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人能弘道:二程語錄與洛學門人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202307
- 條形碼:9787573202307 ; 978-7-5732-0230-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能弘道:二程語錄與洛學門人研究 本書特色
從北宋二程提出后世稱作洛學的思想,發展至南宋朱熹成為全國性的學術思潮,二程門人的“弘道”至關重要。然而與已為學界熱點,甚至發展為專門研究領域的朱子后學、陽明后學的研究相比,程門后學的研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關注。本書通過二程語錄研究具體的講學現場,分析洛學思想產生與傳播,具有相當的學術創新價值。
人能弘道:二程語錄與洛學門人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于二程思想發展傳播的研究,圍繞二程語錄及伊洛門人展開,分析《程氏□□》《程氏外書》中有名姓以及時間、地點可考的各卷材料,闡明不同時期,不同學者記錄的二程思想特點。
人能弘道:二程語錄與洛學門人研究人能弘道:二程語錄與洛學門人研究 前言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在宋明理學史上的思想地位無論如何地高估均不為過。傳統上把宋代理學劃分為四個地域性的學派:濂、洛、關、閩。濂學與洛學學統上的關聯性盡管存在爭議,但那種密切的關系肯定是存在的;關學與二程之洛學相互影響;閩學則是洛學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由此可見,濂、洛、關、閩四個學派,洛學占據主流位置。洛學較之同時代的濂、關之學,進一步擺脫了佛、道之影響而在理論上自成體系,奠定了理學道德形上學體系的基石,所以洛學成為宋明理學的主脈。猶如牟宗三所說的那樣,宋明理學是一種“內圣之學”,而構成“內圣之學”的理論基礎就是道德的形上學。在牟宗三看來,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三人則是這種道德形上學的創立者。二程在與宋學以及理學各派別的相互交往中,既以義理說經,批評漢學考據之狹隘,體現出宋學的一般特征;又把經學理學化,以《四書》及四書之學取代六經在經學中的主體地位,將宋代義理之學發展為理學,創立了“天理”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代表了宋代理學發展的主要趨勢。
《二程語錄》(含《河南程氏□□》《河南程氏外書》)是后世研究二程思想的重要文本文獻。《二程語錄》中隱含著大量的程氏兄弟在與弟子問答過程中經思想碰撞而激發的天才火花,它們對二程思想體系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這些《語錄》本身也是二程理學思想的主要依據。一種新思想的跨時代、跨地域的發展與傳播離不開具有共同志向的學者群體,二程弟子對洛學思想的推波助瀾之功更無需辨明。理學史上有“程門四先生”之說——在程門的眾多弟子中,謝良佐、楊時、游酢、呂大臨傳播洛學□為有力,思想的深度及其對洛學的學理開拓□有成就。顯而易見的,這四位也在《二程語錄》的成書及其通過問答對程氏兄弟思想見解的啟示和思想體系的形成等諸多方面居功至偉。兩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高度評價《二程語錄》的學術與思想價值,將它與《論語》等量齊觀,認為應該將《二程語錄》與二程的其他著作相互比證、相互發明,就更能領會、把握其思想之精粹。
正因為《二程語錄》是程顥、程頤兄弟講學活動相關記錄,對我們理解二程學術思想體系之建立有幫助,對我們擴展與加深對洛學傳播的理解更有幫助。程氏兄弟在相當大的時間里聚徒講學,門人將講學與問答內容記錄下來,整理編輯成語錄,然后隨著這些弟子的散去,語錄也就隨著散播在宋王朝統治的各個區域。正如清人全祖望所說的那樣:“洛學之入秦也,以三呂;其入楚也,以上蔡司教荊南;其人蜀也,以謝浞、馬涓;其入浙也,以永嘉周、劉、許、鮑數君,而其人吳也,以王信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洛學和《二程語錄》的傳播在南宋已滲透到極為廣大的地域,對當時主流文化的形塑起到關鍵的作用,
