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淮河流域名家大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189017
- 條形碼:9787546189017 ; 978-7-5461-890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淮河流域名家大族 內容簡介
一個家族如若保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而不衰,與該家族重視家訓、家風以及家譜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正如錢穆先生指出的:“一個大門第,決非全賴于外在之權勢與財力,而能保泰持盈達于數百年之久;更非清虛與奢汰,所能使閨門雍穆,子弟循謹,維護此門戶于不衰。當時極重家教門風,孝弟婦德,皆從兩漢儒學傳來。”《淮河歷史文化叢書·淮河流域名家大族》將選取曲阜孔氏家族、龍亢桓氏家族、亳州曹氏家族、潁川鐘氏家族、淮南廖氏家族、鳳陽湯氏家族、壽縣孫氏家族、淮安丁氏家族、太邱劉氏家族、潁州程氏家族等歷史時期淮河流域較為具有代表性的十個家族,梳理其發展脈絡,闡釋其家訓、家風,歸納其繁衍不衰的內在原因,研判其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不僅有助于人們了解這段歷史,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也可為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淮河流域名家大族 目錄
**章 中華**家:孔子家族
一、家族發展史
二、孔氏族訓
三、孔氏家風
第二章 帝王之家:亳州曹氏家族
一、曹操與夏侯氏的關系
二、曹操生平
三、曹氏家族遷徙過程
四、曹氏家風家訓
第三章 刑門之余:龍亢桓氏家族
一、龍亢桓氏的起源
二、龍亢桓氏家族發展演變史
三、龍亢桓氏家風家訓
第四章 天下鐘氏宗歸潁川:潁川鐘氏
一、鐘姓起源與潁川鐘氏
二、潁川鐘氏世系
三、鐘氏族訓
四、鐘氏家風
第五章 名將世家:湯氏家族
一、家族發展史
二、湯氏族訓
三、湯氏家風
第六章 大官小官一百三:淮南廖氏家族
一、晚清以前的淮南廖氏
二、民國初年的廖氏子弟
三、大革命時期的廖氏子弟
四、抗日戰爭期間的廖氏子弟
五、解放戰爭中的廖氏子弟
六、廖氏家族家風家訓
第七章 孫半城:壽州孫氏家族
一、早期家族史
二、家族由農轉文
三、帝師孫家鼐
四、革命先驅
五、商界領袖
六、藝壇名人
七、孫氏家風
八、孫氏家訓
第八章 書香世家:淮安丁氏家族
一、家族發展史
二、丁氏族譜
三、丁氏族訓
四、經世致用
五、丁氏家風
第九章 簪纓世家:阜陽太邱劉氏家族
一、家族溯源
二、由武轉文
三、劉體仁事跡
四、劉氏家族家訓家風
第十章 程門三提督,父子二知州:阜陽程氏家族
一、潁州程氏與程文炳家族譜系
二、程文炳的品格與家風
三、程氏家風在同輩族人中的體現
四、程文炳家風家訓對后輩的影響
五、程氏家風家訓文化的承載者——程氏宅院
參考文獻
后記
淮河流域名家大族 節選
《淮河歷史文化叢書·淮河流域名家大族》: (三)參加南昌起義 1927年7月,武漢政治局面逆轉,反革命氣焰日益猖獗,武漢政府主席汪精衛也逐漸暴露出真反動假革命的丑惡面目。為了應對危急的局勢,中共中央決定派葉挺率十一軍開赴南昌準備起義。此時,廖運澤是葉挺部七十二團副團長,因參加紙坊平叛受傷而在漢口養傷,見形勢危急,不顧傷勢未愈,化裝乘船離開漢口前往南昌,積極投身起義事宜。到南昌后,葉挺將軍任命他為七十二團代理團長。 南昌起義的前幾天,廖運澤兩次到起義軍總指揮部所在地“江西大旅社”,參加由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主持的會議。葉挺部參加會議的營團級干部,大多是廖運澤的一、二期同學,同學見面,十分高興,對起義也充滿了期待。第二次會議后,廖運澤接到的任務,是率團解決朱培德部駐貢院、新營房的二十三、二十四團的武裝。 8月1日凌晨,廖運澤按既定部署,帶領七十二團借口夜間演習接近敵人駐地,出其不意地奪取衛兵武器,以四個連的兵力沖進二十三團營房,同時以一個營的兵力沖入二十四團營房。因天氣悶熱,敵軍官兵都鋪著草席在院子里睡覺,武器不在身邊,倉促應變,一片混亂,槍都沒有摸到就當了俘虜。整個行動中,除朱培德的警衛團依托鼓樓負隅頑抗外,其他各部大多未經戰斗就順利繳械。早晨8時左右,城內槍聲全部停止,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宣告成功。 廖運周、廖多瀚由黃埔武漢分校畢業后,在葉挺部七十五團任職,該師也是預定參加起義的主力之一。當時全部隊駐在南潯鐵路線上的馬回嶺地區。7月下旬,前委指示隊伍急速拉到南昌,團長孫一中當即派廖運周將行動計劃通知各營。 8月1日黎明,全團出發。到了馬回嶺附近,孫一中團長宣布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立即舉行武裝起義,并奪了張發奎的軍車,滿載全團人員,馳向南昌,于黃昏后抵達南昌火車站。