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學理論專論集成 中醫基礎理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7758
- 條形碼:9787030707758 ; 978-7-03-07077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學理論專論集成 中醫基礎理論 內容簡介
《中醫學理論專論集成》,是“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叢書”四個系列之一。包含《中醫基礎理論》《臨床診治理論》《中藥方劑理論》《針灸理論》和《養生理論》五個分卷。《中醫學理論專論集成》,通過全面研讀歷代代表性醫學論著,選取其中圍繞某一概念或命題,較為精要地進行論證、闡述和辨析,且學術觀點較為明確的章節或完整段落,按照中醫學理論體系基本范疇進行分類;旨在全面展現中醫經典與歷代名家的原創性理論觀點和獨到臨床體會,并對所選專論加以提要鉤玄,力求要點突出,以促進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應用。
《中醫學理論專論集成. 中醫基礎理論》為《中醫學理論專論集成》之“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學理論專論集成. 中醫基礎理論》選擇歷代代表性醫學論著中闡釋中醫理論基本概念、重要命題的內容,將其納入道法論、生命論、病因病機論、診法論、辨證論和防治論等6個范疇,并闡釋原文主旨。內容兼顧系統性、代表性和說理性。
中醫學理論專論集成 中醫基礎理論 目錄
總序
總前言
凡例
**篇道法論
1氣論3
2陰陽論11
3五行論39
4象數論60
4.1五運六氣60
4.1.1五運六氣統論60
4.1.2五運75
4.1.2.1歲運75
4.1.2.2主運77
4.1.2.3客運78
4.1.3六氣79
4.1.3.1主氣79
4.1.3.2客氣87
4.1.4運氣相合92
4.2九宮八風96
第二篇生命論
1天人相應論101
1.1人合天常101
1.2人隨氣變111
1.3地土方宜115
2平人論118
2.1兩精相搏118
2.2生長壯老126
2.3小兒特征128
2.4老年特征134
3.1稟賦137
3.2體質140
4.1精156
4.1.1精之分類156
4.1.2先后天之精157
4.1.3血159
4.1.4津液163
4.1.5天癸167
4.2氣169
4.2.1氣之分類169
4.2.2營氣、衛氣與宗氣170
4.2.2.1營氣175
4.2.2.2衛氣176
4.2.3元氣183
4.2.4氣化188
4.3神201
4.3.1五臟藏神201
4.3.2情志205
4.4精氣神關系208
5形體論212
5.1內景212
5.2肢體218
5.3諸竅219
5.3.1諸竅關聯219
5.3.2目223
5.3.3咽喉口唇舌231
5.3.4耳233
5.3.5鼻234
5.3.6肛門235
6.1臟腑命名與分別236
6.2五臟243
6.2.1五臟統論243
6.2.2肝254
6.2.3心256
附:心包絡260
6.2.4脾262
6.2.5肺267
6.2.6腎269
附:命門273
6.3六腑281
6.3.1六腑統論281
6.3.2膽283
6.3.3胃285
6.3.4大腸288
6.3.5小腸290
6.3.6膀胱291
6.3.7三焦296
6.4臟腑關聯306
6.5奇恒之腑313
7經絡論317
7.1經脈317
7.1.1經脈統論317
7.1.2肺手太陰之脈324
7.1.3大腸手陽明之脈324
7.1.4胃足陽明之脈324
7.1.5脾足太陰之脈325
7.1.6心手少陰之脈325
7.1.7小腸手太陽之脈325
7.1.8膀胱足太陽之脈326
7.1.9腎足少陰之脈326
7.1.10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326
7.1.11三焦手少陽之脈326
7.1.12膽足少陽之脈327
7.1.13肝足厥陰之脈327
7.2十五絡脈327
7.3奇經八脈330
7.3.1奇經八脈統論330
7.3.2沖脈332
7.3.3任脈334
7.3.4督脈335
7.3.5帶脈336
7.3.6蹺脈337
7.3.7維脈338
7.4其他339
第三篇病因病機論
1病因論347
1.1病因統論347
1.2外感病因352
1.2.1六淫邪氣353
1.2.1.1風358
1.2.1.2寒364
1.2.1.3暑366
1.2.1.4濕369
1.2.1.5燥373
1.2.1.6火熱380
1.2.2時行溫熱癘氣381
1.3內傷病因391
1.3.1飲食失宜394
1.3.2勞逸失度403
1.3.3七情內傷406
1.4繼發病因421
1.4.1痰濁421
1.4.2水飲424
1.4.3瘀血426
1.5不內外因432
2病機論435
2.1病機統論435
