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培養男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513440
- 條形碼:9787512513440 ; 978-7-5125-1344-0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培養男孩 本書特色
兒童發展心理學經典著作,邁克爾·C·萊克特代表作心理學家繪制的“男孩成長路線圖”解決男孩成長面對的六大挑戰:情緒風暴、適應學校、同齡交往、情感啟蒙、運動損傷、霸凌與脆弱挑戰“男孩自然會成為男人”的傳統理念,告訴男孩如何成長為“男人”為自信的媽媽,提供認證與支持;為不自信的媽媽,提供方法與指導超級前沿,超級全面,超級有用
培養男孩 內容簡介
為那些關注男孩和青少年心理的人,提供前沿的神經學研究成果和心理學新理念,它將幫助每一位父母和老師成為男孩成長的有效支持者,把男孩培養成懂自省、能共情,具備建立人際關系能力,能夠應對現代生活挑戰,具有更豐滿人格的人。 作者通過30年的豐富案例研究,挑戰“男孩自然會成為男人”的傳統觀念,指出當下男孩成長面臨的六大挑戰:情緒風暴、適應學校、同齡交往、情感啟蒙、運動損傷、霸凌與脆弱,深入剖析隱藏在文化中“男性行為框架”和“霸凌系統”,為男孩健康成長和擁有完整人格提供指引,并掃清刻板印象的障礙。通過父母的情感連接,為孩子未來取得學業、事業和家庭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養男孩 目錄
**章 受限的少年時代
盡管一些根植于過去的謬見和偏見依然影響著男孩,一個全新、健康的男性生活方式還沒有取代舊模式,但是經濟現狀、家庭動態和傳統規范之間的矛盾促使少年時代的重塑不可避免……
我們的男孩
男性行為框架
好消息
培養優秀的男性
第二章 解救男孩
有人努力把男孩變成他們不該有的樣子。在夢想的激勵下,男孩會抵抗,抵抗所有這樣的做法。發展心理學家已經開始將這種抵抗理解為青少年*基本的自我保護本能,而不是自我放縱或故意回避……
支持男孩做自己
傾聽男孩的心聲
和男孩共度特別時光
第三章 男孩的內心世界
就在不久前,有相當數量的調查表明:相對于身體保養,當代年輕男性更愿意投資于自身的精神健康保養。他們明白,管理好自己的精神是獲得優質生活的關鍵……
做一個快樂的男性
羞恥的經歷
憤怒的男孩
父母是兒子的顧問
保有耐心,保持自信
建立關系資本
處理好與憤怒的關系
對學校的幾點建議
第四章 男孩與學校
從我們掌握的數據來看,我們發現,能夠與學生成功建立師生關系的老師不會期待學生在這段關系中承擔與其同等的責任。他們會認為,男孩也很脆弱,全身心地投入一些困難科目的學習,已經盡了他們的*大努力……
退步
解決方案
加深理解
溝通失敗
關系型學校
父母如何融入
父母如何幫助兒子完成學業
更為長期的關注
第五章 男孩與“小團體”
從學前班到青春期中期,男性之間的友誼是男孩發展人際關系技能和探索家庭之外親密關系的主要方式。和他們的朋友在一起,男孩可以練習關心他人、相互信任、彼此分享、嘗試給予,并學會接受。男孩會先把在家庭中習得的美德,比如忠誠,推而廣之……
系緊那條紐帶
兄弟會
迷失在人群中
父母和學校能做什么
提供機會
密切關注
鼓勵內向或孤僻的男孩
干預走上迷途的男孩
第六章 愛、性與情感
年輕人容易陶醉于自己剛萌生的浪漫情感和性吸引力。事實上,在色情媒體的強力宣傳下,早在青春期前就開始有了這種性沖動。他們不斷測試身體的變化,學著把浪漫情感轉化為親熱的前戲,并且學習如何建立和保持親密關系,他們貪婪地吸收著這些內容及有關的東西……
全局
孤獨的“在線獵手”
“約炮”背后的反思
迷思與誤導
新的模式
第七章 身體:運動與健康
人之所以為人,核心就在于身體。關心它的感受、為它的能力而興奮,這樣的方式會為我們的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很多時候,男孩們會在運動中遭遇到自己技能和耐力方面的極限,這會幫他們建立一種關于成長的思維定式……
照料好自己
在運動中玩耍
運動產生的腦震蕩
身體的不安全感
吸毒和飲酒
自我傷害
關愛身體
第八章 暴力、霸凌與脆弱
霸凌在男孩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霸凌被定義為故意的騷擾、虐待和暴力,霸凌的形式可能包括電子、書面、口頭或肢體接觸。總的來說,2~17歲的孩子中有13%經歷過霸凌。在2013—2014學年有36%的人受到過嘲笑或情感上的欺負。男孩被欺負的次數通常是女孩子的2倍,而且男孩所受的霸凌有一個更明顯的特點就是針對身體……
