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會學的問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82640
- 條形碼:9787532182640 ; 978-7-5321-8264-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學的問題 本書特色
* 一份自我分析的行動綱領 “人們需要得到科學的凝視,這種凝視既是對象化的,又是理解性的,當它轉向某人自己時,這個人就可能會接受自己,甚至提出自己的主張、要求獲得做自己的權利! * 一座面向非專業人士的社會學智識“武器庫” 在本書收錄的文章中,布迪厄直言“拒絕‘向已信教者傳教’”,毅然將目光轉向非專業讀者、被支配群體,殫精竭慮地向他們傳授社會學的思想方法:“我們必須將問題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們可以獲得理解這些事情的智識資源,不要讓你們的義憤、盲目剝奪了自己使用理解工具的可能,做一個知識分子不是一種病! * 概覽布迪厄研究方法和主題的實用讀本 布迪厄用一種簡明扼要而不失嚴謹的語言闡明了其典型研究主題、理論方法和分析路徑,坦誠地剖析了他與社會學家自身根深蒂固的預設的種種斗爭。
社會學的問題 內容簡介
“……在認識社會世界的規律這件事情上的所有進步,都會提高人們對必然性的認識程度……從而給予人們更多的自由!本痛硕,作為讀者,更普遍地說,作為社會大眾的一員,了解社會學,了解社會學家如何認識和分析我們自身,便是一項自我解放的事業。 本書是有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的一本文集,收錄了21篇訪談、講座文稿和會議論文。在本書中,布迪厄不僅用自己的社會學方法和基本概念(場域、慣習、資本、投資等)分析了流行文化的各個領域(體育、文學、時尚、音樂等),還在這些趣味盎然的分析中穿插了他對社會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的哲學反思。 布迪厄力圖將自身所學公之于眾,展示社會學家的思考和分析歷程,帶領讀者走進社會科學的“后廚”,并且告誡我們:不要認同一種思想,而要成為一種思想方法的主人。
社會學的問題 目錄
總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學
社會學的問題
序 言
1 直面言語的藝術
2 一門制造麻煩的科學
3 社會學家的問題
4 知識分子出局了嗎?
5 “自由漂浮的知識分子”如何獲得自由?
6 社會學家的社會學
7 社會學家的悖論
8 說意味著什么
9 場域的一些屬性
10 語言市場
11 審查制度
12 “青年”只是一個詞
13 音樂愛好者:類屬的起源和進化
14 品味的變形
15 一個人怎樣才能成為運動員?
16 高級時裝和高級文化
17 但是,誰創造了“創造者”?
18 民意不存在
19 文化和政治
20 罷工和政治行動
21 “智力”種族主義
索 引
社會學的問題 節選
◎《社會學家的問題》 話雖如此,人們使用“決定論”這個術語,指的往往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一種是客觀的必然性,它隱含在現實本身中;另一種是“經驗的”、明顯的、主觀的必然性,即必然或自由的感覺。在我們看來,社會世界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決定的,取決于我們對它的認識。另一方面,世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決定的,這不是一個意見問題。作為一名社會學家,我的任務不是要“支持決定論”或“支持自由”,而是要在有必然性之處發現必然性(如果它存在的話)。因為在認識社會世界的規律這件事情上的所有進步,都會提高人們對必然性的認識程度,所以社會科學越往前發展,自然會越來越多地被指責為“決定論”。 但是,與表象相反,社會科學正是通過提高人們對必然性的認識程度,通過讓人們更好地認識社會世界的規律,從而給予人們更多的自由。所有在對必然性的認識上的進步,都是潛在的自由的進步。對必然性的誤識包含著一種對必然性的認知的形式——而且可能是*絕對、*徹底的那一種,因為它沒有認知到自己是一種必然性,然而對必然性的認識則一點兒也不意味著那種對必然性的認知的必然性。相反,它使人們看清了選擇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隱含在“如果X,那么Y”一類的關系中。只要人們沒有意識到這種把“如果”與“那么……”聯系在一起的關系,那么選擇接受或拒絕這個“如果”的自由就沒有任何意義。通過把預設不干預(即無意識地接受預期效果的實現條件)的規律揭示出來,人們擴大了自由的范圍。未知的法則是一種本性、一種命運(例如,繼承的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之間的關系就是如此);已知的法則以一種自由的可能性的面貌出現。 ◎《“青年”只是一個詞》 工人階級的孩子*終會不適應工作世界嗎? 在學校系統中,人可以足夠自在地與工作世界隔絕,但還不足以憑借文憑成功地找到工作(在1880年代的保守主義文學中這已經是一個主題了,那時的保守主義文學已經在談論失業的業士,表達對機會、愿望以及與之相關的不證自明之事的圈子被打破的擔憂)。在教育體系中,人可能會十分不開心,覺得自己完全不適應,但仍然參與到學生亞文化中,加入那幫在舞廳里晃蕩的中學生。