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城市更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192174
- 條形碼:9787564192174 ; 978-7-5641-9217-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更新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發展呈現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動態性等顯著特征,樹立城市可持續發展思想,研究新型城鎮化對舊城空間結構提出的高層次要求及深刻影響,剖析促使舊城空間結構轉型的動力機制,分析舊城空間結構轉型過程中的客觀約束和面臨矛盾,探討舊城結構變化的形式、特征及趨勢,揭示新型城鎮化發展背景下舊城空間結構形態發展演變的內在機制及相關規律。與此同時,在把握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更新實質的基礎上,進而從城市整體發展角度重點介紹結構轉型中的舊城區功能結構調整、新舊區發展互動、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和歷史文化環境保護等關鍵性規劃技術與方法,并詳細介紹不同類型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城市更新 目錄
表格目錄
0 緒論
0.1 研究背景與意義
0.2 國內外研究現狀
0.3 相關概念的界定
0.3.1 廣義的城市更新
0.3.2 狹義的城市更新
0.3.3 對城市更新的理解與定義
0.4 寫作框架
1 西歐城市更新的歷史發展
1.1 西歐城市更新的階段劃分
1.2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城市更新
1.2.1 重要思想
1.2.2 政策措施
1.3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城市更新
1.3.1 城市重建(Urhan Reconstruction)
1.3.2 城市復蘇(Urban Revitalization)
1.4 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城市更新
1.4.1 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
1.4.2 城市再開發(Urban Redevelopment)
1.5 1990年代及其后的城市更新
1.5.1 面臨問題
1.5.2 重要思想
1.5.3 政策措施
1.5.4 重要實踐
1.6 西歐城市更新體評價
1.6.1 相似與不同
1.6.2 經驗借鑒
1.6.3 存在問題
1.6.4 發展趨勢及啟示
2 中國城市更新的發展回顧
2.1 中國城市更新的階段劃分
2.2 階段(1949—1977年):以改善城市基本環境衛生和生活條件為
2.2.1 體情況
2.2.2 重要實踐
2.3 第二階段(1978—1989年):以解決住房緊張和償還基礎設施欠債為
2.3.1 現實背景
2.3.2 實踐探索
2.3.3 學術研究
2.4 第三階段(1990—2011年):市場機制推動下的城市更新實踐探索與創新
2.4.1 現實背景
2.4.2 實踐探索
2.4.3 學術研究
2.4.4 制度建設
2.5 第四階段(2012年至今):開啟基于以人為本和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更新新局面
2.5.1 現實背景
2.5.2 實踐探索
2.5.3 學術研究
2.5.4 制度建設
2.6 結與展望
2.6.1 發展軌跡
2.6.2 主要成效
2.6.3 未來展望
3 城市更新的思想淵源與基礎理論
3.1 物質空間形態設計思想及理論
3.1.1 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城市藝術
3.1.2 伊利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有機疏散
3.1.3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能主義
3.2 人文主義思想及理論
3.2.1 劉易斯·芒福德(Lewls Mumford):有機規劃與人文主義規劃
3.2.2 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對現代主義的批判
3.2.3 柯林·羅(Colin Rowe)和弗瑞德·科特(Fred Koetter):拼貼城市
3.2.4 凱文·林奇(Kevin Lynch):城市意象
3.2.5 揚·蓋爾(Jan Gehl):人性化設計
3.3 公眾參與規劃思想及理論
3.3.1 保羅·達維多夫(Paul Davidoff):倡導性規劃
3.3.2 謝里·阿恩(Sherry Arnstein):市民參與的階梯
3.3.3 帕齊·希利(Patsy Healey):協作式規劃
3.4 復雜系統規劃思想及理論
3.4.1 J.布萊恩·麥克洛克林(J.Brian McLoughlirl):系統規劃理論
3.4.2 喬納森·巴奈特(Jonathan Barnett):設計過程理論
3.4.3 彼得·霍爾(Peter Hall):系統規劃和城市戰略
3.4.4 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模式語言
3.4.5 尼科斯·A.薩林加羅斯(Nikos Angelos Salingaros):復雜性理論
3.5 后結構主義思想及理論
3.5.1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空間生產理論
3.5.2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clcault):空間權力與異托邦
3.5.3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主義地理學
3.6 城市經濟學思想及理論
3.6.1 哈維·莫洛奇(Harvey Molotch):增長機器理論
