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不止一個達爾文-孫軼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618118
- 條形碼:9787501618118 ; 978-7-5016-181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止一個達爾文-孫軼飛 本書特色
原創力·一部真正親近中國孩子的科普作品:在童書領域,特別是青少年階段,此類原創科普書非常稀少,無論是想要滿足課程需要,還是希望幫助孩子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寫一本親近中國孩子(青少年)的科學讀物都十分必要,這本書可以作為孩子了解生物學、科學、進化論發展史的一本原創入門書籍;?創新力·文學的故事+史學的視野+科學的思維=精心打造有溫度的原創“軟科普”:本書角度獨特,用“不止一個達爾文”的辯證科學思維,用有溫度、好理解、易接受的文字講述客觀的科學史,真正打破學科的壁壘,提起孩子多方面的閱讀興趣,提升他們的閱讀廣度和深度;?視覺力·精美的設計,惟妙惟肖的插圖,雙色環保印刷,圖文并茂,回到科學現場:本書的篇章頁及內文由青年插畫師繪制漫畫式精美插圖,輔助幽默通俗的文字,呈現閱讀的視覺盛宴;專業度·專業審讀,文末增加進化論發展進程圖譜,化繁為簡,輕松掌握關鍵知識點。
不止一個達爾文-孫軼飛 內容簡介
美麗而神奇的地球上生存著眾多生物,有長著華麗尾巴的孔雀,有擁有巨大犄角的犀牛,有體型龐大的藍鯨,有看不見的微生物,還有了不起的你……這些鮮活的生命究竟從何而來?又為什么會呈現出千姿百態?進化論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它是迄今為止*科學、*可靠的理論,但你知道進化論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嗎?提起進化論,位浮現在我們腦海里的科學家一定是“達爾文”,不過,科學史的發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發現這個理論的科學家遠遠不止我們*為熟悉的達爾文一位。在這部書中,你將和除了達爾文以外的10余位科學家一起,以歷史和科學的眼光重新看待我們這個世界,了解“進化論的進化史”,從而深層次地認識生命、生物、生活。
不止一個達爾文-孫軼飛 目錄
前面的話:進化論的進化 001
**章??神話時代·我們曾是“神”的寵兒 003
◆ 古埃及神話:我是你的一滴淚 005
◆ 古希臘及中國古代神話:我們都是小泥人 009
◆ 創世神話:我們和神一個樣 015
第二章??16—17世紀·雖然不知道答案,但我們提出了問題 019
康拉德·格斯納(Conrad Gesner, 1516—1565)
揚·斯瓦默丹(Jan Swammerdam, 1637—1680)
◆ 格斯納的猜想:神奇動物在哪里 021
◆ 斯瓦默丹的理論:充滿“套娃”的世界 028
第三章??18世紀·生物是可變的 035
布封(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1707—1788)
阿法納西·阿法庫莫維奇·卡維爾茲涅夫(Афана??сий Авваку??мович Ка??верзнев,1748—?)