2.2基本病機440
2.2.1邪正盛衰440
2.2.2陰陽失調441
2.2.3精氣血津液病機451
2.2.3.1精病機451
2.2.3.2氣病機452
2.2.3.3血病機456
2.2.3.4津液病機459
2.3臟腑病機470
2.3.1五臟病機470
2.3.1.1肝病機473
2.3.1.2心(含:心包絡)病機475
2.3.1.3脾病機479
2.3.1.4肺病機484
2.3.1.5腎病機486
2.3.2六腑病機490
2.3.2.1膽病機490
2.3.2.2胃病機491
2.3.2.3小腸病機492
2.3.2.4大腸病機493
2.3.2.5膀胱病機494
2.3.2.6三焦病機496
2.3.3臟腑同病病機498
2.3.4奇恒之府病機503
2.4經絡病機504
2.4.1經脈病機504
2.4.2絡脈病機506
2.4.3奇經八脈病機506
第四篇診法論
1診道論511
1.1診察內容511
1.2診法原理519
2望診論521
2.1望診統論521
2.2全身望診論524
2.2.1望神524
2.2.2察色526
2.2.3望形體546
2.2.4望姿態548
2.3局部望診552
2.4舌診562
2.4.1舌診統論562
2.4.2望舌質570
2.4.3望舌苔576
2.5小兒望診585
3聞診590
4問診601
5脈診論610
5.1脈診統論610
5.1.1診脈原理610
5.1.2診脈要訣614
5.1.3診脈部位621
5.1.4診脈方法627
5.2平脈639
5.3病脈648
6按診論693
第五篇辨證論
1辨證統論701
2辨證八綱論716
2.1辨陰陽721
2.2辨虛實729
2.3辨寒熱740
2.4辨表里746
3辨臟腑病證論752
3.1肝膽病辨證756
3.2心與小腸病辨證758
3.3脾胃病辨證760
3.4肺與大腸病辨證762
3.5腎與膀胱病辨證764
4經絡辨證論766
5氣血津液辨證論771
6外感內傷辨證論780
7傷寒六經辨證論792
8溫病瘟疫辨證論801
9辨癥狀813
10辨預后828
第六篇防治論
1治未病論835
2治則論841
2.1治則統論841
2.2治病求本849
2.3調整陰陽861
2.4扶正祛邪864
2.5補虛瀉實867
2.6標本緩急872
2.7三因制宜879
2.7.1因時制宜879
2.7.2因地制宜881
2.7.3因人制宜882
2.8治有逆從884
2.9因勢利導891
2.10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894
3治法論897
3.1治法統論897
3.2具體治法907
3.2.1解表法907
3.2.2補益法918
3.2.3固澀法936
3.2.4溫陽法938
3.2.5理氣法942
3.2.6理血法943
3.2.7和解法947
3.2.8消導法951
3.2.9祛痰飲法954
3.2.10祛濕法956
3.2.11涌吐法960
3.2.12瀉下法965
3.2.13治風法974
3.2.14清熱法978
3.2.15潤燥法983
3.2.16開竅法985
3.2.17其他治法989
3.3治療禁忌1003
參考文獻1011
中醫學理論專論集成 中醫基礎理論 節選
**篇道法論 概要 【道法論】“道”是指一切事物的本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高范疇。“法”是指體現道的根本法度。歷代中醫文獻中,以“道”為專門論題的內容不多。本范疇展開的線索,依據宇宙產生之初的本體——氣,剖判而為陰陽,運化為四時五行,并衍生出世間萬物萬象;而系統認知、運用萬物萬象及其相互聯系,取象運數是*為適合的思維方式。故此,本范疇劃分為四個部分,即氣論、陰陽論、五行論和象數論。其中,氣、陰陽、五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概念,也是滲入中醫基礎理論的思想精髓,貫穿于中醫學的自然觀、生命觀、人體觀、疾病觀以及診療思維等各個方面,故而將其統歸于“道”的范疇。“法”是依據“道”而展開的具體規律和方法。在中醫基礎理論內,“法”是指取象運數的具體方式,本范疇主要闡述對后世影響至為深遠的五運六氣學說。 1 氣論 《素問》論太虛化生萬物 ※* 《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素問 天元紀大論》 【提要】 本論主要闡述萬物生化的基本過程。古人認識到宇宙間包藏著生生不息之機,認為氣是萬物生成的本原。“品物”,系《易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之物,亦即“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之物。“天以五運六氣化生萬物”之生化、極變的現象,是由于“萬物資始”至“品物流行”之往復過程。 