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2001)社科卷(全兩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203072
- 條形碼:9787522203072 ; 978-7-5222-030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2001)社科卷(全兩冊) 本書特色
華人移民史在加拿大主流歷史中一直被忽略,華人社群也不太重視,本書不僅是完善加拿大歷史,也是實現今天的華人與先輩的歷史連接。 在全球政治對立加劇、大國博弈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理念出現危機,種族歧視抬頭,這套新著能對今天的海外華人如何定位及發揮影響力起到啟發作用,因為加拿大華人正在走出百年歷史的悲情,走出被歧視、被排擠的邊緣,作為加拿大的建設者之一,回歸到應有的歷史定位。
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2001)社科卷(全兩冊) 內容簡介
該套學術著作以扎實的史料和全球化視野敘述了加拿大華人的百年歷史,社科卷涉及加拿大地方與聯邦政府對華僑華人歧視政策的動因和形成過程,各地唐人街的興起與消長,邑縣社團和宗親僑團對華人在加定居的作用,華僑華人與中國革命的關系、華人社區對加拿大主流歷史發展的貢獻、華人人口和職業的變化等內容。
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2001)社科卷(全兩冊) 目錄
社科卷上共有12章:
序篇、華工出國的歷史背景
**章、兩次移民的熱潮
第二章、唐人街的建立與華僑華人社會
第三章、與白人及原住民的關系
第四章、排華事件和華僑華人的抗爭
第五章、與中國的關系
第六章、人口及職業的變遷
第七章、唐人街的發展和華僑華人社團
第八章、政府對華僑的政策與華僑華人的抗爭
第九章、唐人街的衰落與華僑社會的變更
第十章、對中國抗戰和二戰的貢獻
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加拿大政府的華僑政策
第十二章、唐人街與華僑華人社會的發展
社科卷下共有11章:
**章、開放的移民政策
第二章、中國香港移民對加拿大的影響
第三章、中國臺灣移民對加拿大的影響
第四章、中國大陸移民對加拿大的影響
第五章、東南亞難民
第六章、華僑華人反歧視斗爭
第七章、 僑社維護祖籍國主權活動
第八章、華僑華人人囗概況、分佈及職業
第九章、舊唐人街的衰落與振興及新唐人街的誕生
第十章、僑團發展
第十一章、亞洲原居地等世界各地華裔留學生在加的情況
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2001)社科卷(全兩冊) 節選
華工修路的血與淚 在太平洋鐵路的修建過程中,華工不但受到白人工人的歧視,也在生活待遇上、路段的分配上,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華工是分批來到營地的。由于語言不通,華工與外界很少接觸。而且因為人多擁擠,營地的生活環境和衛生環境自然就差。 政府當局和經營者,只顧*大限度地剝削華工,不可能安排康樂設施,讓華人工余參加一些文體娛樂活動,所以不少華工就染上了喝酒及賭博的惡習。 從地形、地勢的角度來看,橫貫加拿大的鐵路建設分為東、中、西三段,從滿地可到溫尼伯(Winnpeg)的東段鐵路,自然條件較好,地勢平緩,很多白人都選擇在那里修路。但在西部路段,尤其是穿越洛基山脈這一段,地勢復雜艱險,在許多路段,工人們甚至找不到一塊平地放置鐵軌,白人工人當然不愿意在那里干活。為此,安達當就大量起用了華工。而在菲沙河與湯普森河之間是*為崎嶇的地帶,兩岸懸崖陡峭矗立,山體全是堅硬的花崗巖,腳下是深不見底的河流,華工常常需要乘坐籃子下降到距峽谷底河流2000英尺的高空作業。