◆ 布封的理想:我要寫下整個世界 037
◆ 卡維爾茲涅夫的結論:長得像就是親戚 046
第四章??18世紀·我給生物界制定規矩 051
卡爾·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
◆ 林奈的榮耀:科學界的寵兒 053
◆ 林奈的成就:給生物學定規矩 060
第五章??18世紀·自然界的大秘密 067
克里斯蒂安·康拉德·施普倫格爾(Christian Konrad Sprengel,1750—1816)
伊拉斯謨·達爾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
² ◆ 施普倫格爾的發現:藏在蜜蜂和花朵之間的秘密 069
² ◆ 伊拉斯謨·達爾文的嘗試:找尋生命的規律 077
第六章??19世紀·所有事物都是有聯系的 085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 —1832)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
◆ 歌德的浪漫:生命和詩一樣美好 087
◆ 亞歷山大·馮·洪堡的探險:世界都在我眼里 093
第七章??19世紀·距離“勝利”一步之遙 101
讓·巴蒂斯特·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 —1829)
若夫華·圣伊萊爾(Saint Hilaire,Etienne Geoffroy de,1772 —1844)
◆ 拉馬克的貢獻:我創造了“生物學”還提出了進化思想 103
◆ 圣伊萊爾的收獲:動物中的“統一藍圖” 111
第八章??19世紀·災難創造了世界,進化論靠邊站 115
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
◆ 居維葉的判斷:尖牙動物不吃草 117
◆ 居維葉的挑戰:把進化論踩在腳下 122
第九章??19世紀·改變世界的航行 131
羅伯特·菲茨羅伊(Robert FitzRoy,1805—1865)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 菲茨羅伊的啟發:我能預測未來,但我猜不透達爾文 133
◆ 查爾斯·達爾文的足跡:小獵犬號航海記 139
第十章??19世紀·繽紛的生物世界從何而來 147
查爾斯·萊爾(Charles Lyell,1797—1875)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 查爾斯·達爾文的朋友:地質學和生物學密不可分 149
◆ 查爾斯·達爾文的顧慮:我發現了大秘密,但我不想說 155
第十一章??19世紀·進化論面世 163
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
◆ 羅伯特·布朗之死:我的離開改變了科學進程 165
◆ 華萊士的遺憾:如此重要的理論,如此低調地登場 169
第十二章??19世紀·大論戰 179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
◆ 查爾斯·達爾文的著作:轟動科學界的《物種起源》 181
◆ 赫胥黎的支持:科學史上*著名的論戰 186
后面的話:進化論和中國 193
不止一個達爾文-孫軼飛 節選
第三章??18世紀·生物是可變的 在18世紀,科學家們正式開始思考生物到底會不會發生變化的問題。法國科學家布封創作了《自然史》,在這部巨作中,布封盡其所能把他知道的所有生物都記錄了下來。布封很明確地指出,生物確實會發生變化。俄國的科學家卡維爾茲涅夫對此解釋得更清楚,他認為,所有的動物都有著共同的祖先,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可能是猴子的遠房親戚。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布封的理想:我要寫下整個世界 公元前27年,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當時歐洲大部分地區都屬于羅馬帝國,不過此時基督教在羅馬還沒有什么影響力。漸漸地,經過4個世紀的發展,基督教成長為羅馬帝國*有勢力的教派,并且在公元392年正式成為羅馬的國教。 羅馬帝國滅亡后,基督教卻頑強地存活下來,繼續統治著歐洲人的精神世界,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千多年。在這段時間里,大多數歐洲人堅定地認為《圣經》里的字句是神圣不可動搖的真理;關于“生物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上帝造物”就成了唯一的答案。盡管有一些科學家對《圣經》并非百分百地篤信,嘗試提出了生物可以變化的想法,但總的來說,這些努力并沒有什么效果,難以撼動基督教此時巨大的影響力。 直到18世紀,法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科學家布封,你對這個名字肯定不陌生,在小學語文課上你一定讀過他撰寫的文章,比如那篇很經典的動物散文《松鼠》。