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建安十三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6261
- 條形碼:9787507556261 ; 978-7-5075-5626-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建安十三年 本書特色
翻開本書,看劉備如何逆風翻盤,看孫權如何伺機而動,看曹操如何由勝而敗!看后漢三國的歷史大轉折與大變局! 《三國英雄記》《三國冷知識》《三國全史》作者 南門太守 全新力作! 將建安十三年發生的事件鉤沉串聯,解讀謎題背后的歷史邏輯,盤點這一年對后世歷史之影響。
建安十三年 內容簡介
本書將建安十三年作為解讀漢末三國歷史的切入口,以八個不同地點分為八章,講述了赤壁之戰、孔融被殺、蔡文姬歸漢、孫權圍攻合肥等多個有名歷史事件,抽去虛構的情節,盤點真實的歷史,將這一年發生的大小事件按時間重新排列,還原這一年的真實狀況,從全新角度解讀謎題背后的歷史邏輯,分析這一年發生的事件對之后歷史的影響。
建安十三年 目錄
² 目錄
序言:不經虛構,歷史依舊精彩 /01
**章 鄴城(一至五月) /01
一、一聲獅吼 /02
二、痛失郭奉孝 /08
三、玄武池練兵 /14
四、愛子與名醫 /20
五、田疇讓封事件 /29
六、才女蔡文姬 /33
第二章 許縣(六月) /43
一、罷三公,任丞相 /44
二、“奉”與“挾 /53
三、名士之死 /61
四、一個伐木工的選擇 /71
五、益州來使 /75
六、遼東的異動 /83
第三章 襄陽(七至九月) /91
一、南征兵團 /92
二、劉表的背疽 /98
三、煩惱的家事 /108
四、劉表讓荊州 /115
五、秘密投降 /125
六、劉備的憤怒 /133
第四章 當陽(九月) /143
一、“兵貴神速” /144
二、激戰長坂 /149
三、脫險之謎 /154
四、徐庶的痛苦選擇 /161
五、誰締造了聯盟 /167
第五章 江陵(九月) /175
一、兩次“屠城” /176
二、大賞 /184
三、賈詡欲言又止 /193
四、張松的憤怒 /199
五、兵分兩路 /208
第六章 柴桑(九至十月) /213
一、諸葛亮的激將法 /214
二、一封恐嚇信 /220
三、周瑜算的賬 /224
四、劉備的疑慮 /232
五、諸葛亮的選擇 /237
第七章 赤壁(十至十一月) /241
一、江上遭遇戰 /242
二、火燒烏林 /247
三、敗走華容道 /254
四、一場被“高估”的戰役 /257
五、北路兵團 /262
六、大瘟疫 /267
七、是否“阻礙了歷史進程” /272
第八章 合肥(十二月) /277
一、出擊合肥 /278
二、江陵之戰 /282
三、分享戰果 /287
四、“借荊州”真相 /292
五、周瑜之死 /297
六、劉備進軍江南 /305
七、三分天下 /311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大事記 /317
主要參考書目 /359
建安十三年 節選
不經虛構,三國依舊精彩 南門太守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農歷戊子年,鼠年,公元208 年。 這一年發生了赤壁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著名戰役,對歷史走向產生了關鍵性影響,在*有可能實現國家統一的時間點,卻拉開了分裂的序幕。圍繞這場戰役,人們有許多熟知的故事: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連環計、周瑜打黃蓋、蔣干盜書、華容道義釋曹操、三氣周瑜等。從黃巾起義到三國歸晉是廣義的三國時期,歷時約一百年,建安十三年雖僅占百分之一,其間發生的故事卻占據著人們印象中的三國的很大一部分。 只是,以上這些精彩的故事在真實的歷史中并未發生過:諸葛亮沒有跟張昭等人舌戰群儒,他與張昭有親戚關系,張昭很欣賞諸葛亮,曾向孫權舉薦過他;諸葛亮沒有借東風、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是周瑜;龐統沒有獻連環計,因為他并不在赤壁現場;周瑜、黃蓋用詐降計和火攻計打敗了曹操,但詐降過中沒有發生過“打黃蓋”事件;蔣干奉曹操之命策反周瑜,但那是赤壁之戰以后的事情了,也沒有“盜書”的情節;曹操兵敗赤壁,確實走的是華容道,但在那里沒有遭遇關羽的伏兵;赤壁之戰后不久周瑜就去世了,但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抽去那些精彩的片段再看赤壁之戰,也許會覺得沉悶枯燥,但這確實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區別。 《戰國策》說“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唐代史學家吳兢在《貞觀政要》中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英國詩人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前面三句里的“史”應該是指真實的歷史,是過去真切發生過的事,而不是經過加工的歷史。 