施工全靠人在懸崖峭壁上打炮眼放炮崩山,而后用鍬鎬修路,用雙肩將鐵軌扛到路基上鋪好,再一錘錘地把道釘敲進軌枕中去。令人寒心的是,為了省錢,安達當用便宜但很不穩定的硝化甘油來進行爆破作業,其結果是很多華工死于爆破和隧道塌方事故。此外因施工不慎墜入深壑等事故也常有發生。雖然死亡人數沒有官方統計,但私人日記和回憶錄卻記載了一些血淋淋的死亡事件。例如,1880年8月,在耶魯下游發生一次嚴重的爆炸事故。《殖民地日報》這樣報道:“爆炸時,9名中國人在耶魯鎮的一次爆炸事故被拋入空中,落地后立即身亡。” 甘比在1880年的日記中寫道:“9月4日,一名華工被巖石砸死。9月7日,一條船在菲沙河中傾覆,一名華人淹死。9月11日,一名華人死于塌方。”1882年9月,安達當派了125名華工爬上又滑又陡的菲沙河河谷兩岸的山道,拉纖將一艘250噸的汽船“士古斯” 號(Skuzzy) 拖過地獄門(Hell's Gate)去波士頓沙洲(Boston Bar)。無人知道在拖船過程中有多少人受了傷,有多少人失手掉落激流中。 除了死亡的威脅之外,艱苦的生活條件,也每天折磨著修路的華工。即使到加拿大短暫一游的國學大師梁啟超,也輕易觀察到了華工的生活苦況。他在《新大陸游記》中就指出:“華人之在加拿大者,生計殊窘蹙,遠不逮在美國。”更糟糕的是,從中國廣東省招募來的幾千名華工,他們原來大多習慣生活在溫暖地區,對于卑詩省的嚴寒幾乎不能忍受。當時廣東華工腳上只穿著中國草鞋,到冬天后,為了御寒,他們就用裝土豆的麻袋包腳,可是,如此一來,因為行走不便,使他們在工作時常常出事。而在鐵路建設工地上,政府和建商既沒有提供醫療設備,也沒有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一切聽天由命,故常有華工病死、凍死,乃至餓死。 不僅如此,華工住食的情況也很差,華工只能住在簡陋的帳棚里,沒有太多的御寒措施,吃的東西很簡單。由于缺少蔬菜和水果而造成營養不足,許多人得了腳氣病和壞血病。不少華工到耶魯后的**年就死了,以至于那里的城鎮居民擔心天花流行。其實,真正的“罪魁”并非是天花,而是壞血病。 太平洋鐵路公司和聯昌公司為了多賺錢,還強迫華工在他們指定商店購買生活必需品,指定商店的商品價格都是高于其他商店的,如果華工買別家店的商品,他們的工資就會停掉。原本華工和聯昌公司簽約時,公司答應供應大米,但后來公司又從華工工資中扣除2%作為供應大米的費用,對此華工們表示了嚴重的抗議。并且提出由公司供應的大米,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不符合契約的規定。 華工后代陳建中的外祖父簡和先生,就是在修太平洋鐵路時來到卑詩省的。提起家族的歷史,陳建中說道:“當時我的外祖父是借錢乘船而來。在橫渡太平洋時,船顛簸得很厲害,他不停地嘔吐。等船好不容易上岸后,他和一些新來的華工馬上被關在域多利的一個半島上。在島上的隔離房子里,白人用硫磺熏他們,說是為了消毒,其實是怕華工身上帶有傳染病,幾天后才把他們放出來。當時**批來修鐵路的華工,是通過中介公司來的,他們一來就有工作。可是后面再來的華工,就不那么幸運了,卑詩省的工作是有限的,有時為了搶飯碗,華工之間也吵架和毆打。我的外祖父還算幸運,因為有他大哥的幫助,很快他就在鐵路上找到工作。當時他是修從穆迪港到霍普之間的鐵路,剛開始一天只掙25分,比白人少很多。可是就這么一點點錢,他也是能省就省。為了多存錢寄給中國的家人,他不肯花錢購買充足的食物,所以很多時候是忍饑挨餓上工。他們吃飯時,是和洋人分開的,因為洋人不愿意和華工待在一起,洋人的食物也比他們的食物好多了。在修路時,艱難的路段都是華工來修,華工承擔*繁重的工作,死傷也很多。太平洋鐵路結束后,很多華工都失業了,我的外祖父比較幸運,在穆迪港的一家木板廠找到了工作,每天鋸木板。當時他的工作是記件制,木板鋸得越多,掙的錢就越多。為了生存和多掙些錢,每天他拼命地干活。有一次他太累了,一個忽疏,被鋸掉了兩個手指頭。 