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京都中國通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日本漢學研究重鎮“京都學派”中國史研究里程碑之作! ◇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及其弟子岡崎文夫經典合璧作品! ◇一部基于文化史觀為歷史分期的中國通史! ◇羅振玉、陳寅恪、周一良、狩野直喜大為贊譽! ◇理解過去之中國,要看制度和文化;洞察今日之中國,需有世界史視野! ◇中國歷史的發展,本質上是文化的發展。根據各時代文化發展的不同內容及形式,本書將中國歷史劃分為上古、中世、近世三個時期。 ◇著重闡明了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制度和文化對中國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 ◇文化擴散的波動——中國文化從中原向四周擴散,與臨近的少數民族乃至周邊國家持續發生碰撞和交融,這一過程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這種基于文化史觀的歷史分期理論,為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歷史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和思考方法。
京都中國通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及其弟子岡崎文夫寫就的一部中國通史。 中國歷史的發展,本質上是文化的發展。根據各時代文化發展的不同內容及形式,作者將中國歷史劃分為上古、中世、近世三個時期,除全面介紹每個時期的重要事件與典型人物之外,還著重闡明了各個時期的制度和文化對中國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 這種影響是通過文化擴散的波動來實現的——中國文化從中原向四周擴散,與臨近的少數民族乃至周邊國家持續發生碰撞和交融,這一過程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這種基于文化史觀的歷史分期理論,為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歷史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和思考方法。
京都中國通史 目錄
出版說明
**編 中國上古史
緒 言
**章 三皇五帝
第二章 堯、舜
第三章 夏殷時代
第四章 西周時代
第五章 春秋時代
第六章 戰國時代
第七章 秦楚時代
第八章 西漢時代(上)
第九章 西漢時代(中)
第十章 西漢時代(下)
第十一章 東漢時代
附 記
第二編 中國中古的文化
**章 漢武帝財政政策的影響
第二章 漢武帝教育政策的影響
第三章 禮制的完備與禮學的進步
第四章 學問的后果與毒害
第五章 東漢社會的停滯
第六章 文學的變遷
第七章 風氣的變化
第八章 老莊的影響
第九章 從尊重禮儀到尊重門閥
第十章 貴族中心時代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通史
序
自 序
內 篇
**章 魏晉時代
第二章 東晉五胡時代
第三章 南北朝時代——南朝
第四章 南北朝時代——北朝
外 篇
**章 魏晉文明
第二章 南朝文明
第三章 北朝文明
后 記
第四編 中國近世史
**章 近世史的意義
第二章 貴族政治的崩潰
第三章 五代的奇局
第四章 契丹族的興起
第五章 統一的趨勢
第六章 北宋的承平時代
第七章 文化的變遷
第八章 宋神宗的政治改革
第九章 黨爭的激化和新法的弊端
第十章 金國的崛起與宋朝的南遷
第十一章 宋金的小康時代
第十二章 蒙古族的崛起和金國的滅亡
第十三章 南宋與蒙古
第十四章 世祖時代的蒙古內訌和外征
第十五章 大元國的制度
第十六章 蒙古人的統治和中國社會
第五編 清朝史通論
**章 帝王及內治
第二章 異族統一與外交、貿易
第三章 外國文化的輸入
第四章 經 學
第五章 史學及文學
第六章 藝 術
《清朝史通論》綱目
附錄 清朝書畫譜目錄
書家 / 畫家
第六編 清朝衰亡論
緒 言
**章 兵力上的變遷
第二章 財政經濟上的變遷
第三章(上) 思想上的變遷
第三章(下) 結 論
附錄(一) 清朝創業時期的財政
附錄(二) 清朝興衰的關鍵
京都中國通史 節選