街頭生活
*大的和*壞的問題
如何應對男孩的暴力行為
社區、學校和家庭:一級預防
給處于危險中的男孩的建議:二級干預
治療有攻擊性的暴力男孩:三級干預
第九章 男孩與電子游戲
要想跟上那些生活在網絡空間并時刻都在使用高科技工具的男孩,成年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挑戰和先輩所遇到的挑戰既有相似之處,又要復雜得多……
技術與男孩的成長
刺激上癮
與網絡空間里的男孩同行
第十章 時代和未來
在這個位于時代夾層中的高風險時期,父母們在養育男孩的問題上被各種相互矛盾的觀點所包圍。有些人標榜傳統的男性價值觀和方法,有些人認為男孩與女孩完全沒區別,這些觀點的問題在于,幾乎沒有任何一種觀點是建立在合理的研究基礎之上的,或者它們無法起到任何作用……
新少年時代的案例
極度渴望的男孩
壞男孩
男孩的未來之路
男孩養成計劃101
做一個公正善良的人
為男孩的生活而戰
致謝
培養男孩 節選
男性行為框架(The Man Box) 《1984》的作者喬治·奧威爾是一位英國作家,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英屬殖民地緬甸擔任警察。《獵象記》(Shooting an Elephant )是他1936年的一篇散文作品,內容大體基于當時的一段警察經歷。講的是一名警察被指派了一項任務,去射殺一只失去控制在大街上亂竄的大象。他不僅要射殺這頭動物,還要展現出冷靜和效率,并且不讓自己陷入任何沖突之中。2015年的圣丹斯電影節官方精選電影《面具之內》(The Mask You Live In )就引用了《獵象記》中的段落開啟整部電影,它是這樣描述的:“本片講述的是,在美國,男孩和年輕男性身處對男子漢狹隘定義的爭論中,如何努力保持真實的自我。”就像奧威爾寫的:“他戴著面具,逐漸長大,并去適應面具。” 事實上,“面具”的這個隱喻低估了男孩損失的程度。促進性別平等和防止暴力的研究機構Promundo-US(1)是專門針對男性教育及社區項目的一個國際組織。在它2017年發布的一項研究中,引用了一個更為明確的概念:男性行為框架。是否適合男性,取決于這些行為是否在框架內:自負、手段強硬、外表吸引力、同性戀恐懼、性欲亢進、進攻性和控制欲,這些都包括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一份具有代表性的男性樣本,這些人年齡處于18~30 歲,來自美國、英國和墨西哥。研究發現,在暴力、霸凌、性騷擾、抑郁和自殺念頭這些方面,處在框架“之內”和“之外”的年輕人具有明顯差異。研究小組*后總結道:“男性行為框架導致的不利影響非常嚴重、真實,且令人不安。遵守男性行為框架規則的大部分男性更容易將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推向危機邊緣,將自己的親密關系割斷,拒絕尋求幫助,遭受抑郁的折磨,經常考慮結束自己的生命。” 早期的性別研究人員,例如桑德拉·貝姆,她開創性研究了性別角色兩極化和刻板觀念,認為相比女孩來說,男孩會更加嚴格地遵守性別規范。女孩像個“假小子”是一回事,但是一個男孩成為“娘娘腔”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家庭治療師奧爾加·西爾弗斯坦寫過一本書,名為《培養優秀男人的勇氣》(The Courage to Raise Good Men)。她引用了一項研究:一位媽媽懷抱嬰兒坐在醫生的候診室里,這個嬰兒身穿白色衣服,不太能分辨出到底是個男孩還是女孩。當護士喊到這位母親時,她禮貌地詢問候診室里的其他人,在她去看醫生的時候能否幫忙照看一下“我的女兒”或“我的兒子”。一個隱藏的攝像頭記錄了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如果幫忙的人發現那個孩子是個小女孩,就會把孩子溫柔地抱緊,輕聲和她說話,一起玩耍,但是如果發現那個孩子是個小男孩,那個孩子就只能自己躺在毯子上玩弄一串鑰匙。 母親在這場男子漢養成大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2013年,記者凱特·斯通·隆爾巴迪出了一本書——《“媽寶男” 神話: 為什么和兒子保持親密關系會讓他們更強大》(The Mama' s Boy Myth: Why Keeping Our Sons Close Makes Them Stronger ),她探索了文化壓力對親子關系的影響。她認為,母親身上被施加了強烈的偏見,迫使她把兒子推開很遠,以至于違背了她們更好的判斷。