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生理學(第4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9546
- 條形碼:9787030719546 ; 978-7-03-07195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理學(第4版) 內容簡介
為了適應深化教育改革和發展高等中醫藥教育的需求,按照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培養目標,本編委會在第3版《生理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
在此次“十四五”規劃教材的編訂中,編委會依然堅持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和優選性,系統介紹了人體功能活動的基本規律,覆蓋了生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同時根據生理學的**進展,修正更新了第3版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第4版教材補充了和生理學相關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每一章后提供了思維導圖和復習思考題,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啟發學生思考。同時刪除了部分冗余的內容,保證生理學的內容系統而精煉,便于學生掌握和記憶,提高學習的效率。此外,在數字資源中,我們提供了PPT課件,供學生自主學習。
生理學(第4版) 目錄
**章 緒論 1
**節 生理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1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 2
第三節 內環境及穩態 3
第四節 人體功能活動的調節方式 4
第五節 生理功能的調節控制 5
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8
**節 細胞的跨膜物質轉運功能 8
第二節 細胞的跨膜信號轉導功能 13
第三節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15
第四節 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21
第三章 血液 30
**節 概述 30
第二節 血漿 31
第三節 血細胞 33
第四節 血液凝固和纖維蛋白溶解 39
第五節 血型 43
第四章 血液循環 47
**節 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47
第二節 心肌的生理特性 50
第三節 心的泵血功能 54
第四節 心音與心電圖 59
第五節 血管生理 61
第六節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72
第七節 器官循環 78
第五章 呼吸 84
**節 肺通氣 84
第二節 呼吸氣體的交換 91
第三節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94
第四節 呼吸運動的調節 98
第六章 消化與吸收 105
**節 概述 105
第二節 口腔內消化 109
第三節 胃內消化 110
第四節 小腸內消化 115
第五節 大腸內消化 120
第六節 吸收 121
第七章 能量代謝與體溫 125
**節 能量代謝 125
第二節 體溫 129
第八章 尿的生成與排出 136
**節 概述 136
第二節 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139
第三節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143
第四節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148
第五節 尿液的濃縮和稀釋 150
第六節 尿生成的調節 153
第七節 清除率 157
第八節 尿的排放 159
第九章 內分泌 162
**節 概述 162
第二節 下丘腦與垂體的內分泌功能 167
第三節 甲狀腺 172
第四節 調節鈣、磷代謝的激素 175
第五節 胰島 177
第六節 腎上腺 179
第七節 性腺與生殖 182
第八節 其他激素 186
第十章 神經系統 189
**節 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細胞 189
第二節 突觸的信息傳遞 192
第三節 神經遞質和受體 195
第四節 神經中樞活動的基本規律 200
第五節 神經系統的感覺分析功能 204
第六節 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208
第七節 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214
第八節 腦的高級功能 218
第十一章 感覺器官 225
**節 概述 225
第二節 視覺器官 227
第三節 聽覺器官 233
第四節 前庭器官功能 237
第五節 嗅覺與味覺 239
生理學(第4版) 節選
**章緒論 生理學(physiology)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生物體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人體生理學(humanphysiology)以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為研究目標,研究人體正常功能活動的發生過程和變化規律,并揭示其發生原理。通常將人體生理學簡稱生理學。 生理學是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每一個醫學工作者都必須學習生理學,掌握人體正常功能活動規律,為臨床醫學的學習和實踐奠定理論基礎。對于中醫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習并掌握堅實的生理學理論和熟練的生理學實驗技能,有利于日后進行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 **節生理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一、生理學研究的內容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其功能活動是以整個機體為單位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人體的功能活動與結構有密切聯系。