《素問》論形氣互動 ※*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素問 五運行大論》 【提要】本論基于“渾天說”的觀點,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包于地外,半邊天在地上,半邊天在地下,日月星辰都附在天上,隨天周日旋轉。古人從氣化的視角對于天地變化進行分析,認為天布列了日月二十八宿等星象,地形成了有形的萬物。天體散布在太空之中,形成了五行的規律,引導著地面萬物的運動與變化。太空的虛闊,列示出精氣凝聚之星象。地面萬物與天之精氣具有互動關系,如同根本與枝葉,其動弁變化可以從天之精氣表現出的現象而測知。 《素問》論天地氣交 ※* 帝曰:愿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素問 六微旨大論》 【提要】 本論闡述人居天地之中,感受天地之氣化而生。論中指出,談論天氣的變化,當推求于六氣的本元;談論地氣的變化,當推求于六氣相應五行之位;談論人體的變化,當推求于氣交。天氣居于上位,地氣居于下位,上下交互于氣交之中,為人類所居之處。人氣順從天地之氣的變化,萬物也是在這一氣化的場所而生。 《素問》論氣之運動 ※* 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素問 六微旨大論》 【提要】 本論闡述氣象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天地上下,陰陽二氣,相互感召,認為氣之升 降,互為因果。張介賓說:“召,猶招也。上者必降,下者必升,此天運循環之道也。陽必招陰,陰必招陽,此陰陽配合之理也。故高下相召,則有升降,有升降則強弱相因而變作矣。 ”(《類經 二十四卷 運氣類 九、上下升降氣有初中神機氣立生死為用》) 《素問》論氣化即是“動” ※* 岐伯曰: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游乎中何也?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素問 六微旨大論》 【提要】 本論闡述“化”與“變”概念,揭示了事物變化有量與質的差異和漸進性。事物的新生,是從化而來;到了極點,由變而成;變和化的互相轉化,乃是成敗的根本原因。由于氣有往來進退,作用有緩慢和迅速,有進退遲速,就產生了化和變,并發生了六氣的變化。這種氣化作用是根源于萬物自身之中的,論中稱之為“動”。 《素問》論氣之升降出入 ※*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素問 六微旨大論》 【提要】本論闡述氣之升降出入是萬物生化的根源,生化極變的過程是存在于萬物中的普遍規律。論中揭示了在一定結構和秩序的形器由氣合成之后,形與氣的轉化活動仍然在形器之內有序進行。所謂升降出入,就包含著形器之局部的形氣轉化活動,至少有部分升降出入是形器內形氣轉化活動所致。它們既是形器整體存在和正常生化的條件,同時也是促進形器散解毀壞的根源。因此說,升降出入是萬物之生機,是一種普遍規律。如果這種規律發生太過不及,就會產生災殃。 《素問》論神機氣立 ※* 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于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故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 ——《素問 五常政大論》 【提要】本論闡述萬物生化的內源性動因,即“神機”和“氣立”。根于事物內部的因素,猶如神之發機,名為神機;神去之后,則生化之機即停止。根源于事物外部的因素,猶如氣化之所立,名曰氣立;氣止后,則生化斷絕。所以萬物各有所制,各有所勝,各有所生,各有所成。 《素問》論氣之運化 ※* 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繁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素問 五常政大論》 【提要】本論闡述氣化的基本形式與過程,即萬物受氣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敷布而蕃殖,氣終之時形象便發生變化。宇宙萬物皆產生和湮滅于氣化的過程之中,有形之物形只是短暫的,無形之氣化確是長久的。萬物雖形類不同,但這種從無到有再至無的氣化規律卻是一致的。 《素問》論氣之運動特點 ※* 岐伯曰: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故春氣始于下,秋氣始于上,夏氣始于中,冬氣始于標。春氣始于左,秋氣始于右,冬氣始于后,夏氣始于前。此四時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必謹察之。 ——《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 【提要】本論闡述氣化所體現的時空運動規律。