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未來生命通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473500
- 條形碼:9787510473500 ; 978-7-5104-7350-0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未來生命通史 本書特色
推薦理由1: 一本“挑釁”當今人類主流自然觀的作品,即使你不同意它的論點,也會被迫重新考慮自己的觀點 推薦理由2: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這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難道真的毫無挽回余地了嗎? 從過去的1萬年至今,地球上是否一直持續發生著大規模的新物種起源,且演進速度不斷加快? 為何人類如此不愿意接受新的物種?又為何要把人類行為從根本上定性為“非自然性”行為?
未來生命通史 內容簡介
重新講述人類紀與地球生命的故事 人類在地球上的出現,對其他生命來說,僅僅只是一種更嚴重的生存威脅? 試圖壓制那些從以前的棲息地"入侵"地球新地區的"外星人"物種是否明智? 按照今天物種的消失速度計算,2050年的地球真的會變成“孤獨星球”嗎? 今天,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正處于第6次物種大滅絕的進程之中,人類是罪魁禍首;然而,這種敘述是否掩蓋了一個更充滿希望的真相呢? 《未來生命通史》集結了有名的生物進化學者克里斯·托馬斯,在世界各地工作與考察的大量實例:從約克的棕褐色黃鉤蛺蝶,到新西蘭火雞大小的紅喙南秧鳥,不同物種在人類工農業“鐵蹄”下依然能夠成功生存繁衍;城市化和大規模農業種植,為有進取心的動植物創造了新生存空間;人類對生態系統的改變,刺激了幾乎每個生物種群的進化演變…… 托馬斯挑戰了如今已被廣泛接受的地球生物多樣性衰退論,以不可爭辯的事實和嚴謹的科學論斷證明,人類不僅提高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并且加快了新物種的形成速度,事實上,人類已經開啟了一場地球歷史上規模宏大的進化革命。
未來生命通史 目錄
第1章 物種“全球化”的急先鋒——麻雀
家雀兒:一種厭倦野外生活的麻雀
人類與小小鳥,緣何愛恨糾葛5 000年?
在美國,麻雀侵犯了藍知更鳥的“生存權”
基因序列中蘊含著的起源秘密
外來物種冒失地與本土物種“發生雜交”后……
第2章 人與動植物,到底誰“馴化”了誰?
大象:要不是人類,我們早遍布地球了
聰明的狩獵者與不幸滅絕的獵物
鳥類、哺乳動物:感謝恐龍的滅絕
進化的勝利者在我們的餐盤中
人類放下屠刀,大型動物立地“繁榮”
第3章 多少物種已經滅絕,又新加入多少
“機會主義者”在人類世界活得蠻滋潤
40%的鳥類會像渡渡鳥一樣因人類滅絕嗎?
會挖洞的貓頭鷹已經侵入了農田!
婆羅洲蝴蝶、匈牙利昆蟲及德國植物都在增加
第4章 變化的氣候與“流浪地球”的生物
高山物種向更高海拔遷移,然后呢?
“無家可歸”的狼群與蛾、蛙的困境
獅尾狒和冰期甲蟲的*后“圣地”
格陵蘭旅鼠就“應該”生活在格陵蘭嗎?
貍白蝴蝶:“戒掉”啤酒花“沉迷”刺蕁麻
三分之二物種的身份已成“非法移民”
第5章 生物入侵并非傳說的那么恐怖
大量物種回歸,“黑暗森林”重現
在20世紀,很多魚類環游世界的夢想成真了
結成“復仇者聯盟”的環保主義者與生態學家
全球貿易令物種轉移進程加快了2億年
外來掠食性動物緣何與疾病一起臭名昭著?
十數定律:1 000種外來物種,“關鍵種”僅1個
第6章 人類紀時期,物種的“成”與“敗”
本將滅絕的南秧雞,卻在人工草坪“安居樂業”
大量獵殺入侵動物就能保護瀕危物種嗎?
支持弱者值得尊敬,支持強者更加奏效
進化替代:換了一種活法的新西蘭蝙蝠
2.5米的巨型袋鼠、2 噸的袋熊也難逃滅絕
第7章 如何在棲息地條件變化時生存得更好
堇蛺蝶:為適應新環境主動改變了飲食習慣
恐龍滅絕以來*快速的進化時期
人工選擇與自然進化:并無不同
達爾文也會感到震驚的成功基因
第8章 泛大陸群島上的進化革命
令達爾文聲名鵲起的“達爾文雀”的故事
物種多樣性增加的“幕后推手”
基因隔離:蘋果實蠅與山楂實蠅分道揚鑣
進化趨異與物種形成已進入“超速”狀態
第9章 “冒險家物種”:與遠親接觸并雜交
千里光:人類導演了我們的邂逅雜交“劇本”
建立“大不列顛大米草帝國”的大米草
多物種、多元雜交的代表性動物——人類
純種執念:北美野牛因品種不純就該被宰殺嗎?
新種群、新種族和新生物因人類而快速誕生
第10章 人類令大自然“不太自然”了嗎?
