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燕軺筆錄 本書特色
實話說,接手這本書前,我沒想到它這么有意思。 我知道你們想象中的古籍——深奧難讀、考證繁瑣、枯燥乏味。但事實上,它們給人的感覺可以不同。 其一,本書文筆超然,清雅耐讀。 撰者阮思僴少年便有文名,年紀輕輕,二十二歲,就在越南中了進士,不僅做過集賢院侍讀充經筵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這樣的文職,還曾參領內閣事務及辦理軍務。故其遣詞造句,條理分明,收合自如,往往寥寥數筆,當時山川風俗,便已在眼前。如: 船行兩山之間,但見綠樹翠竹,彌漫山谷,與白云相吞吐。時有紫藤紅葉,點綴石上,遠望近觀,千巖萬壑,皆爛如錦繡。白沙綠水之中,峰陰乍隱乍見。巖下水灣,漁舟三三兩兩,浮竹筏,泛鸕鶿,與客船若先若后。夾岸甘蔗成畦,濛濛煙雨里,時見三五人家,茅檐竹籬,阡陌交互,雞犬相聞。又或山麓洞壑谽谺處,因以為佛剎者有之;因設塘汛者有之。寒煙衰草,間以金碧,架巖迭石,位置清雅,風蓑雨笠,或在山陬,或在水涯。灘聲,篷聲,棹歌聲,山響而谷應者,又相屬也。一卷書,一茗甌,終日筆硯其間,覺桃源去人不遠。夜泊南亭塘,挑燈聽雨書此。 船過象鼻山側,乃一石山突出江岸,將盡處有一洞,高丈余,望之宛然巨象垂鼻飲江。山頂有古墓,起塔其上,斗雞山在江兩岸,昂頭相向。省城臨江,西有一渠,引江水繞城。《地輿圖說》稱是宋時范成大所開。城外南北兩岸,人家樓閣相望,亙十余里。是夜泊舟臨水看山**樓側。樓上對聯曰:“楓葉荻花秋瑟瑟,閑云潭影日悠悠。”樓旁有萬壽宮,又有樓扁“臨水看山又一樓”。余七星巖、棲霞寺、龍隱山、伏波巖諸勝,概煙雨濛濛中,皆不可辨。 這是相當于我國清同治七年(1868),一個秋雨濛濛之日,撰者以越南使節身份,行船路過廣西平樂府陽朔縣城至廣西省城之間所目見耳聞。寥寥數筆,便描繪出至今令人稱道的桂林陽朔山水一帶的如畫風景。這在外國人紀行文獻中是非常難得的。更難得的是,撰者漢文造詣頗高,與我國人觀景之心理相通,更能引起共鳴。又如: 浯溪山雖不甚高,而溪水環繞,云山拱揖,層樓飛閣,參差相望。間以松柏楓竹,瀟灑如畫。是日,天陰微雨,相與攜簦曳履,躡蹬道,步溪橋,坐山亭,蔭竹柏,形神俱為之清快。陶陶然,落落然,恍乎其忘歸也。既還舟,浯人將石刻諸詩聯搨本求售,龍跳虎臥,驚鴻渴驥,美不勝收,為買數十本藏之篋中。臨流倚窗,時一展玩,覺浯溪山水常在吾目前也。舟行十余里,抵祁陽縣,縣城前又有一重城,逼臨江岸,東北隅有小溪注于江,砌石梁通之。居民宇屋聯絡。城舊說有三閭大夫祠,扁“見而人莫不敬”六字。今不知其處。土產葛布有名,上者稱貢葛。又產屏風石,石淡綠色,紋作散云及山水狀,細滑可愛。土人間將二片上舟求鬻,故親見之。 可見撰者不僅長于狀景,更擅寫神,爽然快意,流露其間。我國風物土產、石刻詩聯,皆在把玩稱道之列。 其二,書中記錄了許多官員之間交往投贈之事。 中越雖為異邦,然而過去文字相通,交往友善。兩國官員之間的往來,更像是文人雅客的交友,贈詩,贈聯,贈書,多為自己撰作。如: 湖北督糧丁守存具帖送行。(帖云:“啟者。南針萬里,琛贐來賓;北極三員,笙簧介祉。橫使槎于漢渚,掃客館于鄂城。簡意殊多,蕪衷滋愧。示周行而諬掌故,茅塞頓開;望大雅而切心儀,蒼葭宛溯。此日容舒岸柳,暫賦驪駒;來春曲奏江梅,同招黃鶴。謹此覆達。無任依馳。”)知漢陽府艾浚美贈對聯,每人一。贈蓮湖正使云:“有口須言天下事;抗懷不讓古之人。”贈云亭乙使云:“傳神古有李思訓;問字今無楊子云。”贈僩云:“十載論文求古劍;一生低首拜梅花。”) 動輒以駢文相送,對聯也頗能寄托懷抱。又如: 日暮,知南陽府事劉拱辰委人遞贈《孝經》百部、《黃忠端公孝經述》六本、《百孝經圖說》一本、《太上感應注案》二本、《惜字真詮》一百張、七絶八首、《暗室燈》一本、《是人便讀》一本、書畫紈扇一握、書折扇二握、《謝康樂全集》一部、白糖瓜果一盤、紅糖瓜果一盤。 從中可以一窺當時人讀的一些書,《孝經》百部當指注釋、闡發、頌楊《孝經》之書,古人重孝,倒不可怪。問題是《是人便讀》是個什么書?是個人便要讀?看著也不像《傷寒論便讀》之類呀。真真讓人想起現在一些《做人不可不讀》之類的網文,不禁捧卷莞爾。請教了下點校者,果然差不多。 其三,保留了許多當時的重要史料。 