在結構上,人體由器官系統組成,器官系統又由組織細胞構成,細胞主要是由糖、脂肪、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分子構成。人體的各種功能活動都以相應的結構為基礎,因此,對機體功能活動的研究也就在這幾個結構層次上進行。 (一)整體水平 整體水平的研究屬于宏觀研究,是以完整機體為對象,研究其在不同環境條件和生理狀況下各器官、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的功能活動規律,以及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 以“整體觀念”和“天人相應”為基本理論的中國古代生理學是典型的整體水平研究。在“整體觀念”下,采用內揣法(“黑箱”方法),以“藏象”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對機體功能活動規律進行了整體性闡釋。在“天人相應”理論指導下,系統闡釋了在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影響下人體的適應性變化。 現代生理學在整體水平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獲取了豐富的信息和資料。例如,采用整體無創性檢測方法,系統研究了不同時態(覺醒、睡眠、運動等)和空間(高原、潛水、航空等)條件下,人體生理功能的變化規律,獲得了不同時空條件下機體的生理指標。 (二)器官、系統水平 人體生理學研究首先是在器官、系統水平上進行的,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各器官、系統的功能活動規律,以及各器官、系統在整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器官、系統水平研究所獲得的生理學知識,為藥理學、病理生理學,乃至臨床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細胞、分子水平 細胞是人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而生物分子是細胞的基本組成成分,故細胞的生理特性由構成細胞的各種生物分子的理化特性而決定。細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屬于微觀水平的研究,主要任務是研究細胞內各亞結構的功能和生物分子的理化變化過程,探討各種細胞、生物分子在器官、系統,以及整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 二、生理學研究的方法 生理學的發展依賴于其他科學的發展和各種科學研究方法的進步。通過科學的實驗方法來研究機體的各種功能,是獲得生理學知識的主要方法,因而,生理學也是一門實驗性學科。根據實驗對象不同,生理學研究的實驗方法分為人體觀察法和動物實驗法兩類。 (一)人體觀察法 在不影響健康的前提下對人體進行無創性的實驗觀察,如體重、體溫、心率、血壓、心電等指標的觀察。 (二)動物實驗法 以動物為主要實驗對象。根據實驗進程,動物實驗分為急性實驗和慢性實驗兩類。 1.急性實驗法(acute experiment)實驗周期短,可分為在體實驗和離體實驗兩種。 (1)在體實驗(in vivo experiment):是指在動物失去知覺(麻醉或損毀大腦)的條件下,通過手術觀察某一器官或幾個器官的功能活動。例如,家兔麻醉后,手術暴露迷走神經和心臟,然后電刺激迷走神經,觀察心臟收縮頻率和收縮強度的變化。 (2)離體實驗(in vitro experiment):是將動物的某一器官、組織或細胞游離出來,置于適宜的人工環境條件下進行實驗。例如,破壞青蛙腦和脊髓后,手術摘除蛙心并置入心臟營養液中,通過改變心臟營養液溫度和酸堿度的方法,觀察蛙心收縮頻率和收縮強度的變化。 急性實驗法的優點是實驗條件易于控制,可對研究對象進行直接的觀察和細致的分析,但其缺點是實驗結果未必能如實反映正常完整機體功能活動的規律。 2.慢性實驗法(chronic experiment)是以完整健康的機體為研究對象,并使其與外界環境保持自然的狀態,觀察機體功能活動的變化。實驗需在無菌條件下,通過手術制備各種瘺管,破壞或摘除某些器官,或將刺激電極與引導電極埋置在體內。待手術創傷恢復后,在清醒條件下進行實驗觀察。例如,觀察胃液分泌調節的實驗,需先在犬身上進行無菌手術,制備“食管瘺”和“胃瘺”,待犬恢復健康后,方可進行胃液分泌的研究。 慢性實驗法的優點是可以在清醒條件下,長期觀察某一功能活動,所獲實驗結果接近于自然整體狀態。缺點是整體條件下影響因素較多,結果不易分析。 不同動物實驗各有利弊,應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實驗動物和方法。在設計實驗時,要遵循3R原則,即實驗動物的替代(replacement)、減少(reduction)和優化(refinement),善待、感恩為人類醫學和健康事業獻身的實驗動物。通常動物實驗都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的,因此不能把實驗結果簡單地引申為普遍規律,也不能把動物實驗的資料不加區別地移用于人體。 第二節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 在整個生命自然發展過程中,新陳代謝、興奮性、適應性和生殖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 一、新陳代謝 在生命活動中,生物體與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自我更新的過程稱為新陳代謝(metabolism)。新陳代謝是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征,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也將終止。 二、興奮性 人體生活在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其中某些內、外環境的變化可被機體感知,稱為刺激(stimulus)。這些刺激引起新陳代謝和功能活動的改變,說明機體發生了反應(response)。機體對刺激發生的反應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相對靜止轉變為活動,或者由活動較弱轉變為活動較強,稱為興奮(excitation);另一種是由活動轉為相對靜止,或者由活動較強轉變為活動較弱,稱為抑制(inhibition)。抑制并不是無反應,而是與興奮相反的一種主動活動。例如,心跳和呼吸的加快、加強,消化液的分泌增多,屬于興奮;相反,心跳和呼吸的減慢、減弱,消化液的分泌減少,則屬于抑制。 機體接受刺激發生反應的能力稱為興奮性(excitability)。機體各種組織、細胞的興奮性各有不同,其中以神經細胞、肌細胞和腺細胞的興奮性較高,稱為可興奮細胞(excitable cell)?