黑猩猩與人類擁有同一個曾曾曾曾祖父母
獅子、野牛和虎鯨也同樣認為自己“獨特”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下的“失落之城”
人類離開地球后,會發生什么?
第11章 諾亞地球:我們是居住者更是守護者
“移民”后再次繁盛起來的蒙特利松
藍桉樹:我要向傳統環保觀發起挑戰!
以人為本的環保觀與冷漠無情的環保觀
毛猛犸象:復活生物學的下一個大獎
歡迎來到人類紀公園——我們的家
后記 100萬年以后的世界……
未來生命通史 節選
家雀兒:一種厭倦野外生活的麻雀 里海東岸有一道向內陸蜿蜒而去的小徑。滾滾塵埃讓疲憊的旅行者的眼中閃爍著淚水。行過數英里后,遠方仍是一片卡其色的世界。對地球人來說,亞洲大草原是個艱苦之地,這里只有枯草、矮樹叢和破碎的土堤。 路旁,土堆干涸的裂縫中傳來了吱吱的叫聲!爸ㄖǎㄖ!边@聲音竟格外的熟悉。隨后,一只灰黑、紅褐色的小東西從朦朧的天空中出現,隨著羽毛和塵土消失在裂縫中。接著傳來一聲尖銳、刺耳的叫聲,F在正是大草原上的哺養時間。不一會,雛鳥吃飽了,一只麻雀現了身。難怪這叫聲如此熟悉。 偏大的體型、暗淡的毛色說明這是一只巴克特里亞麻雀(Bactriansparrow)。路邊“駱駝出沒”的標志上畫著有兩個駝峰的動物,意味著這里也是雙峰駝的土地。春夏兩季,這些麻雀生活在哈薩克 斯坦南部、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亞平原東部的這片開闊土地上,同時也在這里撫養幼鳥。而后它們在冬季向南飛行,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的 平原上尋找草籽和谷物,在次年春天又飛回北方,躲開印度烤箱般火熱的夏天。這是一場自然循環,是野生鳥類為躲避北方的嚴冬和南方的酷夏所發生的遷徙。 為了尋找更多的食物,巴克特里亞麻雀偶爾也會勇敢地脫離這片不毛之地。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市場,人們會在夏天看到麻雀在當地貨攤上偷吃谷物,冬天它們則出現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鄉 村市場上。這可能就是故事的開始。在如今覆蓋了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西部的這處條形地帶,肥沃的山谷地形令農業首先發展起來,這里的野生麻雀和現在的巴克特里亞麻雀很相似,它們肯定是發現了在村莊里尋找食物要容易得多。人類祖先培育出的大顆、美味的草籽一定十分誘人(這片地區也是小麥的起源之處)。與其從西亞、南亞的草原和半荒漠地區搜集零星的小顆種子,為什么不去城鎮里,用一大堆豐厚的谷物填飽肚子呢?我們很容易想到,這些吃得飽飽的麻雀可以生存得更好,從而比荒野中的麻雀祖先繁殖出更多的幼鳥。如果村民們還在建造帶 有裂縫的新土堤——也就是麻雀窩的屋頂和墻壁,那為什么不在這里筑巢,而還要飛到幾千米外尋找天然的裂縫呢?所以,可能是1萬年前,一定有一群麻雀逐漸放棄了野生生活,搬進人類的城鎮和村莊。麻雀從那時起就成了人類的伙伴。 天命已定,麻雀便從亞洲傳播到世界各地,遷徙到人類蓋下房子、撒下谷物、留下一袋袋無人看管的食物,還故意扔掉碎屑的地方1。野生的灰頭麻雀有著奶灰色的胸部,黑色翅膀上帶有橙褐色的條紋,這種外表幫它們融入了西亞地區的棕色地形、來到人類家中,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家雀兒。這些新家雀兒和那些還在亞洲大草原上飛來飛去尋找昆蟲和種子的野生麻雀仍然是相同的生物學物種。在某些方面,家雀兒從未改變。它們繼續為幼鳥尋找昆蟲(通常在人類的院子和農田里),并為自己尋找草籽(人類稱之為谷粒)。它們仍然生活在棕灰色的地方,即我們的城鎮里。事實證明,土地上搭建起的農場、村莊、城鎮和城市,這讓整個世界更像是它們的亞洲故鄉。它們很幸運。
未來生命通史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馬斯(Chris Thomas) ·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 ·英國生態學會獎章得主 ·約克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 克里斯??托馬斯是具有高級影響力的生態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 2004年,憑借在保護生物學課題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榮獲馬什獎; 2011年,憑借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卓著成果,榮獲頗具威望的英國生態學會首席獎章; 2012年,入選英國皇家學會成員,并成為皇家昆蟲學會的中堅力量;此外,他還獲得過倫敦動物學會科學獎章。 托馬斯的研究成果曾榮登《衛報》和《華盛頓郵報》頭版,其作品被引用超過26000次;自2000年以來,他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210篇文章,被29部專著引用,并出現在20多本雜志上。此外還編寫了一本教材。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