開天辟地至秦統一是歷來所指的上古史,相當于我所說的上古史前期。近來,希爾特氏所著《中國古代史》仍承襲歷來方法,將上古史前期做了如下劃分:五帝以前劃分為神話傳說時代,堯、舜時期歸為儒教傳說時代,春秋戰國歸為五霸及孔子、老子時代。此因襲式劃分法雖簡易明了,但因缺乏史料的批判,故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文化發展史。 在中國,自古以來也考慮過一些時代劃分方法。司馬遷按照有無紀年的時代劃分法對《史記》的《表》部分進行了如下規整:無紀年部分納入《三代世表》,有紀年部分列入《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但是,被納入《世表》的部分就全然沒有紀年嗎?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正如《三代世表》序所說:“余讀牒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不過,這里所指“年數”源于五行推測,出自理論,并無可靠的文字記錄,所以司馬氏并未采用。又,十二諸侯時期大致等同于春秋時代,但司馬遷的《十二諸侯年表》卻略早于此,大致處于周宣王、周厲王的共和時代。后繼的歷史學家們多采用了《史記》的劃分法,稍有些改動的是鄭樵的《通志》。《通志》改《史記》中的“世表”“年表”為“世譜”“年譜”。《通志》上限至三皇,開始即為世譜,而年譜則開始于春秋時代有紀年之時。《史記》則始于黃帝時代。因此,總的來說,《史記》的年表比《通志》的年譜早了一百二三十年。若從現存史料來看,《通志》所載確然,但因司馬遷所用的史料今已無從考據,因此也不可說《史記》全無根據。畢竟,司馬氏也是在周全考慮下區分了世表與年表,上溯共和時代為紀年伊始恐怕也并非毫無根據。不可僅依據現存資料輕下斷言謂《通志》記載屬實而《史記》所載不實。 以上是根據有無紀年來劃分上古時期的方法。吾人現今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每個民族都有其歷史自覺期,就好似已經有所成長的兒童會想知道自己出生時的情況。我想以此歷史自覺期的產生時間來劃分上古史。所謂“歷史自覺”并不若文中所說的“史”那樣意味著已經存在記錄。有時候在沒有自覺的時期,記錄也是存在的。如若我們基于更加嚴謹的態度來考慮,這種歷史自覺大致有二,即“傳說自覺”和“記錄自覺”。有時雖是傳說,但在自覺時期,亦可進行編纂。佛經的編纂正是如此。但*初,并未將佛經寫成文字再進行編纂,而是親近的門人相聚而坐,互訴所聞并互相補充,以補缺漏,更正謬誤。*后,再加以歸納,這些傳說便開始流傳了。*早,承擔此類工作的大多是盲人。《國語·楚語》中的“瞽蒙”一職,《周禮》中“大師”“小師”之類的樂官就屬這類。這些與日本的語部類似,沒有史料說明日本的語部是盲人,即便非盲人,也須由記憶力強者擔任此職。中國的這些盲人多以歌曲口傳歷史資料,其中有的帶有曲譜,有的是沒有曲譜只帶節拍的資料。口傳資料愈積愈多,便有了匯聚成冊的想法。同時,又因國家統一的需要,許多種類的傳說民謠都因重要家族的滅亡而遭受嚴重損傷,有的甚至消失殆盡,時人也就愈加感到保留傳說的必要性。就像在日本,在各個家族將近衰亡時候,卜部、忌部在國史之外匯集傳說傳播出去。總體而言,當一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遭遇了重大的變故,往往會引發其人民對自身歷史的回歸,因此傳說方面的自覺也就形成了。就像中國的《詩經》,特別是《詩經》中的《大雅》《小雅》,可以說是特別合適的例子。周朝勢力受到內亂的打擊,*先想到的便是使得內亂平息的中興君主,因此 開始回溯民族的過去、起源,這便是《大雅》《小雅》之內容。而《詩經》中的《頌》則反映的是民族與自身祖先——神之間的關系。《國風》由地方民間傳說和民歌匯聚而成,此即一種匯集工作。傳說方面的自覺即在這一匯集中得以反映出來。
京都中國通史 作者簡介
內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號湖南。日本歷史學家,日本漢學研究“京都學派”創始人之一。擔任京都帝國大學(今京都大學)教授期間,開設東洋史學第一講座,講授中國古代史。研究范圍橫跨中國史和日本文化史。對中國史的歷史分期有獨特見解,其學說被稱為“內藤史學”。著有《中國史學史》《中國繪畫史》等。 岡崎文夫(1888 -1950),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弟子,專攻中國古代史,著有《魏晉南北朝通史》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