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327337
- 條形碼:9787550327337 ; 978-7-5503-2733-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 本書特色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提出自□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藝術、技術與環境中的藝術的另一種藝術史方法。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著重尋找一種新的藝術概念,探索藝術家的不同角色,它們從跨學科生產與合作的新模式出發,討論公共空間藝術與新媒介藝術的發展。此外,馬爾哈·畢吉特認為,討論這些藝術作品的探究性質需要一種關涉“領域”的表述,需要將藝術視為語境下的一系列關系。她認為,這場“運動”可能□終為視覺藝術的新范式埋下了種子。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以詳實的材料與直觀描述呈現的藝術家包括:杰克·伯納姆、“藝術與技術項目”、克菜斯·勞森伯格、漢斯·哈克、羅伯特·史密森、詹姆斯·特瑞爾、羅伯特·歐文、艾倫·桑菲斯特、哈里森夫婦、白南準、比爾·維奧拉、保羅·瑞安,以及瓦蘇爾卡夫婦等。
“邊界計劃”是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在□0□0年啟動的研創計劃,它深信藝術不僅能夠,也必須在突破與劃定邊界之間不斷追問和演繹。其研究出版的一個方向圍繞雕塑與公共藝術,傳遞與藝術作為一個“形象”的文化與社會意義相關聯的普遍性問題!斑吔缬媱潯碧岢环N“閱讀”的過程,并與來者共筑一個無界卻有形的生態。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 內容簡介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由(荷)馬爾哈·畢吉特著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 前言
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實踐和理論的研究與探索過程中,域外文本的翻譯與引介,始終貫通其百年多來的歷史進程。從□0世紀前半葉對基礎性西方藝術知識的引進,再到□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蘇聯及東歐藝術思想與技術理論的吸收;從改革開放以來對西方現當代藝術訊息與思想的集中輸入,到全球化時代對藝術學各學科著述的相關譯介,無不在正面意義上為藝術各學科及其專業發展打開了視野,推動了中國藝術教育理論和學科的建設,鑄就起中國當下藝術教育的價值鏈條。
然而,也正是此價值鏈的構建,讓我們認識到,與其他學科相比,中國的藝術學在西學引介的經緯之構上還不夠,仍有所欠缺。特別是在今日之“后全球化”及新科技時代,如何在接續與反思藝術歷史的同時,從繁雜的思想碎片中構建起一種藝術的新視域或一種可被感知的價值期待,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睜眼看世界,引介之路仍需延伸和拓展。
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發起的“邊界計劃·雕塑與公共藝術”,正試圖以此為導向,選擇在全球當代藝術理論研究與批評領域內頗受關注的作者著述,力圖讓我們在歷史與批評的語境中感知雕塑與公共藝術發展的起承轉合及其現象與意義的流□,呈現與藝術作為一個“形象”的文化和社會意義相關聯的普遍性問題。然而,這里應強調的是,“邊界計劃·雕塑與公共藝術”并不試圖搭建一個史論話語,從而疊加一套純然的理論研究,而是嘗試提倡一種“閱讀”的過程,讓眾多藝術的“形象”都被置入其中。在這個過程中,讀者能感知到那些被提示的閱讀語匯以及它在一個更大的語境中的位置,從而使我們在睜眼看世界的同時,為中國藝術教育的研究、教學及社會參與等領域的弛展拓新提供思想資源與動力,以有形的問題邊界,演繹藝術實踐的無界。
作為中國近百年現代美育的重要踐行者,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深信,在一個多維多層轉型的時代接口,隨著中國雕塑人放眼世界而積為精進,中國當代雕塑與公共藝術自主性的創造性發展值得期待。雖掛一漏萬,然襟抱無垠。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 目錄
序
邊界計劃·雕塑與公共藝術
中文版序
致謝
□□部分
導論
□□章 藝術與技術運動
第二章 幾個跨學科合作的項目
第三章 藝術乃是一組關系
第二部分
第四章 漢斯·哈克:系統藝術家
第五章 羅伯特·史密森:為雕塑空間尋找一種新范式
第六章 闊步走進環境
第七章 羅伯特·歐文:作為探究的藝術
第八章 身為生態學家的藝術家
第九章 邁向公共空間中的藝術
第三部分
第十章 白南準:媒介愿景
第十一章 比爾·維奧拉:再度近觀現實
第十二章 保羅·瑞安:從電視游擊戰到生態頻道
第十三章 錄像現象學:瓦蘇卡爾夫婦
結論
注釋
譯后記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 節選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
在史密森感興趣的領域,一個備受討論的話題是熵定律的運作。可以說,作為一條主線,熵的概念貫穿羅伯特·史密森的藝術創作。他的寫作彌漫著該定律的概念和詞匯,這證實了他對當時流行的熵、熱力學第二定律,以及它們與自然物理學等相關科學中正在發展的新思想的關系十分熟悉。熵已經與“宇宙的運行”聯系在一起,與不斷增加的能量損耗聯系在一起,這種情況,□終導致熱寂。史密森并不認同地球即將毀滅的宿命論結論,但他確實認同這樣的觀點,即萬物都是熵的,受熵的制約,“人的心靈和地球都處于不斷被侵蝕的狀態”。對他來說,自然界持續發展□化,永不終結,因此,“如果作品具有足夠的物理性,那么任何一種自然□化都會趨于增強作品。地質學自己有一種熵,它與沉積物的混合有關。沉積物在我的作品中起著一定的作用。與巴克明斯特·富勒不同,我對與熵合作感興趣。有一天,我想把所有不同的熵編成書。所有分類,都會不合時宜。”