這時,南昌起義的計劃已經勝利實現,孫一中團到達后,擔任南昌城南門的警戒任務。次日,廖運澤前來看望孫一中、廖運周、廖多瀚等人,并在百花洲吃了一頓豐盛的西餐。 南昌起義極大地震動了敵人,反革命勢力立刻聯合起來,準備圍剿起義軍。針對這種情況,起義部隊決定實行戰略轉移,打回廣州去。根據部署,3日起,整編后的部隊陸續出發,第二十五師擔任后衛,廖運周等所在的七十五團又是二十五師的后衛。8月18日,起義軍大部隊開始遭到敵人錢大鈞部隊的阻截。此后,錢大鈞、黃紹竑兩個師占領會昌城,企圖阻止我軍南下。8月22日,葉挺命令二十四師攻會昌城北的大山,二十五師迂回到會昌以西迎擊洛口增援的敵人,并乘機奪取江南岸的高山。七十五團當夜翻過一座大山,次日上午8時趕到江北岸。此時二十四師已發動攻擊,占領城北高地。緊接著葉挺軍長命令孫一中馬上渡江,把敵人在高山上的三個制高點拿下。 接到任務后,孫一中命令團部作戰參謀兼警衛連連長廖運周部署三營迂回隱蔽在山的東南側,待機從背后打擊敵人,親自帶廖運周連指揮一、二營發起正面進攻。一營很快攻占**制高點,敵人遂集中兵力在第二制高點利用工事反攻。孫一中令廖運周通知二營,由右翼繞到南側,從背后打擊敵人。敵人腹背受敵,紛紛向第三制高點撤退。此時隱蔽在山東南側的三營沖出截擊,敵人棄尸遍野,血流滿崗,很快被擊垮。在沖鋒的過程中,孫一中的警衛員中彈倒下,廖運周抓起他的手提機槍,跟著孫一中,繼續向前沖擊。三營十一連連長許光達、指導員廖多瀚率眾首先攻上山頂,拔下“潮梅汕警備司令部”的黃旗,插上義軍紅旗。山上的敵人除50余名被活捉外,其余都從崖頂跳進江中。制高點拿下后,會昌西門、南門很快被七十三團及二十軍攻占,全城解放。 9月24日,部隊過汀州、上杭到達三河壩。前敵委員會決定兵分兩路,主力部隊直下潮汕,由第九軍軍長朱德率領軍教導團和二十五師的七十五、七十三等團留駐三河壩,抗擊敵人追擊,保證主力行動。 10月2日,錢大鈞率3個師進攻三河壩,經過連日激戰,起義軍損失慘重。10月4日,敵人進攻更加猛烈,十一連連長許光達、黨代表廖多瀚等十幾名指揮員先后負傷。傍晚,朱德命令七十五團掩護全師主力及傷員撤退。6日,三營在行軍到大麻時,被錢大鈞部包圍,戰至*后,廖運周被俘。 總指揮部率起義軍主力經潮州繼續西進,意欲取道惠州攻取廣州。不料在海陸豐以北湯坑地區與敵軍遭遇,陷入重兵包圍之中。起義軍由于長期行軍作戰,得不到修整,異常疲憊,減員嚴重,建制完全被打散。廖運澤同周恩來、葉挺失去聯系,部隊無法掌握,逐漸零星潰散,*后只身逃到汕頭。 廖運澤逃到汕頭后,遇到在會昌受傷轉移到此的賀龍部教導團團長侯鏡如,在他的幫助下化裝潛逃到上海,找到八一起義軍接待站,與黨組織恢復聯系。廖運周被俘后,羈押在海上的一個孤島,關在停產的光華火柴廠,*后在看門人的幫助下逃出。 安置在粵東韓江岸邊的許光達、廖多瀚,得知起義軍失敗的消息,不待傷愈便潛逃至汕頭,傾其所有,買了兩張去上海的日本貨船票,投奔廖多瀚的族叔廖梓英。二人到上海時,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差點兒被廖梓英認為是乞丐。此時廖運澤、廖運周已到南京三十三軍辦事處,廖多瀚回鄉探親路過南京找到廖運周,并通過他和上海的黨組織接上聯系。 ……
淮河流域名家大族 作者簡介
吳海濤,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畢業,阜陽師范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古代文獻學、黃淮地區社會經濟史。專著有《淮北的盛衰:成因的歷史考察》等,曾在《中國史研究》《中國農史》《元史論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和《史學月刊》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李良玉,阜陽師范學院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著有《中國古代歷史教育研究》等。張邦建,阜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著有《阜陽通史》(合著)、《阜陽歷史文化概觀》(合著)、《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的飲食》等。梁家貴,阜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史、當代宗教,著有《民國山東教門史》《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史論》《抗日戰爭時期山東秘密社會研究》等,在《中共黨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70余篇。呂壯,阜陽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淮河流域的家族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