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數字人連續橫斷層解剖學彩色圖譜·腹部分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306778
- 條形碼:9787572306778 ; 978-7-5723-0677-8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數字人連續橫斷層解剖學彩色圖譜·腹部分冊 內容簡介
《數字人連續橫斷層解剖學彩色圖譜·腹部分冊》共有 640 幅圖像(含斷層標本彩色圖像 128 幅,螺旋 CT 圖像 256 幅,3.0 T MR 圖像 256 幅),文字約 27 萬字。人體連續橫斷層解剖圖像來源于一名腹部無異常的女性尸體標本,以膈右穹隆平面為上界,經 L5-S1 椎間盤平面為下界,總共獲取 2 560 個斷面,層厚為 0.1 mm,每隔 20 層選 1 層,共選取 128 幅斷層彩色圖像用于本圖譜。并匹配良好的螺旋 CT 常規掃描和增強掃描的圖像各 128 幅, 3T 磁共振掃描 T1 加權和 T2 加權圖像各 128 幅,以便讀者能夠各取所需。 這 128 層腹部橫斷層結構的配布,由上而下大致可分為 6 段。第1段(斷層 1∽ 6):從膈右穹隆出現平面至膈左穹隆出現平面,該段腹部結構相對簡單,主要為膈右穹隆、肝右葉、膈腔靜脈孔和下腔靜脈。第2段(斷層 7∽ 32) :從第二肝門出現平面至肝門出現平面,由右向左依次為肝、胃和脾。肝的斷面從上至下逐漸增大,占據上腹部的大部分,其內從上到下肝靜脈逐漸變細、肝門靜脈逐漸變粗。膈食管裂孔出現,食管腹部連至胃賁門。大、小網膜次第出現,肝鐮狀韌帶、冠狀韌帶明顯,肝周圍的腹膜腔為肝周間隙,脾周圍的腹膜腔為脾周間隙。此例標本橫結腸與降結腸位置高,出現于胃左前方。第3段(斷層 33∽ 56):從肝門靜脈分叉平面至肝門靜脈合成平面,腹部結構漸趨復雜,從上到下出現肝蒂、腎上腺、腎、胰、膽囊、升降結腸、橫結腸、胃體部與幽門部、十二指腸。肝斷面逐漸變小,肝內管道明顯變細。胰頭、頸、體、尾出現,門腔間隙位于此段。大網膜、小網膜、鐮狀韌帶、肝圓韌帶明顯,網膜囊居胃與胰體之間,肝腎隱窩介于肝與腎之間。膽外膽道出現于此段。雙腎明顯,腎門、腎盂內結構易于辨認。膈主動脈裂孔出現,腹主動脈向前依次發出腹腔干和腸系膜上動脈,脾動脈、脾靜脈出現。空腸顯露于左上腹。可仔細尋找腹腔神經節、交感干、淋巴結等。第4段(斷層 57∽ 86):從肝門靜脈合成至胰頭消失平面,從前向后大致可將腹部結構分為三層,前層由右向左為升結腸、大網膜與胃體、橫結腸、空腸和降結腸,中層由右向左為肝右葉、十二指腸降部、胰頭、腸系膜上動靜脈、十二指腸升部,后層由右向左為右腎、下腔靜脈與左腎靜脈、主動腹部與腎動脈、左腎等。淋巴結散在于上述結構之間。第 5 段(斷層 87∽ 107 ):從胰頭消失平面至腹主動脈分叉平面,主要為腸道和腸系膜,右側為升結腸,中間為橫結腸及其系膜,左側為降結腸、小腸及腸系膜,脊柱前方為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腹壁結構明顯,可于此段觀察。第 6 段(斷層 108∽ 128): 從腹主動脈分叉平面至 L5-S1 椎間盤平面,主要為腸道,如升結腸、回腸、空腸、降結腸,髂骨翼出現,髂總動脈、靜脈逐漸分向兩側。腹前外側壁結構清晰,可見白線、腹直肌與腹直肌鞘、腹外斜肌及其腱膜、腹內斜肌與腹橫肌。腹后壁肌可見腰大肌與腰方肌。此段亦適于觀察輸尿管、腹壁淺筋膜、淋巴結等。
數字人連續橫斷層解剖學彩色圖譜·腹部分冊 目錄
腹部連續橫斷層1(FH.11910)
腹部連續橫斷層2(FH.11890)
腹部連續橫斷層3(FH.11870)
腹部連續橫斷層4(FH.11850)
腹部連續橫斷層5(FH.11830)
腹部連續橫斷層6(FH.11810)
腹部連續橫斷層7(FH.11790)
腹部連續橫斷層8(FH.11770)
腹部連續橫斷層9(FH.1175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FH.1173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FH.11710)
腹部連續橫斷層12(FH.11690)
腹部連續橫斷層13(FH.11670)
腹部連續橫斷層14(FH.11650)
腹部連續橫斷層15(FH.11630)
腹部連續橫斷層16(FH.11610)
腹部連續橫斷層17(FH.11590)
腹部連續橫斷層18(FH.11570)
腹部連續橫斷層19(FH.11550)
腹部連續橫斷層20(FH.11530)
腹部連續橫斷層21(FH.11510)
腹部連續橫斷層22(FH.11490)
腹部連續橫斷層23(FH.11470)
腹部連續橫斷層24(FH.11450)
腹部連續橫斷層25(FH.11430)
腹部連續橫斷層26(FH.11410)
腹部連續橫斷層27(FH.11390)
腹部連續橫斷層28(FH.11370)
腹部連續橫斷層29(FH.11350)
腹部連續橫斷層30(FH.11330)
腹部連續橫斷層31(FH.11310)
腹部連續橫斷層32(FH.11290)
腹部連續橫斷層33(FH.11270)
腹部連續橫斷層34(FH.11250)
腹部連續橫斷層35(FH.11230)
腹部連續橫斷層36(FH.11210)
腹部連續橫斷層37(FH.11190)
腹部連續橫斷層38(FH.11170)
腹部連續橫斷層39(FH.11150)
腹部連續橫斷層40(FH.11130)
腹部連續橫斷層41(FH.11110)
腹部連續橫斷層42(FH.11090)
腹部連續橫斷層43(FH.11070)
腹部連續橫斷層44(FH.11050)
腹部連續橫斷層45(FH.11030)
腹部連續橫斷層46(FH.11010)
腹部連續橫斷層47(FH.10990)
腹部連續橫斷層48(FH.10970)
腹部連續橫斷層49(FH.10950)
腹部連續橫斷層50(FH.10930)
腹部連續橫斷層51(FH.10910)
腹部連續橫斷層52(FH.10890)
腹部連續橫斷層53(FH.10870)
腹部連續橫斷層54(FH.10850)
腹部連續橫斷層55(FH.10830)
腹部連續橫斷層56(FH.3(%10)
腹部連續橫斷層57(FH.10790)
腹部連續橫斷層58(F11.10770)
腹部連續橫斷層59(FH.10750)
腹部連續橫斷層60(FH,10730)
腹部連續橫斷層61(FH.10710)
腹部連續橫斷層62(FH.10690)
腹部連續橫斷層63(FH.10670)
腹部連續橫斷層64(FH.10650)
腹部連續橫斷層65(FH.10630)
腹部連續橫斷層66(FH,10610)
腹部連續橫斷層67(FH.10590)