作為一個寬泛概念,“歷史”有著不同的形態:一是“田野里的歷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舊址、重要歷史設施留下的遺跡、各類歷史文物及其他各類考古發現,它們是“原汁原味”的歷史;二是“史書上的歷史”,一些被大家公認的史書, 是組織歷史學家根據可靠史料編寫的,雖然有組織者、寫作者個人主觀因素在其中,但比較接近真實的歷史;三是“藝術化的歷史”,以歷史為背景創作出來的戲劇、小說、影視劇等都屬于這一類。這三種“歷史”分屬不同門類,各有特點,沒有“高低”之分,但它們的目標和功用是不一樣的,不能混為一談。 在普及歷史知識方面,“藝術化的歷史”功不可沒。人們喜歡三國,喜歡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魯肅、關羽、張飛、趙云這些人物,記住了建安十三年曾經發生過赤壁之戰,《三國演義》做出了很大貢獻。有人說《三國演義》“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但梳理其內容,會發現書中重點描寫刻畫的往往集中于虛構的地方:一開始是桃園三結義,之后是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緊接著是過五關、斬六將,后面有三氣周瑜、白帝城托孤、七擒孟獲等,上面這些情節大多數在史書中沒有記載,刪掉這些虛構的文字,僅保留有史可查的部分,大概只剩“三分”了。 離開虛構,歷史就不精彩了嗎?其實,真實的歷史依舊很精彩。以建安十三年為例,除了赤壁之戰這一年還發生過很多事,華佗之死、曹沖之死、孔融之死都在這一年,還有一代才女蔡文姬的歸來,這些事雖不如赤壁之戰知名,但背后也有著很多故事。就赤壁之戰而言,離開那些不存在的故事仍然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這些細節不是刻意創造的,保留了歷史的真實與鮮活,都充滿了趣味。再者,圍繞赤壁之戰還有許多疑問:曹操為什么急于發動這樣一場戰役?劉備、孫權為什么堅決不投降?幾萬人真的能打敗幾十萬人嗎? 劉備為什么“借荊州”?孫權為什么愿意借給他?赤壁之戰阻擋了曹操的統一進程,孫權、劉備、周瑜、諸葛亮等人真的是“歷史罪人”嗎?挖掘細節,解答疑問,將這一年發生的事件鉤沉串聯,依然充滿可讀性。 站在大歷史角度看,建安十三年造成了歷史的轉折。赤壁之戰前,曹操在各方割據勢力中異軍突起,又掌握著漢獻帝和朝廷,*有希望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結束自漢靈帝駕崩以來近二十年的分裂割據局面。但一場赤壁之戰使形勢發生逆轉,由“三分荊州”漸至“三分天下”,開啟了之后長達六十年的分裂時期,沒有赤壁之戰,也許這段分裂史有避免的可能。但歷史不容假設,大概這才是歷史的真諦。就孫權、劉備等人而言,他們也渴望國家統一,諸葛亮、周瑜、魯肅分別為他們提出過統一的方案,如同曹操將他們視為統一之前要解決的問題一樣,他們也將曹操視為國家統一的障礙。 建安十三年,天下仍處在群雄混戰階段,曹操集團顯示出統一的優勢,但還不是唯一的選項,孫權、劉備同樣認為打敗曹操也是實現向國家統一邁出的重要一步。中國人重視家庭,除強調孝道與親情外,還強調團圓。中國人對國家也有著同樣的情結,希望天下是統一的而不是分裂的,這不僅是家國情懷的內涵之一,也是其*為重要的部分。人們如同渴望家庭團圓一樣渴望國家統一,尤其在每一個分裂時期,呼喚統一、為統一不懈奮斗幾乎成為那個時代的*強音,這一點在漢末三國表現得也非常突出。曹操稱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劉備說“漢室傾頹,奸臣當道。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諸葛亮強調“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他們心中的目標都是國家統一,他們雖然承認分裂是現實,卻不承認分裂是*終的結果,他們為國家統一而不懈努力,這種強烈的家國情懷是漢末三國*突出的時代精神。 本書將建安十三年作為解讀漢末三國歷史的切入口,抽去虛構的情節,盤點真實的歷史,將這一年發生的大小事件按時間重新排列,還原這一年的真實狀況,解讀謎題背后的歷史邏輯,分析這一年發生的事件對之后歷史的影響。對筆者而言,這是解讀歷史的一種新嘗試,但限于水平,書中難免有不足或錯漏之處,還請讀者朋友們給予批評指正。
建安十三年 作者簡介
南門太守,本名陳忠海,2005年加入陜西省作家協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觀察》專欄作家和多家知名自媒體平臺的專欄作家。 多年來致力于后漢、三國歷史的研究,窮搜廣集,遍訪各地歷史遺跡,自2009年起先后以“南門太守”為筆名創作出版了《曹操秘史》《曹操》《三國往事》《孫權大傳》《劉備大傳》《諸葛亮傳》《呂布傳》《司馬懿》《三國英雄記》等30余部三國題材作品,并開通抖音號“南門太守盤三國”。寫史態度嚴謹、考證詳實、忠于史實、文筆輕松,不戲說亦不正襟危坐,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