膳d奮細胞興奮時的共同表現是出現動作電位,因此在生理學中,動作電位被認為是興奮的標志。 三、適應性 機體對內、外環境變化所發生的各種反應,都具有一種特性,即調整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以保護機體不受損害,維持機體的正常生存和種族綿延,這種特性稱為適應性(adaptability)。適應性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機體的適應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此限度,機體就會產生適應不全,甚至導致病理損害。 四、生殖 生物體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后,能夠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子代個體,這種功能稱為生殖(reproduction)。人類生殖的生物學意義是繁衍后代,延續種族。因此,生殖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三節內環境及穩態 一、體液與內環境 人體內所有的液體總稱為體液(body fluid),體液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體重的60%(圖1-1),其中2/3為細胞內液(約占體重的40%),1/3為細胞外液(約占體重的20%)。細胞外液主要包括組織液和血漿,前者約占體重的15%,后者約占體重的5%。此外,淋巴液、腦脊液、關節腔液等也屬于細胞外液,但所占比例甚少。 細胞是進行新陳代謝的基本單位,浸浴在細胞外液中。細胞內液為細胞新陳代謝提供了進行各種生物化學反應的場所;而細胞外液則是細胞直接接觸的液體環境,所以生理學中將細胞外液稱為機體的內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 體液各部分彼此之間被組織隔開,但又通過不同方式相互溝通。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的成分有很大的差別,二者通過細胞膜進行物質交換。在細胞外液中,血漿通過毛細血管壁與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又通過周而復始的循環,溝通內環境與外環境,是內環境中*活躍的部分。 二、內環境與穩態 19世紀中葉,法國生理學家貝納德(Claude Bernard)首先提出內環境相對穩定的概念。內環境是細胞賴以生存的環境,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需要的各種物質,必須直接從細胞外液中攝取,而細胞內生成的多種產物及代謝廢物也要排放到細胞外液中去。因此,細胞外液是細胞獲得營養物質、排放代謝產物的公共環境。由于組織細胞與內環境之間不停地進行著多種物質交換,因而內環境中各種物質的量、組成成分及理化特性等將不斷發生改變,但機體會通過多種調節機制,使內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20世紀初,美國生理學家坎農(WalterCannon)首先使用穩態(homeostasis)來描述這種狀態。內環境的穩態就是指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如水、各種營養物質、電解質等)和理化特性(酸堿度、溫度、滲透壓等)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目前,穩態已成為生理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概念,泛指體內從分子和細胞、器官和系統以至人體整體在各個水平上的生理過程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穩態的維持是一種動態平衡,是整合調控的目標。在穩態的整合與調控中,神經系統(主要是中樞神經系統)為主要調控單元,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是輔助調控單元。負反饋控制系統和前饋控制系統是維持穩態的主要機制。 第四節人體功能活動的調節方式 人體具有完整而極其復雜的調節機制,能對內外環境變化產生適應性反應,使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達到穩態。在整合調控中,包括多種調節機制,分述如下。 一、神經調節 神經調節(neuroregulation)是指通過神經系統的活動對機體各部分的功能活動進行調節的方式。在全身各種調節機制中,神經調節是*重要的調節機制,其他調節機制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神經調節發生聯系。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反射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等五個基本環節。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器官,效應器是產生效應的器官,反射中樞包括腦和脊髓,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是將中樞神經與感受器和效應器聯系起來的通路。反射弧的任何一個環節遭受損害,反射就不能完成。 反射分為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和非條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兩種類型。非條件反射是先天的、生來就有的,同種屬個體所共有,反射弧固定的一種初級神經反射活動。相對而言,其數量是有限的。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通過后天訓練而獲得的。由于可任意設定訓練條件,因此所形成的條件反射是無限多樣的。條件反射必須有神經系統的高級部位參與,屬于高級神經活動。 神經調節產生效應的特點是迅速、精確、持續時間短暫,范圍局限。 二、體液調節 體液調節(humoral regulation)是指體內的一些化學物質通過細胞外液或血液循環,作用于機體的某些組織或器官,對其活動起促進或抑制作用。參與體液調節的化學物質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各種內分泌細胞(endocrinecell)分泌的激素(hormone);另一類是各種組織的代謝產物,包括CO2、乳酸、H+、組胺、5-羥色胺(5-HT)等。絕大多數激素通過血液循環,選擇性地作用于靶細胞。而組織細胞產生的某些化學物質、代謝產物往往是在局部組織液內擴散
- >
推拿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