3.6.2 尼爾·史密斯(Neil Smith):租隙理論
3.6.3 威爾伯·R.湯普森(WilbcIr R.Thompson):城市作為扭曲的價格體系
3.6.4 邁克爾·E.波特(Michael E.PorTer):內城復興的經濟模型
3.7 中國城市更新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與理論
3.7.1 梁思成和陳占祥:“梁陳方案”
3.7.2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與有機更新
3.7.3 吳明偉:全面系統的舊城更新思想
4 城市更新的內在機制與特征屬性
4.1 舊城結構形態的基本構成
4.1.1 舊城物質結構形態的構成
4.1.2 舊城社會結構形態的構成
4.2 城市發展與老化衰退
4.2.1 城市的發展演變
4.2.2 城市的老化衰退
4.3 城市更新的多維屬性
4.3.1 經濟維度
4.3.2 社會維度
4.3.3 空間維度
4.3.4 文化維度
5 城市更新的實踐類型與模式
5.1 舊居住區的整治與更新
5.1.1 舊居住區的分類與評價
5.1.2 舊居住區整治與更新的典型模式
5.2 中心區的再開發與更新
5.2.1 現代城市中心的高層次要求
5.2.2 中心能轉型與更新再開發
5.3 歷史地區的保護與更新
5.3.1 歷史地區的基本定義與類型
5.3.2 歷史地區的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
5.4 老工業區的更新與再開發
5.4.1 后工業化與城市轉型
5.4.2 老工業區更新的典型類型
5.4.3 老工業區更新與再開發途徑
5.5 濱水區的更新與再開發
5.5.1 城市濱水區的發展與演變
5.5.2 濱水區更新類型
5.5.3 城市濱水區更新與再開發的關鍵要素
5.5.4 濱水區更新與再開發的典型案例
6 城市更新的綜合系統規劃
6.1 更新規劃的系統建構
6.1.1 更新規劃編制流程
6.1.2 城市更新體系框架
6.2 更新規劃的評價體系
6.2.1 基本概念
6.2.2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6.2.3 評價和分析方法
6.3 更新規劃的目標體系
6.3.1 基本概念
6.3.2 更體目標
6.3.3 更新目標體系
6.4 更新規劃的控制體系
6.4.1 更新規劃與規劃體系
6.4.2 更新規劃體體框架
6.4.3 更新規劃控制體系的建立
6.4.4 更新規劃控制的具體內容
7 城市更新的實施保障機制
7.1 管理體系
7.1.1 國家政府干預
7.1.2 區域政府參與
7.1.3 地方政府
7.1.4 專業代理機構
7.2 資金來源
7.2.1 公共
7.2.2 共有
7.2.3 商業金融
7.3 公眾參與
7.3.1 參與的主體
7.3.2 參與的形式與過程
7.3.3 公眾參與實踐的有益探索
8 城市更新的相關政策與立法
8.1 英國城市更新相關政策與立法
8.1.1 1紀末20世紀初
8.1.2 1960年代
8.1.3 1970年代
8.1.4 1980年代
8.1.5 1990年代
8.1.6 2000年代
8.2 城市更新相關政策與立法
8.2.1 早期城市更新
8.2.2 1960年代
8.2.3 1970 1980年代
8.2.4 1990年代
8.2.5 2000年代至今
8.3 德國城市更新相關政策與立法
8.3.1 1950—1960年代
8.3.2 1970年代
8.3.3 1980年代
8.3.4 1990年代至今
8.4 美國城市更新相關政策與立法
8.4.1 1930一1940年代
8.4.2 1950年代
8.4.3 1960一1970年代
8.4.4 1980年代至今
8.5 日本城市更新相關政策與立法
8.5.1 1950—1960年代
8.5.2 1970一1980年代
8.5.3 1990年代至今
8.6 中國城市更新相關政策與立法
8.6.1 1978—1989年
8.6.2 1990—2011年
8.6.3 2012年至今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城市更新 作者簡介
陽建強: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城市更新、城鄉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規劃設計等研究工作。兼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城市規劃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為《城鄉規劃》、《建成遺產》(Built Heritage)、《中國名城》編委。榮獲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全國優秀城市規劃科技工作者”和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主持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部省級科研項目10余項。出版《現代城市更新》《西歐城市更新》《城市規劃與設計》《詳細規劃》《城市結構原理》等專著、教材和譯著10余部,在《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學刊》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大運河(無錫段)遺產保護規劃”“南京工業遺產保護規劃”“南京城墻沿線城市設計(東水關-西水關段)”“南京秦淮區總體規劃”“蘇州古城容量規劃研究”“青島市北區城市更新規劃”“常州市舊城更新規劃”“鄭州老工業基地更新改造規劃”“南通唐閘近代工業城鎮保護利用規劃”“金陵機器制造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和“大油坊巷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等重要規劃設計90余項。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全國優秀規劃設計以及省級優秀規劃設計等系列獎項。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