令人注目的是,英文報章集中報道了1882-1883年之間的那個冬天,在穆迪港的華工遇到極大困難,由于供應食物的船只無法破除冰塊,所以不能來到伯拉德灣(Burrard Bay)。 因吃不上水果、蔬菜,很多華工發生了腳腫,然后蔓延到腿,*后全身浮腫。 1883年2月,《內陸衛報》(The Sentinel)報道,一周內至少有6名華工死亡。7天后又有兩人突然死亡,兩周后又有更多的人死亡。他們死后,往往就地掩埋于鐵路兩旁砂石泥土堆下。《殖民地日報》于1883年3月8日報導說,既沒醫生為華工治療,也沒人對他們有興趣,所有的疾病都因腳氣病而引起。面對這種情況,幫助安達當雇傭華工的聯昌公司,一直拒絕負擔華工醫療和醫藥的責任,而擔任總建商的安達當,從開始就沒有準備這方面的預算,好像這件事情,與其無關,是華工與聯昌公司的糾紛。 這些死去的華人,大多是被用碎布、舊衣服或舊席子裹起來,埋在荒野的森林里,用石頭和一些土覆蓋一下就行了。沒有驗尸官驗尸,也沒有人關注這種事情。在整個修路過程中,到底死多少人,沒有真正記錄,據說是華工人口的1/10。不過很多人都說:太平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都有一個中國勞工的亡魂。 華工的悲慘結局 到了1883年春天以后,*密集的建設高潮已經過去,太平洋鐵路公司就開始慢慢解雇工人。失業的華工有些返回了中國,有些去了溫哥華,也有些去了中部草原省。不少當年從美國來的華工,欲返回美國,但卻被摒之門外,因為美國國會已于1882年5月6日,通過了一項排華法案:由1882年始,10年之內華人勞工不準進入境內。如此一來,這群失業的華工,只有兩個選擇:留居加拿大,或返回中國。然而,出國九死一生,回國也路途艱難,他們中的多數人,沒能存足15到20元的船費返回中國。《內陸衛報》于1883年報道說,大約有2,000名華工,無法維生,又回到了耶魯,接受同胞或白人的接濟而勉強生存下來。大量失業華工的出現,開始引起當地市民對治安惡化的大恐懼。到1884年春天,許多工人返抵新西敏市,他們饑寒交迫,有人就偷取食物活命。當地的《哥倫比亞報》告訴讀者要“看緊他們的財物,因為華人不去偷竊,便會挨餓。”與此同時,當地很多白人居民都希望政府能過問此事,及早解決華工吃住問題,或者把他們送回中國。 隨著太平洋鐵路即將完工,排華的呼聲越來越高,麥當奴總理是位實用主義的政客,他和聯邦政府一直把華人看成理想的廉價勞動力,從來沒有把他們當成正規移民和公民看待,這時麥當奴總理“適時”改變了以前支持起用華工的做法,公開表示希望華工在修完鐵路后,都能返回中國。1884年7月成立的皇家中國移民事務委員會,先后在舊金山、域多利、新西敏和耶魯對加拿大西部華工情況進行了調查。委員會聽取了51位證人的證言。其中包括2位中國人的證言,他們是來自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的官員。該委員會調查的問題包括華人生活狀態、思想言行、人口多寡、兩性比例、職業類別、工資收支、工作效率、社交活動以及華人之工商狀況等等。 在雇傭華工修鐵路獲取利益的安達當的回答尚算公允,他給華工的評價是“勤勞、嚴肅、效率高和遵紀守法”,他也肯定了華人的貢獻,指出“沒有中國勞工,這個國家的發展會停滯不前,許多工業就要被廢棄”。
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2001)社科卷(全兩冊) 作者簡介
黎全恩:加拿大杰出的華人學者和唐人街問題專家,被譽為“加拿大唐人街研究之父”,在維多利亞大學地理系任教,專門研究加拿大及美國的華埠發展。 丁果:加拿大著名評論家、華人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在卑詩大學維真學院任教。 賈葆蘅:加拿大華人移民史研究學者、華文作家。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