這幫人發展出了一種學生的風格,并且為了遠離家庭而充分地融入了這種生活方式(他們不再理解家人,家人也不再理解孩子——“他們有這么多優勢,為什么還要這樣!”),同時他們對工作有一種混亂、絕望的感覺。事實上,在這種打破圈子的效果之外,無論如何,他們還有一種對這一問題的混亂的認識,即教育系統為某些人提供了什么,有一種——甚至是通過失敗而獲取的——對這一事實的混亂的認識,即這種系統有助于特權的再生產。 我認為——而且我在十年前就寫過——工人階級必須通過教育系統,才能發現教育系統是作為社會再生產的工具而發揮作用的。只要他們——除了讀小學的時候——與這個系統毫無關系,他們就很可能會接受舊的共和主義意識形態,即“學校教育是一種解放力量”,或者實際上,不管發言人說什么,他們都沒有意見,F在,在工人階級中,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都發現教育制度是特權的工具(即使他們還沒有找到表達這一發現的語言)。 ◎《但是,誰創造了“創造者”?》 為了讓事情更清楚,我將以高級時裝為例,它為繪畫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情提供了一個放大的意象。我們知道設計師標簽的魔力,它們被貼在了任何物品上——香水、鞋子,甚至一個坐浴盆(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能以一種非凡的方式使其增值。這的確是一種神奇的、煉金術般的行為,因為物的社會性質和價值被改變了,而它的物理性質或(考慮到香水)化學性質卻沒有任何改變。自杜尚以來,繪畫已經提供了無數的例子,你們都有所了解,這些神奇的行為就像時裝設計師的行為一樣,它們的價值明顯源于生產者的社會價值,所以要問的問題不是藝術家創造了什么,而是誰創造了藝術家,也就是藝術家所行使的轉化力量。這是馬塞爾·莫斯絕望地尋找巫師力量的所有可能基礎后,終于問到的問題,即誰創造了巫師。你可能會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杜尚的小便器和自行車(從那時起,我們已經看到了更好的作品)是特殊的極端案例。但只要分析一下“真正的”原作和贗品、仿品或復制品之間的關系,或者再分析一下歸屬(傳統藝術史的主要目的,如果不是唯一目的的話,它延續了鑒賞家和專家的傳統)對作品的社會和經濟價值的影響,我們就會發現作品的價值不是來自產品的稀有性(獨特性),而是來自生產者的稀有性,它體現在簽名上,簽名相當于設計者的標簽,也就是對生產者及其產品價值的集體信仰。我想到了沃霍爾,他從賈斯培·瓊斯(Jasper Jones)及其百齡壇(Ballantine)青銅啤酒瓶的例子出發,在15美分的金寶湯罐頭上簽名,以6美元的價格出售。 ◎《“智力”種族主義》 在我看來,對種族主義的形式進行分析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形式*微妙、*容易被誤識,因此也*不容易受到譴責。這也許是因為那些譴責種族主義的人通常具有一些利于該形式的種族主義的特性。我想到的是智商種族主義,即智力種族主義。智商種族主義是支配階級的種族主義,它在許多方面不同于通常所說的種族主義,即小資產階級的種族主義,后者是大多數經典的種族主義批判——包括薩特提出的*有力的批判——的中心目標。 這種種族主義是支配階級的特征,他們的再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資本——一種具身的,因而顯然是自然的、先天的資本——的傳播。智力種族主義是支配階級成員的手段,他們旨在通過這種手段來創造一種“自身特權的神義論”,換言之,正如韋伯所說的那樣,為他們所統治的社會秩序辯護。這使得支配階級覺得自己的支配是合理的:他們覺得自己本質上是優越的。每一種種族主義都是一種本質主義,而智力種族主義是占支配地位的階級所特有的社會正義論(sociodicée)形式。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的權力部分建立在擁有“頭銜”的基礎上,這些頭銜(如學歷)被認作智力的保證,在許多社會中,這些頭銜甚至是獲得經濟權力的地位的保證,這些頭銜已經取代了早期的頭銜(如財產頭銜和貴族頭銜)。
社會學的問題 作者簡介
◎ 作者簡介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論批評家,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968年起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社會學部主任,1982年起任法蘭西學院社會學教授。布迪厄開創性地提出了場域、習性、資本等分析范疇,對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主要代表作有《區隔: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實踐感》《實踐理論大綱》《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世界的苦難:布爾迪厄的社會調查》等。 ◎ 譯者簡介 曹金羽,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在讀博士,主要研究西方社會理論、宗教社會學和文化社會學,譯有《用后即棄的人:全球經濟中的新奴隸制》《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等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