申緒璐副教授的這部學術專著,專注于分析《二程語錄》中有名姓甚至時間、地點可考的各卷材料,將二程弟子分作早期以朱光庭、劉絢和李籲為代表的河南學者,以呂大臨為代表的關中學者,以謝良佐、游酢、楊時為代表的元豐四年(1081)潁昌問學者,元祐期間(1086-1093)以周行己、劉安節、鮑若雨為代表的浙江永嘉學者,以及元符三年(1100)程頤自涪陵還洛之后南方學者以及洛陽學者張繹、尹焯。申緒璐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從文獻的角度分析《二程語錄》的編撰學者與完成時間及其它們在學者間的傳閱,也揭示出《二程語錄》的相關材料出現后輩的學者的具體情形以及學者對其展開的討論,以期反映這些語錄的學術影響。通過程門弟子對《二程語錄》的編撰、討論與研究,促進了我們對二程門人以及洛學思想發展傳播的認識。
人能弘道:二程語錄與洛學門人研究 目錄
□□章 河南學者研究 8
□□節 河南學者及其所傳語錄 8
1 《程氏□□》卷一與李籲 8
2 《程氏□□》卷十一、十二、十三、十四與劉絢 13
3 《程氏外書》卷一、卷二與朱光庭 17
第二節 河南學者所錄二程思想 20
1 朱光庭所記二程思想 20
2 劉絢所記程顥的思想 27
3 李籲所記二程思想 44
4 李參所記程頤思想 50
第三節 結語 53
第二章 關中學者研究 54
□□節 關中學者及其所傳語錄 54
1 《程氏□□》卷二文獻考辨 55
2 《程氏□□》卷十文獻考辨 57
3 《程氏□□》卷十五文獻考辨 61
第二節 關中學者所錄二程思想 65
1 《程氏□□》卷二思想研究 65
2 《程氏□□》卷十五思想研究 78
第三節 結語 88
第三章 謝良佐 90
□□節 《程氏□□》卷三與謝良佐 90
1 謝良佐生平考論 90
2 《程氏□□》卷三文獻考辨 98
第二節 《上蔡語錄》及其思想研究 101
1 佛老觀 101
2 圣人氣象 107
3 知命養氣 112
4 橫渠之學 114
5 忠恕不可缺 116
6 誠敬 117
第三節 結語 120
第四章 福建學者 121
□□節 《程氏□□》卷四與游酢 121
1 游酢生平考論 121
2 《程氏□□》卷四思想研究 126
第二節 楊時弟子與二程語錄 129
1 楊迪 129
2 陳淵 133
3 羅從彥 135
第三節 結語 143
第五章 永嘉學者 144
□□節 《程氏□□》卷十八與劉安節 144
1 《程氏□□》卷十八與劉安節 144
2 《程氏□□》卷十八的思想分析 145
3 《程氏□□》卷十八與洛學思想傳播 148
第二節 《程氏□□》卷二十三與鮑若雨 150
第三節 結語 160
第六章 江南學者 161
□□節 《程氏□□》卷二十二與江南學者 161
1 《程氏□□》卷二十二的學者考辨 161
2 《程氏□□》卷二十二思想研究 167
第二節 《程氏□□》卷二十四研究 192
讀書之方 192
天理 193
氣 195
第三節 結語
第七章 張繹、尹焞
□□節 《程氏□□》卷二十一與張繹
1 張繹的學行
2 《程氏□□》卷二十一思想
第二節 尹焞生平與相關思想
第三節 結語
附錄:《程氏□□》《程氏外書》相關人物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人能弘道:二程語錄與洛學門人研究 節選
《人能弘道:二程語錄與洛學門人研究》:
一 劉安節
劉安節,字元承,溫州永嘉人,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生,元符三年(1100)進士,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夏五月卒。與其堂弟劉安上(字符禮)一同師事程頤,人稱大劉、小劉。和許景衡、周行己等人一并被稱作“永嘉元豐九先生”。朱熹《伊洛淵源錄》中收錄了許景衡為其所作的《墓志銘》,黃宗羲《宋元學案》中“知州大劉先生安節”的內容基本源于許景衡的《墓志銘》。
據楊萬里所論,劉安節等人早年師事鄉賢林石,林石主張“為己之學”與二程主張的道學思想一致。另據許景衡所作的《墓志銘》中記載,劉安節“既冠,游太學”。劉安節的既冠之年為元祐二年(1087),也正是舊法黨人重振之時,此時劉安節兄弟到京師,想必亦受這樣的風氣影響。不過有趣的是,許景衡的《墓志銘》中絲毫沒有提及師事程頤以及編撰《伊川語錄》之事,這大概與徽宗時期的政治氣氛有關。考慮到之后的新舊黨爭,劉安節兄弟師事程頤應在元祐年間。