她在書中寫道:“至少一個世紀以來,普遍存在的一種母子間的智慧是:如果一位母親在兒子幼年5歲之后依舊保持著情感上的親密,這顯然是不妥的。不然,她就是一位令人窒息的母親,阻礙兒子成長為一個堅強獨立的男人。” Promundo-US研究機構探尋了遵循傳統男性標準的不同壓力來源。在美國青年男性群體中,60%的人認同以下這種陳述:“我的父母教育我,‘真正的男人’即使在感到緊張或是恐懼時,也要表現出堅強。”從他們孩童就接受的這些教育來看,家庭和更廣泛的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具有顯著的一致性。3/4的受訪者對此表示認同:“即使在內心害怕或緊張的時候,男孩也要表現得很堅強”。此外68%的受訪者認為:“如果一個男孩在受到欺負時不反手打回去,這個人就太懦弱了。” 對男孩男子氣概的培養起始于家庭,強化于學校。心理學家趙美心觀察了學前班和幼兒園中4 ~6 歲的男孩,她見證了孩子們是如何從開始的直率、口齒伶俐、注意力集中,轉變為在人際關系中偽裝、隱瞞。用趙美心的話來說,這些孩子變得“憤世嫉俗”“冷靜克制”,不再那樣“熱情洋溢”,反而更加“疏遠分離”。她認為,男孩的發展源于“通過裝腔作勢來偽裝”,因為他們覺得重要的不是展現真正的自我,而是扮演好被要求的角色。 男孩自我的失去遠遠不止他們的裝腔作勢。對于男子氣概的夸張觀點,在文化中普遍存在,媒體影像、游戲比賽和電視傳媒,大大激發男孩產生一些極端行為。在趙美心的研究中,男孩專門形成一個“惡作劇小組”,主要是“騷擾別人”——尤其針對班級里的女孩子。無論其中個別男孩對此有什么反感情緒,一概都被他們的群體思維壓倒了。 盡管20世紀90年代末,人們就越來越擔心男孩的生活會問題頻出,但少年時代的問題依然持續到今天。根據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數據,4~17歲男孩的父母尋求醫療保健或學校工作人員幫助的比例幾乎是同年齡段女孩父母的2倍。除了沖動的冒險行為、注意力不集中和舉止無禮問題,男孩在社會和行為技能方面也落后于女孩,而這些技能有助于他們在學校中取得成功。男孩更多的是煩躁不安、無所事事、性格孤僻和不受管束。由于男孩愛搗亂, 不能或是不愿意服從成年人的管制,老師們總會糾正他們的一些行為。因此,男孩是接受紀律處罰和藥物治療的主要群體, 盡管如此,明尼蘇達州大學深受人們尊敬的兒童發展研究員艾倫·索洛夫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治療注意力缺陷的藥物能夠對提升學習成績、改善朋輩關系或是糾正行為問題有長期效果。” 同女孩相比,男孩的行為更可能增加自己或別人患病、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男孩更經常攜帶一些武器,更易進行身體對抗,比較少地系安全帶,頻繁地酒后駕車,進行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也很頻繁地在性行為之前飲酒或“嗑藥”。這些男性與不文明行為之間的關聯著實讓人擔憂。在另一項跨文化研究中,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人類學家戴維·吉爾摩發現,厭女癥的各種行為,他稱之為“男性疾病”,*好被理解為男性努力壓抑自己對女性的任何看法的一種表現。他寫道:“討厭女人的男人更討厭自己。” 男孩生活在框架中或是面具背后,這不僅僅是一種限制,同時也侵蝕了他們的善良和美德。在面具的遮蓋下,男孩呈現出的面孔是不真實的,他們變得孤立無援。在道德的指南針中,他們失去了與他人聯系時指向“北方”的那根指示針。偽裝勝過了真實,“耍酷”勝過了真誠,學習上的心煩意亂取代了專注投入。無論父母如何教導他們的兒子要公平、正直和真誠,*終都會遭到充斥著“兄弟”文化的同輩監督和《動物屋》(1)式慶祝的暗中破壞。男孩被迫順從,他們很容易受到那些專門為了拉攏他們思想和心靈而設計的詭計的傷害。例如,脫離家庭的男孩更容易受到色情行業營銷說辭的影響,而這個行業恰恰扭曲了人類性行為和愛情。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好消息
培養男孩 作者簡介
邁克爾·C·萊克特,兒童成長研究權威專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男孩女孩生活研究中心創始人。從事兒童領域工作和研究已有30余年,專注于兒童發展資源研究。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