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外國哲學(第42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5467
- 條形碼:9787100205467 ; 978-7-100-20546-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外國哲學(第42輯) 內容簡介
《外國哲學》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負責組稿,刊登外國哲學專業研究者的學術文章。《外國哲學(第42輯)》共有六個欄目,分別為希臘哲學研究、中世紀哲學研究、近代哲學研究、分析哲學研究、現象學研究和倫理學研究。希臘哲學研究欄目收錄一篇關于亞里士多德的質料學說的論文;中世紀哲學研究收錄兩篇文章,分別討論中世紀格里高利的宗教改革和阿奎那的法哲學;近代哲學研究分別為討論康德的“幸福悖論”和通過秀美概念討論席勒美學與康德哲學的關系的兩篇論文;分析哲學研究的三篇論文主要偏重于語言哲學的討論;現象學欄目遴選三篇論文,集中關注主體性理論問題;倫理學研究欄目的兩篇論文分別為回應科斯嘉對道德實在論的批評和討論“道德偽善”概念。
外國哲學(第42輯) 目錄
希臘哲學研究
呂純山 亞里士多德六個層次的質料學說
中世紀哲學研究
徐龍飛 論中世紀格里高利改革中的教宗首席權問題
歸伶昌 阿奎那法哲學思想中罪的層級差別
近代哲學研究
張菲亞 康德的“幸福悖論”
賀 磊 美與道德的張力——論席勒早期哲學與康德哲學的關系
分析哲學研究
欄目主持人寄語
何嘉誠 解決答錄機難題
蔣彧頔 指稱與復合指示詞
李麒麟 限定性摹狀詞、認知推導與(命題)知識的概念分析:對蓋梯爾的案例的再反思
現象學研究
欄目主持人寄語
黃 笛 融通與斷裂:薩特與梅洛-龐蒂關于“我思”的對話
張金碩 清明夢中的自我意識結構探究
孫兆程 此在的“自我分裂”——基于海德格爾語境下“沉淪”與“畏”的概念分析
倫理學研究
劉媛媛 從偽善到“道德偽善”:偽善何以是通往德性的路徑
王東華 理由實在論能否回答規范問題?—科斯嘉對道德實在論的批評
《外國哲學》約稿啟事
外國哲學(第42輯) 節選
在《存在與時間》的**部中,海德格爾對此在(Dasein)如何在世界中存在、以及此在和他人(the Others)的關系問題展開了細致的討論。通過這些討論,海德格爾得出結論:此在同時以非本真(inauthentic)和本真(authentic)的方式存在。不過,在《存在與時間》**部的討論中,海德格爾似乎認為“是”(is)本身就暗示著一種同一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默認了此在自然而然是一個不可被分解開來加以討論的整體,而并未對于此在的自我同一性何以實現、在何種程度上能夠被實現等問題進行詳細的說明。本文就將以此在的自我同一性何以可能為論題展開討論。 在當代的學術討論中,對于海德格爾語境下的“自我”問題的討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從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等文本出發,基于對文本的分析來解讀海德格爾的“自我”概念,此類討論一般認為海德格爾之“自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另一類則將海德格爾的理論與以弗洛伊德、拉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相結合,通過精神分析學派圍繞“自我”的大量討論來嘗試澄清此在之“自我”的特殊結構——這一類的討論往往認為海德格爾語境下的“自我”包含一種不可避免的分裂。但是,無論采用哪一種研究進路,這些學者大都認同海德格爾對于此在之存在方式的討論是對于笛卡爾以來近代哲學的核心關切——即,對于“‘我’與非我之存在的關系問題”和“人格同一性的持存問題”——的一種全新的回應:在海德格爾的語境下,此在的存在是從“日常性”(everydayness)開始的,也就是說,此在之自我的存在總是不可避免地與他者相關聯,這構成了此在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此在”并非一個與周遭事物互不相干的獨立的主體,“世界”也并非一個獨立于一切主體的客體——“在他看來,自我與世界的截然分割恰恰是使笛卡爾傳統下對自我問題的討論變得困難的首要原因”。 **類的討論主要見于麥克馬納斯的《海德格、本真與自我》、米切爾的《海德格的哲學與自我理論》等學術著作或論文中:米切爾認為,此在總是需要通過接觸器物、使用語言等一系列方式來接觸“世界”,而世界本身又處在持續不斷的變化之中,因而此在也總是要隨著世界所呈現出的不同傾向來調整其自身的存在方式以及與世界交互的方式——“我們與世界的交互和我們的操心(care)是密不可分的”,此在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與他者的共處同在”(Being-with-Others)。在這種意義上,此在與世界并不處在一個緊張對立的狀態之中,因而這里并無“分裂”可言——在“操心”的過程中,此在和其他的此在以同樣的方式和同樣的器物交互,這讓此在的個體性明顯地被消解;通過“操心”的方式,此在得以維持其自我的同一性。拉索爾在《自主性、本真與自我》一文中也將此在之自我同一性的來源歸于一種絕對的行動上的自主性(autonomy),而這種自主性可以在《存在與時間》有關本真此在的討論中窺見一斑。 而馬爾霍爾的《海德格爾和〈存在與時間〉》、卡曼的《分析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的領會、言談與本真》、克茲爾的《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創作》等以《存在與時間》的文本分析為主題的著作中雖然沒有直接將“自我”問題作為一個核心話題來加以討論,但從對《存在與時間》相關章節的分析解讀中(主要集中在**部的后半部分),亦不難總結出海德格爾對于此在之自我的特征的刻畫。 此外,一些以“自我”問題與主體性問題為核心關切的學術著作中也有部分對于海德格爾之自我概念的涉及——譬如扎哈維的《主體性與自我:對“**人稱視角”的探究》:該書結合現象學傳統和當代分析哲學的傳統圍繞作為現象的意識(phenomenal consciousness)、經驗、自我與他者等問題展開討論,在“Reflection and Attention”一章中基于“納托普的挑戰”對于海德格爾的自我概念進行了反思。
外國哲學(第42輯) 作者簡介
韓水法,1958年生,浙江余杭人。現為教育部長江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國圖賓根大學政治哲學研究中心通訊研究員、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學會副理事長、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康德哲學暨德國唯心主義、政治哲學、韋伯與社會理論、當代中國思想、大學問題、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文主義、漢語哲學。出版研究著作六部,譯著三部,并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00余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