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老子學刊:半年刊:第十八輯(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15849
- 條形碼:9787553115849 ; 978-7-5531-1584-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子學刊:半年刊:第十八輯(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內容簡介
《老子學刊》2021年第2期第十八輯),收錄了16篇專業學術論文及文章,圍繞老子《道德經》、道家道教文化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等領域,通過“老子專題研究”“道學研究”“傳統文化與三教關系研究”“書評”等版塊,專題研究、特稿、專論等形式,從哲學、學、文獻學、歷史學、倫理學等多個角度分析了老子《道德經》的思想淵源及其歷史影響,考察了道家道教文化的歷史脈絡及其現代意義,體現了不同作者對于上述問題的新的學術探索。
老子學刊:半年刊:第十八輯(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目錄
感性存在視域下的老子“身道”思想
《淮南子》引《老子》的文本特征及文獻價值…
論王安石對《老子》治道的闡發與踐行
“尊道貴德”實踐法則的生成邏輯·
《老子指歸》和漢簡《老子》的分章特征及其義理依據
存在之思與境界之道
——海德格爾對《老子》之道的存在論回應
《老子》“常論”與《周易》之關系淺析
道學研究
請庫與貢王
——臺灣高屏地區靈寶道派的請庫科儀
從薩守堅到王靈官
——關于神霄派的幾點考辨
徐海印的內丹思想論略
從“天人感應”到“承負說”——論道教環境美學的確立
道教思想與朝鮮漢文小說的“仙游”敘事
論道教的讀經
雷思齊《易圖通變》對老子思想的運用
《醫道還元》的兵家思想…
傳統文化與三教關系
春秋時期的文化定型概論
書評與會議綜述
民間研究的新突破
——黃建興著《師教:中國南方儀式傳統比較研究》述評…
廖玲胡探索與呈現
——評《馬伯樂道教學術論著》
學科融合、時代關切與媽祖信俗探究
——媽祖文化與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綜述
《老子學刊》稿約
老子學刊:半年刊:第十八輯(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節選
感性存在視域下的老子“身道”思想
老子的“身道”就是探討身體之道,我們探討老子“身道”思想可以將身體放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去理解。這種理解方式不是將身體把握為客體的、被動的存在物,而是在主體的、實踐的層面將身體視為現實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動。在以往的形而上學之中,身體尚未獲得一個合法的存在論地位,身是從屬于一個抽象的主體,作為主體的“我”與“身體”之間的關系被表述為“我有一個身體”,除此之外,還需要補充一個命題,即“我有一個心靈(或意識、精神等)”,才能夠實現對主體的完整表述。而顛覆了傳統形而上學“身心二元論”的感性哲學則主張“我就是身體”①,這就意味著“我”作為“主體”是直接憑借“身體”而存在的!拔摇弊鳛椤爸黧w”在存在論的意義上拒絕被劃分為“身體”與“心靈”的二元對立,“我”與世界的關系就是“身體”與世界的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感性的對象性活動,這種本體論可以結為“身心一元論”。
道家哲學主張“無為養身”“以身事道”“率身從道”“身與道合”等。在道家哲學中,
“身”為主體領悟天道提供了本體上的天下提供了價值上的標準!吧怼
與“道”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以至于道家的追隨者會通過“治身”來達到“治國治天下”的倫理與政治目標;诟行源嬖谡摰囊暯,澄清《老子》中“身”與“道”的關系將有助于我們從思想的起源之處充分理解道家的“身道”思想。
一、老子“身道”思想的主旨:身體的遮蔽及解放
老子“身道”思想的主旨是:揭示身與道相背離的、被遮蔽的狀態,指出身的解放路徑。“身”既指可屈伸的身體,也指作為主體的“我”。如此而言,通達“道”的起點應該是自我的“身體一主體”,而非某種外在的、派生的存在物。然而,經驗世界中的身體并是契合于“道”,而是與“道”保持著若即若離的張力。根據“身”與“道”之間離與合的關系,身體的存在狀態可以被區分為:與道相離的無道之身或遮蔽之身,以及與道相合的“道身”或自然之身。
“道身”并非某種神秘的、玄學意義上的身體存在狀態,而是符合“道”的自然無為特征的身體存在狀態。但“道身”這一概念并非指向某個直觀的客體,而是理性反思之后產生的概念。也就是說,只有對經驗中的“無道之身行反思和分析之后,才能理解“有道之身”的意義及其內涵。
“無道之身”就是被遮蔽的身體。經驗世界中的身體很有可能受到各種外在事物的干擾,從而失去其本能,表現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在這里,身體的感官由于受到世俗禮樂的紛擾而失去了感覺的本質。而圣人由于洞悉了感覺錯亂的原因在于“以物役己”,于是“圣人為腹不為目”①。由于身體無可厚非地作為“物”而存在,所以必然地遵照一般自然事物的“道”,那么,能夠養身的也必定是“物”。但是,也恰恰因為身體是“物”,能夠遮蔽身體的也必然是“物”。身體究竟是“以物養己”抑或“以物役己”,并不取決于“物”本身,而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己”與“物”之間的關系。所謂“以物養己”,就是“物”按照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系;所謂“貴難得之貨”,就意味著人屈從于“物”的方式,而無法按人的方式跟“物”發生關系,結果就導致了“以物役己”。
老子學刊:半年刊:第十八輯(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作者簡介
詹石窗,1954年生,廈門市人,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杰出教授,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國家985工程四川大學·哲學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學術帶頭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四川大學道教與文化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十三五”規劃文化重大項目“中華續道藏”,國家社科學科評審專家等職,主要著作有《易學與道教思想關系研究》《道教文化十五講》等20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朱熹與〈周易〉先天學關系考論》等學術論文200多篇,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委托重大項目《百年道教研究與創新工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道學精華集成》、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百年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等課題10多項,著作先后獲省部級獎15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