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8861
- 條形碼:9787100168861 ; 978-7-100-16886-1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 本書特色
《時間的形狀》為藝術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是對時空流中各種人造物所處位置做出的一次清醒而深刻、安靜而激動人心的沉思。
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 內容簡介
本書初版于1962年,作者結合當時語言學、生物學、物理學、數學等領域涌現出來的新成果,對藝術史研究模式如藝術家傳記、圖像學及風格研究等做出批評的同時,提出了極富啟發性的見解,產生了重要影響。作者所講的“時間的形狀”至少體現在兩個層面上:其一,時間如空間一般是由充斥其間的萬物所呈現出來的,就藝術史而言,正是人造物形式的連續變化體現出時間的形狀;其二,時間的各種形狀也即時長的各種纖維形狀、人造物連續變化的各個系列,這些不同形狀既對傳統的歷史分期提出挑戰又揭示出形式演變的基本方式。評論者指出,《時間的形狀》為藝術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是對時空流中各種人造物所處位置做出的一次清醒而深刻、安靜而激動人心的沉思。本書在今天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既是適當的,也是必需的。
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 目錄
象征、形式與時長
**章 有關造物的歷史研究
傳記的局限:個體的進入/天分與天才/生物學譬喻與物理學譬喻/科學家與藝術家
歷史學家的介入:各門藝術的差異
現在的本質:有關藝術與恒星/信號/中繼
自信號與附著信號:圖像志研究/完形分析/意義分類學
第二章 人造物的分類
形式序列:相關聯的解題方案/開放與封閉的序列/時尚
原物與復制:變異/診斷上的麻煩/系列的欣賞/技術的復興/無形之鏈/獨居藝術家與群居藝術家
系列的位置、年代與變化:系列的規則/分類學的年代/墨西哥的范例/語言的變化
第三章 人造物的傳播
發明與變化:藝術發明/慣例與發明
復制:持久與變化/對常規的剖析/歷史漂變
拋棄與保留:廢棄與禮儀/審美疲勞
第四章 時長的若干種類
快發事件與慢發事件:藝術家傳記的類型學/部落、宮廷和城市
時間的各種形狀:位置的價值/不同時期及其長度/作為模數的小紀/間斷的類別/被中止的類別/延伸的系列/游走的系列/同時的系列/是透鏡還是時長的纖維
結論
有限的發明:知識的純粹主義簡化/拓寬門徑/有限的世界
形式與詞語等值:圖像學的減損/風格的缺陷/多元的現在
注釋
索引
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 節選
《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信號 往昔的事件可被視作變化著震級的絕對騷動[categorical commotions],它們的出現由內在的信號表現出來,內在信號類似于存蓄在質量內防止墜落的那些動能。這些能量在原初事件與當下之間經受著各種各樣的轉換。對任何往昔事件的當下闡釋,當然只是那個原初沖量延續過程中的另一階段。我們特別關注這類物質性事件:這類事件的信號傳遞所憑借的物質,排列于現今仍然合理的圖式里。在這一類別中,我們并不怎么有興趣于物理學與生物科學的自然信號,更多地倒是有興趣于人造信號的歷史;而在人造信號中我們并不怎么關注文獻與器具,更多地倒是關注*不實用的人造物——藝術作品。 所有的物質信號都既能視為傳輸,又能視為*初的騷動。例如,藝術作品傳輸藝術家的一類行為,它還像中繼[relay]一樣給在后續傳輸中時常獲得異常強度的沖量充當起點。因此我們與過去交流的種種方式源于成為騷動的信號,這些騷動在一個事件、信號、恢復的事件、更新的信號等未中斷交替更迭的序列中發射出更多的信號。著名事件都經歷了無數次每刻都貫穿事件歷史的循環,正如耶穌的生平在基督徒們數不清的每日祈禱時得到紀念一樣。原初事件要傳達到我們,必須至少在原初事件。事件的信號以及我們隨之的騷動中經歷過一次循環。因此*小的歷史事件只需要事件加上事件的信號以及能夠復制信號的人。 從信號中推導出復原的*初事件是歷史學研究的主要成果。核實與分析所有的證據正是學者的工作。他除了將之作為證據之外基本上不關心信號,或信號造成的騷動。反過來,不同的騷動卻是心理學與美學的固有領域。此時我們主要感興趣于信號及其轉換,因為正是在這個領域里,將造物史研究串聯在一起的那些傳統問題產生了。例如,藝術作品不僅是事件的遺留物[residue],還是其自身的信號,直接促使其他制作者去重復或改進制作方案。在視覺藝術中,整個歷史系列都通過這類有形的人造物來傳輸,與書寫的歷史不同,書寫的歷史涉及不可恢復的事件而無法得到物理性還原,且只是間接地通過文本來發出信號。中繼 歷史學知識由種種傳輸所組成,傳輸中的信號發出者、信號和信號接收者都是影響信息穩定的可變因素。由于信號接收者在歷史學傳輸的正常過程中變成了信號發出者(如文獻發現者通常也是文獻編輯者),所以我們會將接收者與發出者一道視為中繼之類。每個中繼都是原初信號出現某種變形的機會。某些細節似乎無關宏旨,便在中繼時被遺漏了;其他細節因其在中繼之時出現與事件的關聯而具有一種被賦予的重要性,之后它們便被夸大了。一個中繼會由于性格原因而想要強調信號的傳統方面,另一個則會強調傳統方面的新奇之處。連歷史學家也使自己的證據具有這些個性特點,盡管他力求重新找到原始的信號。 每個中繼自愿或不自愿地根據自己的歷史位置使信號變形。中繼傳輸一個混合信號,這個混合信號只是部分由接收到的信息所構成,還有部分由中繼本身提供的沖量所構成。歷史的記憶絕不會完整,更不會甚至完全正確,那是由于接連不斷的中繼使信息變了形。不過傳輸的狀況并沒有變形到使歷史學知識難以置信。現時事件總是激發強烈的情感,而*初的信息通常就是記錄下這些情感。一系列的中繼會導致事件激起的基本態度[animus]逐步消失。*受人憎恨的暴君是活著的暴君:古代的暴君只是一個個案史。此外,許多客觀的遺留物或歷史學家做事的工具,如按年代順序排列事件的一覽表,都不容易被歪曲。其他例子就是經過長時期且在巨大的扭曲壓力下持續存在的某些宗教表達方式。一些神話又恢復活力就是一個適例:當古代的版本變得晦澀難懂而過時,用當代說法改寫的新版本便起著同樣古老的解釋作用。 ……
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 作者簡介
喬治·庫布勒(George Kubler,1912-1996),耶魯大學首任羅伯特·萊曼(Robert Lehman)藝術史教授,于1975年被任命為斯特林(Sterling)藝術史教授。主要著作還包括《古代美洲的藝術與建筑:墨西哥、瑪雅與安第斯民族》(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Ancient America: The Mexican,Maya and Andean Peoples)。 郭偉其,藝術史博士,現為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副教授、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有《停云模楷——關于文徵明與十六世紀吳門風格規范的一種假設》等學術著作、譯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