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大灣區視域下的粵劇新變與文化精神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6073853
- 條形碼:9787306073853 ; 978-7-306-0738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灣區視域下的粵劇新變與文化精神 本書特色
該選題從文化灣區的視角研究該粵劇中體現出來的嶺南文化精神內核,強調了粵劇是大灣區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是大灣區重要的文化符號,增強了大灣區人民共同的身份認同感,這在發展文化灣區的大環境下具有現實意義。
大灣區視域下的粵劇新變與文化精神 內容簡介
本書為珠海社科學者文庫之一,通過分析粵劇自誕生以來在語言、音樂、劇本、舞臺表現形式、思想內容等各個方面持續性的改革新變,指出改革就是粵劇傳統,探討粵劇改革背后廣府人深層次的文化性格、美學理念、哲學精神等。 書稿分上下兩編。上編專論粵劇的地方化變革,討論粵劇從誕生到如今在各個方面發生的變革,包括粵劇的起源發展、粵劇與粵語的結合、粵劇音樂的革新、粵劇劇本的創新、粵劇舞臺表現形式的新變等。下編主要討論粵劇的持續改革體現出嶺南地域特性中的娛樂性和商業性、粵劇與廣府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內涵的關系、粵劇是廣府的民間風俗的重要載體、粵劇在海外華人中的文化功能、粵劇的美學等問題,指出粵劇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堅持在市場里存活、堅持走通俗藝術之路以及堅持改革,以適應大灣區人民不斷發展的文化娛樂需要。
大灣區視域下的粵劇新變與文化精神 目錄
一、選題目的及意義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粵劇研究概況
上編 粵劇的持續性變革
**章 粵劇起源的問題
一、明代廣東的戲劇活動
二、廣東盛行過的幾種主要聲腔
三、清代本地班的特色及其發展
四、關于“粵劇”的名稱
第二章 粵劇和粵語的結合
一、粵劇演出從“戲棚官話”到粵語
二、粵語取代“戲棚官話”的原因
三、粵劇與粵語結合的作用
第三章 粵劇音樂的變化
一、20世紀初粵劇主要的樂器變遷
二、粵劇與廣東音樂
三、粵劇對其他音樂的運用
第四章 粵劇編劇和劇本的革新
一、從“江湖十八本”到“新江湖十八本”
二、南海十三郎的戲劇理論
三、唐滌生劇本的特點
第五章 粵劇舞臺表現形式的新變
一、粵劇服裝的新變
二、粵劇舞美的發展
三、粵劇武打從“實”到“虛”,又從“虛”到“實”
第六章 薛覺先、馬師曾的“薛馬爭雄”
第七章 紅線女改革引領粵劇跨界二次元
下編 粵劇的文化價值
第八章 粵劇中的嶺南世俗文化
一、粵劇的娛樂性
二、粵劇的商業性
第九章 粵劇與廣府人的文化性格與精神內涵
一、嶺南的地理環境決定文化特征
二、粵劇所體現的廣府人的文化性格
第十章 粵劇是廣府民間風俗的載體
一、民間祭祀與粵劇神功戲
二、用粵劇展現廣東民俗
三、粵劇行內的一些風俗
第十一章 粵劇在海外華人中的文化功能
一、粵劇在海外的傳播狀況
二、粵劇是海外華人的鄉情紐帶
三、粵劇強化了海外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
第十二章 粵劇的美學
一、從外在美是核心到“內外兼修”
二、粵劇的和諧美
第十三章 粵劇的文化品格之辯
一、“俗”與“雅”之辯
二、“舊”與“新”之辯
第十四章 粵劇未來的發展
一、粵劇發展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二、粵劇的未來離不開大灣區共同發展
第十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大灣區視域下的粵劇新變與文化精神 作者簡介
楊毅鴻,1980年生,廣州人,暨南大學文學博士,于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文化理論研究所任專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詩學、中國傳統戲曲、嶺南地域文化等。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