從四時來看,春屬木,氣生于東方,故春氣自東而西行;夏屬火,氣生自南方,故夏氣自南而北行;秋屬金,氣生于西方,故秋氣自西而東行;冬屬水,氣生于北方,故冬氣自北而南行。從五行方位來看,春氣發生,自下而升,故始于下。秋氣收斂,自上而降,故始于上。夏氣長成,盛在氣交,故始于中。標,意為萬物生長之表象。冬氣伏藏,由盛而殺,故始于標。以人體為中心來看,南面而立,左為東,右為西,后為北,前為南。春氣生于東,故始于左;秋氣生于西,故始于右;冬氣生于北,故始于后;夏氣生于南,故始于前。此外,由于地勢高低不同,氣化的效果也會有所差異,如王冰注:“高山之巔,盛夏冰雪,污下川澤,嚴冬草生,常在之義明矣。” 王冰論氣之生化 ※ 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也。所以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為其乘氣,故勢不得速焉。凡之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唐 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注 五運行大論》 【提要】本論闡述萬物之生存,皆由氣之生化。一旦氣化作用停止,事物也就消亡了。 王冰論神機與氣立 ※ 諸有形之類,根于中者,生源系天,其所動靜,皆神氣為機發之主。故其所為也,物莫知之。是以神舍去,則機發動用之道息矣。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長化成收藏,皆為造化之氣所成立。故其所出也,亦物莫知之。是以氣止息,則生化結成之道絕滅矣。其木火土金水,燥濕液堅柔,雖常性不易,及乎外物去,生氣離,根化絕止,則其常體性顏色,皆必小變移其舊也。 ——唐 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注 五常政大論》 【提要】本論闡述神機與氣立的概念。作者認為,神機是萬物產生的動因,氣立是萬物形成的基礎。 王冰論化不可代時不可為 ※ 化,謂造化也。代大匠斫,猶傷其手,況造化之氣,人能以力代之乎?夫生長收藏,各應四時之化,雖巧智者亦無能先時而致之,明非人力所及。由是觀之,則物之生長收藏化,必待其時也。物之成敗理亂,亦待其時也。物既有之,人亦宜然。或言力必可致而能待造化、違四時者,妄也。 ——唐 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注 五常政大論》 【提要】本論闡述了人力不可替代氣化生物的原因。作者認為化必待時,時至則萬事皆成。《史記 樂書》說:“化不時則不生。”時間是氣化體現。自然狀弁下的時間過程和規律,包容著天地萬物,朝向一個方向前進,永不休止,從不反顧。自然的時間條件層出不窮,永不重復。因此,面對天道和萬物自然演進的規律和過程,人類只能贊輔,不可代行;只能順隨,不可逆反;只能融入,不可強對。如果做到與時偕行,變通趣時,就能獲得主動,有所創造而達到預期的目的。
中醫學理論專論集成 中醫基礎理論 作者簡介
張宇鵬,1975年1月出生。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學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藏象學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中醫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干支象數醫學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原創思維的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秦漢時期學術流變與中醫理論的發生學研究”等課題。出版專著《藏象新論——中醫藏象學的核心觀念與理論范式研究》;參編“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叢書”(常務副總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常務副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常務副主編),編著《孫一奎》分冊。參編《中華醫學百科全書·中醫藥學·中醫基礎理論卷》(副主編)。發表研究方向相關論文30余篇。作為完成.人,獲得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協助2013年973計劃“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完成項目申報、具體組織實施和成果總結出版。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