史密森在他的□□篇重要文章《熵與新紀念碑》(Entropy and the New Monuments,1966)中引入了熵這一術語,并當作對極簡藝術的形式狀況的一種批判性隱喻。根據藝術家的觀點,這些“紀念碑”是熵的象征。史密森認為,這些作品用塑料、鉻、光等人工材料制成,而不是用大理石、花崗巖,或其他種類的巖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它們都涉及將時間的系統性縮減到/還原為幾分之一秒,而不是代表幾個世紀的漫長空間。他認為,這些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可被解釋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可見類比。熱力學第二定律規定,在“□終的未來,整個宇宙燃燒殆盡,轉化為包羅萬象的千篇一律(sameness)”。史密森的解釋是對是錯并不重要,與此相關的是,藝術家賦予藝術與地球上其他一切事物相同的熵屬性。這種方法,讓他能以一種新的語境模式來感知藝術:既然藝術受制于熵定律,使其成為時間和空間的函數,那么它應該被感知為動態的,而非靜態。這成為他未來作品的出發點和理論基礎。遺憾的是,熵的概念已經成了□容易被混淆和誤解的概念之一,就史密森的藝術而言,我們必須知道他可能擁有的知識和當時的觀念。
史密森在這幾年(1966-1967)間的雕塑作品,幾乎都由幾何排列組成,表面上看是極簡主義,但它們的數學比例依賴于晶體形式,如六邊形。冰晶就是這樣的六邊形,從熵的角度來說,可以將冰看作水的熵態:□微小的能量。史密森在1966年創作的《阿洛貢》(Alogons),大概已經可以理解為熵的證據。要理解這些作品,就有必要回顧一下,在晶體學中,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熵的概念都與之密切相關。對熵的研究,在其他一切事物中不僅涉及能量的轉化與信息的傳遞,還意味著研究我們已經介紹過的概念: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隨機性與無序性、秩序與幾何學,不確定性與確定性,以及時間與空間。如前所述,與所謂的機械主義世界觀相比,F如今,所有這些方面都被認為是相互關聯,且相互依存。因此,這些詞被引入當時的藝術寫作,用于描述那種涉及生長與衰□,從而交換能量的作品。
為了讓自己的觀點系統化,史密森發展了他□著名的理論:場域/非場域的辯證法。它以成對的方式處理這些維度,兩個□量作為彼此的對立面發揮作用。史密森的意圖,一直是想擺脫□0世紀60年代的形式批評,即把藝術物件看成一個孤立之物。場域/非場域辯證法確實顯示出藝術領域中全新方向的所有特征。在場域/非場域的理念下,他創造了一套物理的和概念關系,他將部分在外面(與場域有關),部分在里面(與房間、畫廊有關)的作品視覺化。這在一系列名為《地層》(Strata,1968-1969)的鏡子和玻璃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些玻璃作品按幾何學原理排列,看起來高度有序,結構嚴謹。但與外觀相反的是,玻璃的非視覺分子結構是隨機的,基于非秩序的原則,而晶體的分子結構是有規律的。在許多關于晶體學的書籍中都涉及這種對比,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史密森在這里提到了視覺與非視覺維度(visual and non-visual aspects)的二分法,即表象(appearance)與真實(reality)的區別。只要我們仔細閱讀他在1968年和1969年創作的一些鏡面和云母作品,就會發現同樣的問題。例如,《無題》(Untitled,云母和玻璃,已被破壞)由玻璃和云母交替層組成,藝術家創造了一種視覺結構,玻璃片的構成呈現出完美的規律性,云母片交替出現。其實,玻璃的分子結構既不晶瑩也不規則,而看似不規則的云母卻有著整齊的分子序列。藝術家再次運用了外部世界與內在構成之間經常存在的矛盾。史密森本人在《熵與新紀念碑》一文中也提到,在現實中,可見與不可見之間可能存在差異。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 相關資料
★真實的感知讓人們暫時遺忘藝術的邊界。
——楊福東(《作為探究的藝術》隨想)
★除了描述和分析作品外,本書還討論了藝術家的藝術思想及其(有時是脆弱的)科學基礎。很高興(它)讓我們看到一些早期的藝術一技術合作給科學帶來的具體好處。
——Alan Dorin(艾倫·多林,莫納什大學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系教授)
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 作者簡介
馬爾哈·畢吉特(Marga Bijvoet),1948年出生于荷蘭奧爾登扎爾(Oldenzaal)。她在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學習藝術史,在鹿特丹伊拉斯謨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以研究1965至1995年間美國藝術中藝術、科學和技術間的跨學科關系獲得博士學位。她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長灘藝術博物館任策展人,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擔任客座策展人,并在多所大學和藝術學院巡回演講。其研究領域包括:(當代)公共空間中的藝術、環境藝術形式與自然,以及(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和雕塑。除為藝術雜志撰稿外,其他還著有包括《藝術的綠化》和《在天地之間》,F以獨立作家身份居住在□□科隆附近。
張鐘萄,從哲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后于中國美術學院從事藝術哲學與當代藝術研究,并在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教授相關課程。研究方向還包括倫理學與數字文化。近期策劃出版《接連不斷:特定場域藝術與地方身份》《裝置藝術:一部批評史》《作為探究的藝術:邁向藝術、科學與技術的新合作》,以及《公共藝術詞典》等。他同時也撰寫藝術評論。
方偉,獨立譯者,從事藝術譯介與國際法研究。曾學習航海技術。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