新的分析工具,并運用它對筆法史、章法史、書法與繪畫基本性質的比較等重要課題進行深入剖析。此外,作者對書法現象所引發的語言學、美學與哲學等領域的諸多問題進行了討論,由此而將書法引向一個更加廣闊的思想領域。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 目錄
目錄
三聯版前言
**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1 — 線的藝術
2 — 書法作品中的運動與空間
3 — 運動與情感
4 — 卷與軸
5 — 關于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
6 — 章法的構成
7 — 在第三維與第四維之間
8 — 八大山人書法與繪畫作品空間特征的比較研究
9 — 黃賓虹書法與繪畫作品筆法的比較研究
10 — 形式與表現
11 — 書法的表現特征與當代文化中的書法藝術
12 — 題材·意境·生活
——《黃州寒食詩帖》的一點啟示
13 — 書法藝術的哲學基礎
14 — 藝術的泛化
——從書法看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
15 — 感覺的陳述
——對古代書論中一種語言現象的研究
術語索引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 節選
三聯版前言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在三聯書店的出版,得到許多朋友的幫助,至為感念。 新版各篇文字均有改訂。部分插圖做了修改,添加了說明。 本書出版以來,我對有關問題不斷有一些新的思考。 《字結構研究》是此書形態部分重要的補充。它與筆法和章法演變的研究匯合在一起,成為對書法形態整體的描述。歷來對字結構的論述多按書體進行,基本上都是對經驗的概括,但此文把書法史作為一個整體,論述字結構技巧的演變。筆法、章法、字結構三篇文字,構成了一種研究復雜現象的方法。 我對書法的研究,計劃從視覺層面開始,心理、社會、哲學、語言等,一步步做下去。*初的層面不說清楚,后面的工作是沒有意義的。一遇到有關作品的問題,又必須援引前人對作品和構成的陳述,研究永遠不會有可靠的推進。 由于各種書體漢字的書寫狀態極為復雜,《字結構研究》斷續思考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它的完稿,意味著書法形態學的基礎業已鋪設完畢,深入、拓展,便是另一層意義上的工作了。 書法的闡釋與視覺研究有所不同。對于書法這樣一種復雜的藝術現象、文化現象,闡釋是永遠沒有止境的工作。對書法現象的深入研究,不斷給闡釋帶來新的主題;當代思想在各領域的任一成果,都給書法的闡釋帶來新的可能性。 我的兩篇文章與此有關:《神居何所》與《“人書俱老”:融“險絕”于“平正”》。《神居何所》討論作品中“神”的存在問題,《“人書俱老”:融“險絕”于“平正”》討論人生感受如何融入作者晚期的作品中。它們是書法闡釋中新的方面。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作為一部文集,篇幅有限,以上文章皆未能收入文集中;“形態與闡釋”作為一個主題,寄托著關心當代書法理論的人們——也包括我——深深的期待。 謹以相關主題的進展,奉告所有讀者和同人。 希望不斷見到學術界在有關研究中的推進。 邱振中 2021 年4 月30 日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 作者簡介
邱振中,1947年生于南昌。當代藝術家、書法家、詩人、藝術理論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與繪畫比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館展覽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曾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水墨顧問,日本文部省外國人教師、國立奈良教育大學客座教授。 著有《書法》、《中國書法:167 個練習》、《書法的形態與闡釋》、《神居何所》、《“人書俱老”:觀念與機制》(即出)、《書寫性與圖形生成》(即出)、《 寫意的定義》(即出)、《 字結構研究》(即出)與詩集《狀態-Ⅳ》等。于北京、日內瓦、奈良與香港等地舉辦個人作品展覽,參加國內外多種重要展覽。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教育獎、藝術獎,獲第十屆“上海文學獎”詩歌獎、韓國“全北世界書藝雙年展”金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