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從他開始,科學界才真正開始深入思考“生物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也終于在通向進化論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盡管他沒能更進一步地探討這個問題,但是在當時的環境里,能夠向權威提出強有力的質疑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布封的本名是喬治·路易·勒克萊克,年輕時他的英語水平并不高,可偏偏要到英國生活一段時間。為了學習英語,布封決定翻譯一部英文著作,而他選定的翻譯對象正是偉大的艾薩克·牛頓爵士的作品。我們都知道,牛頓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偉大科學家,在數學、物理、天文學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就是說,布封要翻譯他的作品,首先自己得了解足夠多的科學知識,不然連書的內容都看不懂,還談什么翻譯呢?就這樣,在翻譯牛頓作品的過程中,布封掌握了豐富的數學和物理學方面的知識,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想到,本來僅僅是為了學英語,卻引領他打開了自然科學這扇大門。 回到法國之后,布封繼承了一大筆家族遺產。憑借著這筆豐厚的財產,他無憂無慮地從事起了科學研究。他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數學、物理,甚至還有農業經濟方面的內容。為了把自己的發現公布出來,布封寫了一篇又一篇文章,然后統統寄給了巴黎科學院。這樣的努力很快就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在26歲的時候,布封就被選為巴黎科學院的通訊院士。不過,既然布封的興趣這么廣泛,他是怎么決定成為一名生物學家的呢? 布封有位好朋友名叫杜菲,他是皇家花園(今天的巴黎植物園)的管理員。一般來說,法國皇家花園的管理員都是由國王的御醫擔任的,當御醫上了年紀不再適合繼續當御醫的時候,國王就任命他們為皇家花園的管理員,擔任這個閑職以養老。布封的這位朋友杜菲非常喜歡植物學,勤勤懇懇地在花園里工作,是真的想把植物學當成一項事業來做。不過,杜菲后來得了一場重病,實在不能承擔這項工作了,只能找一個可靠的接班人把這份工作延續下去。可布封還不能完全滿足條件,畢竟他不是國王的御醫。巧的是,這個時候擔任國王御醫的人員都比較年輕,沒人想來擔任這個職務。于是,在杜菲的舉薦下,布封欣然接受了這份工作。就這樣,布封在1739年正式成為皇家植物園的管理員。從擔任這個職務的那一刻起,布封就決定要在這里干出一番事業,成為一位真正的生物學家。 我們已經知道,布封對自然科學興趣濃厚且涉獵廣泛,所以他很了解那些著名生物學家的貢獻,比如斯瓦默丹、格斯納和威廉·哈維,都是布封學習的對象。上任后沒多長時間,布封就決定要把格斯納的生物學理論研究繼續下去,不過,問題來了,別看布封管理的是植物園,可他其實不怎么喜歡植物。幸虧生物學的研究方向十分寬泛,布封還有動物可以研究,于是,他決定從動物入手,進而探究整個自然界的秘密。他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相當宏大的計劃,那就是創作一部名為《自然史》的巨著,要把自然科學的知識統統寫進去。從動物開始研究的確是個很好的方向,不過布封有一個“致命”的缺點:耐心不足。要知道,動物研究要進行大量的解剖和實驗,才能了解動物身體的結構。但是,布封一來不喜歡這種瑣碎的、重復性很強的勞動;二來他不懂解剖學,甚至可以說根本就不喜歡解剖學。好在布封可以找助手,這樣一來,助手進行解剖和實驗,布封進行總結和寫作,這樣的分工就非常合理了。 很幸運,布封找到了一位特別優秀的助手——路易·讓·馬利·杜班通,他是個醫生兼解剖學家,有了他的幫助,布封的研究工作才得以順利地開展。兩個人的合作非常愉快,布封視野開闊、善于寫作;杜班通精通解剖學知識、動手能力很強,在長達18年的合作中,他們終于完成了《自然史》的前15卷,這15卷的內容主要是關于哺乳動物的。 這部書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內容豐富。這一點布封做到了前無古人,他的著作里列舉的動物種類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的偶像格斯納。不過,布封也有遜色于格斯納的地方,格斯納至少把他記錄的各種生物按照字母順序進行了排序;而布封完全沒有對生物進行有效的分類。他的方法非常簡單粗暴,就是先寫家養動物,再寫野生動物。至于野生動物,布封就是按照地理分布的順序寫的,跟生物的特性一點關系都沒有。 但是,布封的書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好看。布封認為,不論自己的知識多么淵博,如果傳遞這些知識的書籍沒人看的話,那就一點價值都沒有。所以,他特別注意寫作的技巧,盡量用優美的語言書寫流暢的文章,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愛科學。這也是為什么直到今天,他的文章還能出現在課本里,作為我們了解自然科學重要窗口的原因。 在創作《自然史》的幾十年時間里,布封的名氣越來越大,但他并沒有停下自己研究的腳步。