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惠安女-(一個特殊女性群體社會形象變遷中的國家與鄉村(20世紀30—90年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40151
- 條形碼:9787511740151 ; 978-7-5117-4015-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惠安女-(一個特殊女性群體社會形象變遷中的國家與鄉村(20世紀30—90年代)) 內容簡介
惠安女為東南地區著名女性群體,有著特殊的外在形象和令人著迷的內在氣質。由此,惠安女文化歷來為學界所重視和討論。本書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運用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及研究方法,以20世紀30—90年代惠安女社會形象之變遷為線索,分析影響這種變遷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區域傳統文化與現代政治力量之間的博弈,進而討論惠安女社會形象變遷所反映的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對于鄉村婦女的實際影響。書中所聚焦的一些問題,如新中國成立以前惠安女特殊風氣的成因及治理,新中國成立初期《婚姻法》宣傳貫徹運動中地方政府治理惠安女特殊風氣的方法與成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水利建設與惠安女形象之重塑,改革開放初期文藝熱與惠安女形象的新變化等,可為學界及社會研究和了解相關問題提供一些助益。
惠安女-(一個特殊女性群體社會形象變遷中的國家與鄉村(20世紀30—90年代)) 目錄
目錄
導論1
一、寫作緣起1
二、學術前史3
三、理論借鑒12
四、研究思路15
五、史料來源17
**章特殊風氣與新中國成立以前惠安女形象之建構20
**節惠安鄉間的特殊風氣21
一、惠安女的聯袂輕生之風21
二、長住娘家并非必要條件26
三、姊妹社群乃是重要致因33
四、生死信仰亦是加強因素39
第二節輿論與惠安女形象建構43
一、社會恐慌:輿論關注度上升的關鍵原因44
二、反思婦運:輿論關注度上升的重要推力47
三、“問題”女性:輿論中的惠安女早期形象51
第三節扭轉風氣的努力與困境58
一、民間乏力、扭曲的應對之舉58
二、知識分子改良社會的努力63
三、地方當局的介入與失利65
小結70
第二章政治變動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惠安女形象之轉變72
**節政治變動與惠安女的解放73
一、婦女組織的建立73
二、輿論環境的重塑77
三、掃盲運動的興起86
第二節特殊風氣的延續及其治理89
一、對特殊風氣成因的調查90
二、治理特殊風氣之努力96
第三節轉變中的惠安女社會形象101
一、翻身的婦女:新形象的總色調102
二、勞動的婦女:傳統元素的新意涵105
三、武裝的婦女:新元素的滋生109
小結112
第三章水利建設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惠安女形象之重塑114
**節水庫的空間、女性主體與組織結構116
第二節“萬女鎖蛟龍”:惠女水庫的建設過程122
一、“國家儀式”:理解水庫建設過程的重要路徑122
二、水庫民工動員中的“儀式”128
三、水庫建設勞動中的“儀式”135
四、水庫獎懲活動中的“儀式”143
五、水庫日常管理中的“儀式”149
第三節“儀式活動”如何模塑惠安女158
一、外在——“鐵娘子”的典范158
二、內在——男性氣質的轉向166
第四節輿論中的惠女水庫171
一、惠女水庫之輿論宣傳171
二、輿論中的國家—女性174
小結177
第四章文藝熱與改革開放初期惠安女形象新變化179
**節改革開放初期的惠安女社會形象180
一、獨特服飾的傳統文化意蘊181
二、悲劇命運文化解讀的新傾向185
三、勞作身影的改革文化象征190
第二節改革開放與惠安社會性別文化之變遷193
一、傳統性別文化的回潮與困擾193
二、新的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現196
小結200
結論202
附錄20世紀30年代女性報刊對鄉村婦女問題的診斷與求解
——以《女子月刊》為例206
參考文獻222
一、報刊資料222
二、史志和文史資料222
三、檔案資料224
四、惠女水庫紀念館館藏主要資料225
五、其他資料227
六、著作228
七、論文235
后記239
惠安女-(一個特殊女性群體社會形象變遷中的國家與鄉村(20世紀30—90年代)) 節選