腹部連續橫斷層68(FH.10570)
腹部連續橫斷層69(FH.10550)
腹部連續橫斷層70(FH,10530)
腹部連續橫斷層71(FH.10510)
腹部連續橫斷層72(FH.10490)
腹部連續橫斷層73(FH.10470)
腹部連續橫斷層74(FH.10450)
腹部連續橫斷層75(FH.10430)
腹部連續橫斷層76(FH.10410)
腹部連續橫斷層77(FH.10390)
腹部連續橫斷層78(FH.10370)
腹部連續橫斷層79(FH.10350)
腹部連續橫斷層80(FH.10330)
腹部連續橫斷層81(FH.10310)
腹部連續橫斷層82(FH.10290)
腹部連續橫斷層83(FH.10270)
腹部連續橫斷層84(FH.10250)
腹部連續橫斷層85(FH.10230)
腹部連續橫斷層86(FH.10210)
腹部連續橫斷層87(FH.10190)
腹部連續橫斷層88(FH.10170)
腹部連續橫斷層89(FH.10150)
腹部連續橫斷層90(FH.10130)
腹部連續橫斷層91(FH.10110)
腹部連續橫斷層92(FH.10090)
腹部連續橫斷層93(FH.10070)
腹部連續橫斷層94(FH.10050)
腹部連續橫斷層95(FH.10030)
腹部連續橫斷層96(FH.10010)
腹部連續橫斷層97(FH.9990)
腹部連續橫斷層98(FH.9970)
腹部連續橫斷層99(FH.995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0(FH.993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1(FH.991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2(FH.989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3(FH.987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4(FH.985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5(FH.983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6(FH.981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7(FH.979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8(FH.9770)
腹部連續橫斷層109(FH.975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0(FH.973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1(FH.971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2(FH.969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3(FH.967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4(FH.965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5(FH.963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6(FH.961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7(FH.959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8(FH.9570)
腹部連續橫斷層119(FH.9550)
腹部連續橫斷層120(FH.9530)
腹部連續橫斷層121(FH.9510)
腹部連續橫斷層122(FH.9490)
腹部連續橫斷層123(FH.9470)
腹部連續橫斷層124(FH.9450)
腹部連續橫斷層125(
數字人連續橫斷層解剖學彩色圖譜·腹部分冊 作者簡介
劉樹偉,醫學博士,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解剖學與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斷層影像解剖學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數字人研究院院長,山東大學腦與類腦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任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醫學院副院長、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主任等職,兼任亞洲臨床解剖學會副主席、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和斷層像解剖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數字醫學分會常務委員等職。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山東教學名師”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潛心斷層影像解剖學、數字人體和計算神經科學研究,承擔國家及省級課題20余項,在 Radiology、Neurolmage 和Cerebral Cortex 等雜志發表論文320余篇(其中 SCI收錄70余篇)主編《人體斷層解剖學》《臨床中樞神經解剖學》和《功能神經影像學》等著作40余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中一等獎1項)。長期從事人體解剖學教學,主持的“順應現代影像學發展,創建斷層解剖學課程”教學改革項1997年獲山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主持完成的“我國數字解剖學教學體系創建與推教學研究項目于2018年獲山東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和***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