第二章已經提及,關中學者所記《程氏□□》卷十五的資料在卷十八中有多處重復出現,甚至卷十八中直接出現蘇曬與程頤的問學記錄。這表明元祐年間,劉安節與蘇昞等人曾一起在洛陽問學于程頤,或許劉安節已經接觸到關中學者記載的語錄。抄錄部分資料。
元符二年(1099)九月因立劉氏為后一事,鄒浩上書言極諫,觸怒哲宗而被削官羈管。據《宋史》記載,“蔡卞、安悖、左膚繼請治其祖送者王回等”。不畏□□□□的送別人群中,就有劉安節。《墓志銘》中提及,“鄒公浩以右正言得罪,公與其所厚者數輩,追路勞勉之”。由此可見,元符末年雖然舊法一派不斷地遭到打擊,但仍有著極強的勢力,劉安節亦自覺地參與舊法黨人的活動。
在記于徽宗政和元年(1111)七月至十月間的《龜山語錄》“毗陵所聞”中,□□條即“劉元承言:‘相之無所不用其敬,嘗掛真武畫像于帳中,其不欺暗室可知。’”劉安節路過毗陵,拜訪在此定居的楊時。一般認為《龜山語錄》為陳淵所記,此時陳淵得知劉安節編有二程語錄,后來專門拜訪其子劉誠尋訪此卷。
程頤評價劉安節:“只它守得定,不□卻,亦早是好手。”二程生前,已經有不少門人記錄的語錄流傳,如前引謝良佐所說“昔從明道、伊川學者,多有《語錄》……二劉(劉安節、劉安上)各錄得數冊”。謝良佐特別指出劉安節兄弟整理的《伊川語錄》,可見徽宗時期該卷語錄已在道學群體中廣泛流傳。南宋初年的重要道學家高閌亦曾指出劉安節整理的《伊川語錄》的重要性:“伊川先生議論不事文采,豈有意于傳遠哉?然猶班班可考者,以有劉元承之徒口為傳授故也。”高閌充分肯定劉安節整理的《伊川語錄》,可見此時劉安節編纂的《伊川語錄》已經獲得了道學群體的重視。
二 《程氏□□》卷十八的思想分析
劉安節所編《程氏□□》卷十八的顯著特色即程頤語錄經過了劉安節的編輯整理。不僅內容相似的條目被放在一起,而且全部的259條亦是按照仁、恭敬、修身、靜敬、養氣、釋老、論孟、六經、史論、禮儀的順序排列。顯然,這樣的編排本身,體現了劉安節對于洛學尤其是程頤思想的理解。□□將著重通過仁、敬、氣的三個方面予以討論,分析劉安節所編《伊川語錄》中的思想特色。
(一)仁
《程氏□□》卷十八的前7條都是有關仁之本性的討論。□□條語錄即程頤提出的求仁之方,“將圣賢所言仁處,類聚觀之,體認出來”。這樣的一個說法,對于后來湖湘學派的張栻有很大的影響。前7條有關仁之問題的關注,主要強調本體之性的仁與具體發用的情之間的區別。對于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仁也”,惻隱之情就是愛,但程頤明確反對世人“以愛為仁”的觀點,程頤提出:“愛自是情,仁自是性。”換言之,愛之情是本體之性仁的發用,但是不能直接地將發用之愛看作本體之性。
對于《論語·學而》中有子所說的“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在卷十八的第3條,程頤同樣基于“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的區分,指出“性中只有仁義禮智四者”。對于“孝悌為仁之本”,程頤認為孝悌是當作“行仁之本”,即由對父母、兄長的孝悌行為,可以實現仁之本性。但是同樣的,不能將具體的行為等同于本性之仁。
在第6條中,弟子以五谷之種比喻仁,種子待陽氣而生比喻心的作用。在程頤的弟子看來,本體之性必須借助于心的作用才能展現出來。程頤否定這一觀點,并指出“陽氣發處,卻是情也。心譬如谷種,生之性便是仁也”。程頤認為,生之本性就是仁,即不可以將谷種的生長看作陽氣的作用。陽氣只是外在的因素,具有決定性的還是種子自身。這里,程頤強調生之性的仁與具體之發用的情的區別,反映了程頤性體情用的基本觀點。在第8條有關忠恕的討論上,程頤再次提出“忠恕只是體用”,“然恕不可獨用,須得忠以為體”,突出反映了理學體用觀的思維方式。
……
人能弘道:二程語錄與洛學門人研究 作者簡介
申緒璐,□,1982年生,河南新鄉人。鄭州大學哲學系本科,復旦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博士,博士期間赴□□九州大學中國哲學史研究室訪問學習。現為杭州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多次赴□□九州大學、信州大學、東洋大學、福岡教育大學等高校訪問交流,主要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江戶儒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