在《自然史》里,布封已經對大量的動物進行了描寫,但他認為這還遠遠不夠,既然自己對動物了如指掌,理所應當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往前走一步,去研究一下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是怎么來的。 在思考“生物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的時候,布封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很多高山的山頂上,都能找到貝殼的化石。可這些貝殼本應該生存在海里,為什么它們會出現在山頂上呢?難道這些山也曾經在海底嗎?如果海底能夠升高變成山峰,那么,地球豈不是發生了變化? 布封帶著科學的態度和無限的好奇心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雖然他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是他相信在神奇的自然界里什么都有可能發生!在今天看來,布封的猜測都是正確的,哪怕是地球這樣的“龐然大物”,也在不停地發生著運動和變化。 但是,在18世紀的法國,人們還完全接受不了布封的思想,他們認為布封簡直是異想天開。尤其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他迫不及待地跳了出來,對布封的觀點大加批判。伏爾泰認為布封的想法都是無稽之談,于是,對布封和他的《自然史》進行了一番挖苦。布封當然也不示弱,兩個人就這樣展開了一場大爭論。要知道,這兩個人都特別會寫文章,諷刺挖苦對方的水平相當高超,這番你來我往的論戰非常精彩。有意思的是,兩個人吵架歸吵架,吵了一段時間后,兩人都發現對方學識淵博,值得尊敬。這場論戰的結果居然是不打不相識的兩個人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互相夸獎起來。這樣的結局堪稱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就這樣,布封又寫下了兩部非常精彩的作品,研究了地球和地球上千姿百態的生物,分別叫《地球史》和《自然的時期》。在《地球史》這部作品里,布封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他認為地球并不是永恒不變的,地球的歷史可以分成7個時期,每個時期地球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個時期里,太陽分裂出了幾個小部分,變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第二個時期,地球的物質開始分裂,形成了*初的大氣層,后來地球慢慢冷卻、硬化,形成了山脈;第三個時期,整個地球都沉沒在海底;第四個時期,陸地從水中浮了上來,但全世界只有一塊大陸;第五個時期,在這塊*早的大陸上生活著許多的生物;在第六個時期,大陸分裂開來,動物也被迫分開。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不同的大陸上生活著很多相似的物種;而在*后一個,也就是第七個時期,地球上出現了人類。 雖然當時的地質學還很不成熟,布封也不是地質學家,但是他提出的“地球會發生變化”這個觀點極其重要,給后來的學者們指明了方向。以我們今天的知識看,布封的學說不夠完美,甚至很多具體內容是錯的,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布封認為“改變可以發生”這個觀點是具有開創意義的。 《地球史》這部著作出版以后,布封的這些觀點很快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巴黎有一個特別權威的神學院,叫作索邦神學院。這個神學院的教授聽說了布封的觀點,認為他是極為邪惡的異端,是絕對不能容忍的。經過激烈的討論,這些神學家決定把布封的書統統燒掉。 布封非常清楚,在當時的情況之下,跟教會唱反調是沒有好下場的,于是,他采取了友好的態度。布封非常耐心且恭敬地向索邦神學院的專家們進行了充分的解釋,他說自己并沒有違背《圣經》的內容,他的推論和上帝造物的順序是一樣的,人類是出現在動物之后的。聽到了他這樣巧妙的辯解,神學家們覺得布封的態度十分謙卑,更何況布封伯爵德高望重,連國王都十分敬重他。如果把這樣一個人送進監獄,實在是說不過去。就這樣,布封順利地避開了這場風波,他的事業也將由后來者繼續完成。
不止一個達爾文-孫軼飛 作者簡介
孫軼飛,科普作家、外科主治醫師、副教授。現任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2016年出版《2015年中國科普文學精選》(合著),2017年出版《謠言背后的健康真相》(合著)。2018年出版《照進角落的光:行走在遠古到中世紀的醫學》(獨著),獲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銀獎。2020年出版科普繪本《用兩百萬年斗蚊子》,獲2020年“深圳讀書月”十大童書獎、桂冠童書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