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播音語言通論(第四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31358
- 條形碼:9787565731358 ; 978-7-5657-313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播音語言通論(第四版) 內容簡介
《播音語言通論(第四版)》是中國播音學學科體系的創立者張頌所著。全書以播音語言通論為題,從播音語言出發,不光論述了語言本身,還兼顧了語言傳播藝術的諸多領域。內容上涉及了文化、傳統、傳播、系統、概念、節目、播音、主持、隊伍、選拔、管理、競爭、對策等一系列重要方面,集納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對于中國播音學的開創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恫ヒ粽Z言通論(第四版)》是中國播音學學科體系的創立者張頌所著。全書以播音語言通論為題,從播音語言出發,不光論述了語言本身,還兼顧了語言傳播藝術的諸多領域。內容上涉及了文化、傳統、傳播、系統、概念、節目、播音、主持、隊伍、選拔、管理、競爭、對策等一系列重要方面,集納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對于中國播音學的開創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播音語言通論(第四版) 目錄
第三版前言
修訂版前言
序
**章 土壤是中國的
**節 漢語的主流
第二節 漢語的規范
第三節 漢語的特色
第四節 漢語的功能
第五節 漢語的口語
第二章 傳統是寶貴的
**節 文化的傳統
第二節 廣播的傳統
第三節 理論的傳統
第四節 交流的傳統
第三章 概念是發展的
**節 語言的概念
第二節 語境的概念
第三節 朗讀的概念
第四節 播音員概念
第四章 系統是開放的
**節 語言系統
第二節 副語言系統
第三節 風格系統
第四節 傳播系統
第五章 主持是多樣的
**節 何謂主持
第二節 怎樣合一
第三節 如何分類
第四節 如何多樣
第六章 語言是精妙的
**節 有稿播音
第二節 無稿播音
第三節 以播為主
第四節 一專多能
第五節 語感通悟
第七章 受眾是苛刻的
**節 受眾層次
第二節 受眾期待
第三節 受眾共鳴
第四節 受眾反饋
第八章 隊伍是成長的
**節 人才遴選
第二節 人才培養
第三節 人才使用
第四節 人才管理
第九章 教育是嚴肅的
**節 播音教育
第二節 播音教學
第三節 播音教師
第四節 播音自學
第十章 學術是圣潔的
**節 學科定位
第二節 學術道德
第三節 學術評價
第四節 學術體系
第五節 學術自由
第十一章 競爭是激烈的
**節 國際競爭
第二節 國內競爭
第三節 個體競爭
第四節 遏止增熵
第十二章 前途是美好的
**節 動態有序
第二節 形態萬千
第三節 神態各異
第四節 因勢利導
跋
后記
播音語言通論(第四版) 作者簡介
張頌(1936-2012),河北省易縣人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名師。中國播音學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中國播音學學科體系的開拓者,中國播音主持藝術教育重要的創始人之一。1959年8月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播音員、編輯。1963年9月調入北京廣播學院從事播音教學工作。1984年擔任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主任。1996年擔任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首任院長。1998年獲得廣播電視藝術學中國播音學方向首位博士生導師資格,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主要著作有《朗讀學》《播音創作基礎》《播音語言通論——危機與對策》《朗讀美學》《語言和諧藝術論——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品位與導向》;論文集有《語言傳播文論》《語言傳播文論(續集)》《語言傳播文論(第三集)》《播音主持藝術論》《情聲和諧啟蒙錄》等;主編有《中國播音學》《廣播電視語言藝術——中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研究》等。《朗讀學》獲廣播電影電視部高校優秀教材―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及政策研究成果二等獎、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播音創作基礎》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首屆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朗讀美學》獲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文科著作類)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第四屆廣播電視學術專著評選二等獎;《中國播音學》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教材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廣播電視語言藝術——中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研究》為國家社科基全研究項目成果。1991年榮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1992年獲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評為***教學名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