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黨政干部德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228074
- 條形碼:9787516228074 ; 978-7-5162-280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黨政干部德鑒 本書特色
以史為鑒,見賢思齊,正心修身,筑牢品德修養“根基” 古往今來,為官者“不患無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作為新時代領導干部,官德修養要過硬。本書聚焦歷史人物,講述他們“為政以德”故事,展現其為政成就與道德風采,旨在引導讀者引以為鑒,見賢思齊,正心修身,涵養文化,守住為政之本。 深入挖掘中華傳統官德故事的積極因素,為修身做人和為官從政提供思想智慧 本書汲取傳統官德精華,用大量的歷史故事多角度談官德,既講述了漢文帝、唐太宗等古代明君寬厚愛人、尊賢重士的典型故事,也講述了魏徵、姚崇、王旦、張詠、范仲淹、鄭板橋等古代名臣的為官作為,褒揚了那些心底無私、舉賢不避親仇、勇于抗爭的鐵骨錚錚言行,對提升官德修養、加強官德建設具有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3.文筆流暢,故事生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本書從全新視角審視傳統文化,選取古人為官故事但絕不簡單復古,旨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為提升官德修養、加強官德建設提供參考。
黨政干部德鑒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歷史文化角度解析“為政以德”。通過講述古代明君名臣的典型故事, 展現他們正己自律、公正廉明、寬厚愛民的精神風貌, 旨在以古為鏡, 見賢思齊, 尚德修身 ; 通過全新視角審視傳統文化, 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 意在以文化人, 滋潤心靈, 提升德行。
黨政干部德鑒 目錄
**輯
漢文帝的儉樸
也說唐太宗“縱囚”
宋朝皇帝的人文修養
小國明君鄒穆公
孟嘗君是個好領導
心底無私的任延
初唐群賢與“貞觀之治”
姚崇的《五誡》
愛民縣令何易于
大度宰相王旦
北宋名臣張詠
范仲淹的憂樂情懷
北宋兩大家相會金陵
岳飛的言行
閻典史的抗爭
鄭板橋的為官作為
書吏瞿學富
黃梅古邑出廉吏
穿越“六尺巷”
為官力求“三不欺”
舉賢不避親仇
《呂氏春秋》的“修為之道”
第二輯
穿越時空的中華人文之光
文化自信,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重民本,彌足珍貴的文化傳統
滋生腐敗的負面文化因素
腐敗亞文化,毒害心靈和風氣
重塑價值觀從講規矩做起
我們應如何對待財富
重建官商交往之道
貪官緣何迷信
貪官的“雙面人格”因何形成
中國式人情陷阱
信任為何漸行漸遠
傳承,貴在精神與道德力量
夫婦相處應有道
精神的缺“鈣”與補“鈣”
如何才能有權不任性
黨政干部德鑒 節選
漢文帝的儉樸 公元前 157 年夏天,病重的漢文帝感覺即將離世,于是向身邊人口授遺囑,*后形成臨終詔書: 朕聞之: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當今之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在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罹寒暑之數,哀人父子,傷長老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馀年矣。賴天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惟年之久長,懼于不終。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于高廟,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跣;绖帶毋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毋發民哭臨宮殿中;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臨;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纖七日,釋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歸夫以下至少使。 漢文帝遺詔薄葬,旨在以身作則,糾正當時盛行的厚葬之風。在遺詔中,他指出死亡是自然現象,“厚葬”“重服”有弊無利,強調不以自身喪事騷擾吏民。