序 楊齊福 社會性別史研究是婦女史研究中衍生的一個研究取向。“二戰”后,由于西方女性解放運動的興起和女權主義運動的發展,婦女史研究也開始轉向,“剝離出被傳統史學掩蔽的部分”,重建女性的歷史。 1986年,美國歷史學家瓊·瓦拉克·斯科特提出將“社會性別”作為“歷史分析的一個有用的范疇”,從而開創了婦女史研究的新局面。隨著20世紀90年代“社會性別”概念被引入中國,社會性別史研究蓬勃興起并得到學界高度重視。有學者認為,婦女史引入“社會性別”概念,提供了一個理解和闡釋歷史的全新視角。學者們進一步指出,“婦女—社會性別史”作為史學新的生長點,擔負著對歷史知識建構的全面審視和包容兩性經驗在內的新的歷史知識建構的任務。近年來,婦女/性別史學者越來越關注在地問題和本土立場。如何在本土歷史和現實情境中形成自洽的社會性別話語體系,這是當下學界亟待解決的難題。 汪煒偉的《惠安女:一個特殊女性群體社會形象變遷中的國家與鄉村(20世紀30—90年代)》一書,以惠安女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性別理論,考察這一特殊群體社會形象的建構過程,探究近代以來國家政治力量與社會性別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凸顯了作者對于性別史研究的獨特思考,即將性別史視為通往社會整體發展史研究的一條路徑。 惠安女因其獨特的外在裝束和迥異的文化習俗,長期以來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新中國成立以前,惠安女集體自殺成風。社會輿論多將其歸因于惠安女長住娘家習俗。作者在文中指出“長住娘家致因論”在理論和實際上都存在著一些不太合理之處,“姊妹社群”的廣泛存在和強大約束力才是影響這一特殊風習的關鍵所在。難得的是,作者還指出這種特殊風習不僅僅限于惠安一地,在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農村中也曾出現過,這拓寬了人們對華南地區社會的認知。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婦女解放、男女平等成了新社會的亮點和新時代的象征。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采取積極措施使廣大婦女從傳統性別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她們更好地服務于新政權和新社會的建設。惠安女深深卷入社會變動狂潮中,社會形象發生根本轉變。一方面,由于與國家政治密切聯系的“勞動”成為定義女性的新的文化框架,惠安女的勞動形象開始被凸顯出來;另一方面,也由于國家政治的需要,許多婦女加入民兵組織,“不愛紅裝愛武裝”亦構成惠安女的新形象特征。此時,惠安女社會形象的變化實質上是其形象國家化、政治化深入發展的表現。 在集體化時代,地方政府動員和組織婦女參與水利建設。惠安女在惠女水庫建設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發揮了極大作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中運用“儀式”理論,通過對惠女水庫建設過程中動員儀式、競賽儀式、獎懲儀式、管理儀式等分析,揭示國家是如何塑造符合新社會要求的惠安女形象的,這種新的女性形象具備哪些特點。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惠安女形象再次出現重大轉變,傳統、鄉土的氣息被激活;惠安女也進一步擺脫其悲劇命運,走向新的生活世界。 作者在史料挖掘方面用力甚多,走進檔案館尋找塵封的檔案,深入圖書館搜尋當時的小報,尤其是走向田野尋找親歷者進行訪談,從而使得史料更加多元化,也更具說服力。此外,作者在理論探索方面也頗費功夫,積極汲取學界的新理論、新方法,大膽嘗試圖像證史、文史互證等手段,彰顯了一定的創新精神。作者正處于學術成長時期,希望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惠安女-(一個特殊女性群體社會形象變遷中的國家與鄉村(20世紀30—90年代)) 作者簡介
汪煒偉,福建惠安人,2013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理論與評論》雜志編輯、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社會科學資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等課題6項,主編和參編學術作品5部,在《婦女研究論叢》《中國史研究》(韓國)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歷史與社會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重要學術文摘轉載或觀點摘編,相關成果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婦女研究優秀成果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