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聽南懷瑾談國學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329331
- 條形碼:9787802329331 ; 978-7-80232-933-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聽南懷瑾談國學智慧 本書特色
學界楷模、一代宗師,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集大成者南懷瑾,傾心講述傳統(tǒng)文化經典,從學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間大眾,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余載,內容涵蓋了儒、釋、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y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余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燦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
聽南懷瑾談國學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以南懷瑾的思想理論為核心,圍繞國學中的經典話題,將相關著述精選出來,結合當下工作和生活的具體案例,對南懷瑾的國學理論進行引申解讀,幫助讀者在閱讀經典的同時,為自己的心靈找到正確的指引和文化的滋養(yǎng)。
聽南懷瑾談國學智慧 目錄
Part 1 道不遠人,論語參問古今事——南懷瑾講《論語別裁》
Part 2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南懷瑾講《孟子旁通》
Part3 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南懷瑾講《易經雜說》
Part4 道,救人救世的藥——南懷瑾講《老子他說》
Part 5 以“出世”的心言“入世”的道——南懷瑾講《莊子南華》
Part6 御風而行,講給平常人聽的哲學——南懷瑾講《列子臆說》
Part 7 放下得自在,佛在平凡人間——南懷瑾講《藥師經的濟世觀》
Part8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南懷瑾講《定慧初修》
聽南懷瑾談國學智慧 節(jié)選
Part1道不遠人,論語參問古今事——南懷瑾講《論語別裁》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先了解儒家學術思想。要研究儒家思想,必先研究孔孟學術。要講孔子思想,必先通讀《論語》。南懷瑾先生撰成《論語別裁》,對《論語》的原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講述,闡發(fā)所涉人文掌故,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蘊意深邃,妙趣橫生。正所謂“道不遠人,論語參問古今事”,南懷瑾先生從《論語》中提煉出許多人生道理,令人深思,回味無窮。談知識:知識也有善惡之分任何學問,都有正反兩面。知識也是有善惡之分的。我們要去親近善的知識,遠離惡的知識。——南懷瑾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币馑际钦f,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正反兩面組成的,無一例外。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也提出“任何學問,都有正反兩面”,并以五經來舉例說明。比如:《禮》之教,在于恭儉莊敬也,即所謂的人格的修養(yǎng)、人品的熏陶,這是善的知識。而《禮》之失,在于煩!岸Y”確實很重要,但是一旦過分地看重,那么“禮”就變成一種令人厭惡的東西了。同樣的道理,假如我們完全按照醫(yī)學的觀點和理論去生活的話,那么兩只手就不敢摸面包了;假如我們全聽律師的話來行事的話,那么可能連路都不敢走了。所以,過去只有一些大家名門才會有繁縟的禮節(jié)教育和講究,而普通的貧民百姓家中根本沒有。社會的管理階層也不對他們做強制的要求,因為他們知道在小家之中并無必要。善知識使人變得美好什么是善知識呢?《大品般若經》中說: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法及一切種智,而使人歡喜信樂者,稱為善知識。即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好人的知識。所以,善的知識能使人變得美好。我們一生所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利用善的知識完善自己。一位窮苦的學生為了湊足學費,決定硬著頭皮靠乞食度日,以便盡可能節(jié)約每一分錢。他敲了一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個小女孩,他一看便沒了勇氣,心想:自己向這么小的一個女孩要吃的,太難堪了。但是門已經開了,于是他便說自己只是想要一杯水解渴。小女孩看出他很饑餓,于是拿了幾塊面包與一杯水給他。他接過來,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小女孩看到他這種吃法,在一旁笑了。這名學生很不好意思,吃完后,感激地對小女孩說:“謝謝你,我應該給你多少錢?”小女孩滿臉開心地笑著說:“不用啦,我們家有很多食物。”很多年過去了,這名學生和小女孩都長大了,學生成了一位技術高超的醫(yī)生,幫助很多貧苦的人恢復了健康,被很多人贊揚;而女孩患上了罕見的疾病,許多醫(yī)生都沒有辦法,幾乎已經回天無力了。女孩的家人聽說有一位醫(yī)術很高明的醫(yī)生,找他治療或許還有治愈的機會,便千辛萬苦地帶著女孩來接受治療。在這位醫(yī)生的全力醫(yī)治下,女孩病情好轉,并*終恢復了健康。出院那天,醫(yī)院把醫(yī)療費賬單交給女孩。女孩幾乎沒有勇氣打開來看,因為她的病已經耗盡了家里的錢財,她知道這次一定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自己估計窮極一生都無法還得起。*后,她還是打開了,而里面竟然什么也沒有,只有這么一句話:“一杯水與幾塊面包,價值無限,足夠償還所有的醫(yī)療費。”女孩眼里含著淚水,原來這位主治醫(yī)生就是當年那個窮學生。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蓖ㄟ^親近善知識、善友,自己也將品行端正,心存善念。小女孩美麗的心靈感動了當年饑寒交迫的學生,他的內心被這種善良所感化,在后來的人生道路上懂得了用善的知識來幫助更多的人脫離疾病的魔爪。所以善的知識教會我們施予和愛,我們應該親近善的知識,從而使人生變得更加美好。惡知識使人變壞惡知識在佛經中的解釋是:為人險惡,居心不良,缺乏道德,教導邪道之壞人。古人有句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我們親近惡知識的時候,我們的心性也會慢慢墮落。孟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他們母子倆相依為命。為了給父親守墳,孟子與母親把家搬到了墳墓附近。時間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們學著哭墳、挖土、埋“死人”和辦喪事。孟母看到后搖搖頭,心想:“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種地方!庇谑,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著買賣東西,孟子覺得很有趣,就跟鄰居的小孩兒玩殺豬、宰羊、買賣肉的游戲,學豬羊死去的聲音和討價還價。孟母看到后皺起了眉頭,心想:“這種環(huán)境也不適合我的孩子。”于是,他們又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天天都能聽到學生們讀書的聲音,從此喜歡上了讀書,便跟母親說:“我要去上學!泵夏嘎牶蠛芨吲d,心里想“這才是孩子應該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應了!犊鬃蛹艺Z》中說:“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碑斈阌H近惡的知識多了,那么你就不會覺得那是使你心性墮落的知識了。就如兒時的孟子一般,久居在壞的環(huán)境中,根本意識不到玩“埋人”、“殺豬”的游戲會給自己的身心帶來什么樣的壞影響,如果沒有他那智慧的母親,恐怕中國歷史上就少了一位啟發(fā)民智的思想家!所以我們要懂得及時觀察周遭的環(huán)境,遠離惡的知識,這樣才不至于成為墮落平庸之輩!
聽南懷瑾談國學智慧 作者簡介
王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理事,河南省中原周易文化研究院副秘書長。已出版專著《乾隆文治與紀曉嵐志怪創(chuàng)作》《文學現(xiàn)代意識的發(fā)生與沖突》《世界繪畫文化》《菊與刀》等。典話題,將相關著述精選出來,結合當下工作和生活的具體案例,對南懷瑾的國學理論進行引申解讀,幫助讀者在閱讀經典的同時,為自己的心靈找到正確的指引和文化的滋養(yǎng)。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