所以,令天下吏民出臨三天后就可以脫掉喪服,不禁止百姓婚嫁、祭祀、飲酒、吃肉,不要用布車、兵器送葬,夫人以下嬪妃均遣出宮歸家。 漢文帝一生發布很多詔書,僅有這份臨終遺詔與廢除肉刑詔書完整地載入史冊,足見其價值重大。史書記載,漢文帝生前“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漢文帝霸陵,坐落在今陜西西安東郊鳳凰嘴,它依山起陵,墓室開鑿于山崖中,沒有封土。霸陵也曾遭盜掘,從歷年出土的文物看,印證史書所載屬實,除了瓦器,尚未發現金銀等珍寶器物。這樣簡樸的陵墓,在兩漢乃至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帝陵中絕無僅有。 何止陵墓簡樸、喪事從簡,漢文帝生前生活也極其儉樸。他在位二十多年,宮室苑囿沒有新建,衣服車馬也是久不更新。他曾想建造一座露臺,召工匠測算,報告說造價百金(約一百萬錢)。他頓時驚嘆:“百金,相當于中產之家十戶的家產,我僥幸享用先帝的宮室,常常擔心辱沒了先帝,還建造什么露臺。”于是,建造露臺的計劃流產了。 1972 年,考古工作者發掘長沙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了漆器、竹簡、陶器、木俑等文物,其中一件素紗襌衣令人嘆為觀止。這件直裾素紗襌衣,用紗料制成,薄如蟬翼、輕如煙霧,僅有四十九克重,是世界上*輕的衣服,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也難以超越。據考證,這件衣服的主人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 素紗襌衣是漢文帝時期能工巧匠的杰作,盡管它流行于達官貴人之家,可是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卻未曾享用它。漢文帝拒絕華貴衣著,一直穿著黑色粗絲做的衣服;他*寵愛的妃子慎夫人,為了節省布料也不穿貴族婦女流行的曳地裙服。正是由于漢文帝的親身垂范,宮中形成節儉風氣,所使用的帷帳都很樸素。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都樂于享受。但是,漢文帝意識到帝王不能貪圖享受,如若奢靡浮華,必定勞民傷財。他深刻地認識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他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減免租稅,并且親為表率。公元前 167 年,他下詔恢復帝王親耕籍田、皇后親桑的禮儀,以實質性行動表示對農耕的尊重。在這樣寬松的環境下,老百姓努力耕作,日漸富庶。漢文帝去世后,漢景帝秉持先帝執政理念,奉行“與民休息”政策,于是出現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樂的景象,史稱“文景之治”。 史書這樣描述“文景之治”:如果沒有遇到水旱災害,百姓家家豐衣足食。城鄉糧倉都裝滿了糧食,府庫儲藏了大量財物。京城國庫的錢數以億計,因長期不用,穿錢的繩子都腐朽了,以致數都沒法數。太倉堆滿了新舊糧食,有的因為沒有地方存放,只好放在外面,以致腐爛不可食。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馬匹,田野之間更是馬匹成群,而乘年輕母馬的人受排斥不許參加聚會。地位卑賤的看門人都能吃上小米和肉,官吏由于輕閑,就忙著生養孩子。人人自愛而怕犯法,都以行義為先。 班固在《漢書》中評述:“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由此可見,文景盛世是漢文帝親手締造,除了施政方略,與他崇尚節儉密不可分。古代謚法,“道德博聞曰文”。漢文帝謚號為文,當之無愧。司馬光評價漢文帝:“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后世鮮能及之。” “節儉”,其反義詞是“奢侈”。作為帝王,若不注意節儉,貪圖奢侈生活,后果非常嚴重。歷史為我們提供了非常確鑿而生動的案例,譬如東漢靈帝,驕奢淫逸,通過賣官鬻爵斂財供自己享樂,致使王朝急劇衰落,危機四伏。隋煬帝窮奢極欲,好大喜功,透支國力,弄得民不聊生,不僅招致殺身之禍,而且導致王朝覆滅。宋徽宗追求奢侈生活,從南方采辦“花石”,在京城興建“艮岳”,勞民傷財,加上政治腐敗,直接斷送北宋半壁江山。李商隱在《詠史》中感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誠哉斯言,鞭辟入里。
黨政干部德鑒 作者簡介
陳良,湖北黃梅人,知名學者、作家,已在全國各類報刊發表大量歷史隨筆與文學作品,出版有《人間煙火》《透視腐敗》《靈魂笑忘書》《走出迷局——審視歷史中的人性與制度》《黨政干部廉鑒》等多部著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