本書整理者何仟年曾在其前言中提到,“其細節如清廷蓄意阻止越使接觸洋人,會見朝鮮使者及中國官員時詢問洋務情勢,清廷朝會時禮儀不整等,皆謹慎入微,心細如發”,此處不再舉例,相信細心的讀者一定能找到,我在此就舉出其他方面的二例: 良鄉縣知縣毛璋求索銀八十兩,方肯咨前路。挨次備給車馬,今行橐空空,無以應事,助給三十兩銀,即委録事吳文貴照數遞交。紀綱壞而寵賂章,一至于此耶! 應當說比起其他使節(尤其是明清時期一些朝鮮使節,參考本系列的其他書),本書撰者阮思僴算是非常尊崇中華風土與文化的,沒有某些訪華日記透露的那種畏懼而又矜驕之氣。然而日記中對于清晚期禮儀廢弛、綱紀崩壞的記錄不止一兩處,更多透露的是訝異與憤怒。又: 年前貢使公館在漢口鎮,自經兵燹,殘毀未復,加以西洋俄羅斯、法蘭西、英吉利通商漢口,(現駐漢口下街三百余家,洋人居此約一千余,火船自西南來者,在此常有六七艘。每國各設領事一,以中國之廣東、上海人為通事。此各款系據漢陽縣辦差吳增云然.伊又言西人商賈公平,通商此地已九年,別無他弊。)湖北督撫列憲不欲使部與洋人居止相近,故令于漢陽城中設館。吳增又言,府城年前為賊兵蹂躪已四次,至今城內外屋宇蕭疏,殘垣毀瓦,塞滿街巷,鄂省(中國稱湖北為鄂。)省城亦然。黃鶴樓兵亂頹毀,今現重修未完。 此段真實記錄了兵亂后漢口鎮及黃鶴樓的蕭瑟情景。但注意這名辦差的話,西方人雖以堅船利炮開道,但索取的好像也只是公平通商貿易以換取利益(至少從表面看是如此)。書中其他處也多次留下西人與百姓相安無事之記錄(如“設庯居商,無他生事”等語),與清朝官方嚴防死守、唯恐彼此相互接觸的心態形成對照。 并不是非要拿些礙眼的來記錄才算客觀,要知道當時清帝國乃至越南阮朝所處的世界,已遠不像撰者驚鴻一瞥式地記錄下來的多數內容那般歲月靜好,而是風雨飄搖。當時中國已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更多的侵略戰爭和更屈辱的條約還在后面;在內,也經歷了捻軍、太平天國等的大大小小、此起彼伏的“叛亂”,就在本書中也提到了清朝要求越南幫助追剿吳凌云、吳亞終起義的“匪首”。曾作為藩屬國的越南,也未能幸免,在此后不久也徹底淪為了法國的殖民地。跟友人談起中越士大夫的心態,他推薦了同時期英國遠征軍某上校的日記,記錄著英軍發現清朝將領敗退遺留下的作戰計劃,竟然還采用“火牛陣”這樣古老的冷兵器時代戰術,讓人不得不慨嘆。 古絲路上的種種故事,只是漫長歷史的橫截面中某塊精深的拼圖,當我們拿起一塊細細端詳時,萬不可忘記它只是其中的一塊。我們——點校整理者們與編輯們正在做的,就是將這一塊塊拼圖拂拭、描清,放到屬于它的位置,等待人們進一步挖掘。 這個過程,已經足夠讓我們欣喜了。
燕軺筆錄 內容簡介
本書為越南阮朝嗣德二十一年(即清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至次年十一月,阮思僩以甲副使(其時正使為黎峻,乙副使為黃并)出使中國的筆記,逐日記錄了出使行程及與中國人交往情事。從中可了解當時史地舊貌、古跡遺存、社會情狀、外交史料、經濟關系等,而其細節如清廷蓄意阻止越使接觸洋人,會見朝鮮使者及中國官員時詢問洋務情勢,清廷朝會時禮儀不整,令使者驚愕等,皆描繪入微;中越官吏贈以書籍土產,投贈唱和,為本書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筆墨超然,清雅耐讀。書末附同程異錄之《如清日記》可資參考。本書為國內搶先發售點校整理本,并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圖書項目。
燕軺筆錄 作者簡介
點校者簡介: 何仟年,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文化圈古代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發表論文20多篇。與中越關系史古籍方面相關的研究有《中國典籍流播越南的方式及對阮朝文化的影響》《〈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解題補證》《〈由梅溪詩鈔〉〈道南齋初稿〉看清中期中越民間文人的交往》等。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