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畢飛宇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64998
- 條形碼:9787020164998 ; 978-7-02-01649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畢飛宇文集) 本書特色
在近三十年的創作中,畢飛宇不以高產著稱,但他的每一部作品從創作伊始,就被賦予了堅實的質地,都折射出畢飛宇文字的一個獨特品質,那就是他始終如一的對于知識分子立場的堅持和維護。他的文字始終關注人,關注人和他所處的社會的關系,關注人的疼痛,關注這個社會的病痛,這個幾乎可以說從五四以來的一個經典命題,畢飛宇在他的創作中,給予了新時期的承擔和回應。這正是畢飛宇創作可以一直保持較高水準的原點所在,也是他贏得廣泛而經久的尊重和熱愛的內因。他的作品值得大家經久閱讀。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畢飛宇文集) 內容簡介
《畢飛宇文集》收錄了畢飛宇從1991年至2013年之間的小說,是絕大部分,不是全部。 畢飛宇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小說不是邏輯,但是,小說與小說的關系里頭有邏輯,它可以清晰地呈現出一個作家精神上的走向。現在想再補充一句,在畢飛宇看來,這個走向有時候比所謂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更能體現一個作家的意義。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畢飛宇文集) 目錄
目錄
楔子
**章衣食住行
補丁
游泳褲
口袋
襪子
玉米稈
湯圓
蠶豆
廟
草房子
家具手電筒
家具熱水瓶
水上行路
第二章玩過的東西
桑樹
鳥窩
九月的云
蒲葦棒
螞蟥
紅蜻蜓
第三章我和動物們
豬
馬
牛
羊
第四章手藝人
木匠
瓦匠
彈棉花的
錫匠
篾匠
皮匠
剃頭匠
第五章大地
麥地
稻田
棉花地
自留地
荒地
第六章童年情境
磨坊
水利工地
打孩子
葬禮
現場大會
父親的姓名(1)
父親的姓名(2)
池塘
床
第七章幾個人
盲人老大朱
啞巴
黃俊祥
陳德榮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畢飛宇文集) 節選
楔子 我出生的那個村子叫“楊家莊”,我的父母親則是楊家莊小學的鄉村教師。1969年,父母親的工作調動了,我們一家要去一個叫“陸王”的村子。這一調,生活的謎底揭開了,五歲的孩子知道了一個很不好的事情:我們不是“楊家莊”的,我們家和“楊家莊”沒有任何關系,這里的爺爺、奶奶、叔叔、嬸子、舅舅、舅媽全是假的。去“陸王”也沒有什么不好,可五歲的孩子感受到了一件事,他的生活被連根拔起了,一敲,所有的泥土都掉光了,光禿禿的。 我們家在“陸王”一直生活到1975 年。1975 年,一切都好好的,父母的工作又調動了,我們要去一個叫“中堡”的鎮子了——去“中堡”鎮同樣也沒有什么不好,可十一歲的少年知道了,他的生活將再一次被連根拔起,他所有的玩伴將杳無蹤影。 比起我的二姐來,我要幸運一些,我少顛簸了一次,我的二姐還在“東方紅村”待過的呢。 比起我的大姐來,我的二姐又要幸運一些,我的大姐還在“棒徐村”待過的呢。 咳,這么多的地名,有些亂了,還是重點說一說我的“陸王村”吧。 就在“陸王村”,我知道了一件大事:我不只是和“楊家莊”“陸王村”沒有關系,我甚至和我周邊的農田也沒有關系,我的戶口是“國家”的。告訴我這個秘密的是我的一個鄰居,他比我大七八歲——他的依據是我們家的城鎮居民糧油供應本。一個孩子哪里能弄得懂“戶口”“國家”這樣尖端的科技話題呢?我*真實的感受是這樣的:我背叛了自己的故鄉,和“漢奸”也差不多——你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呢?答不上來的。“國家”不可企及。等我知道“國家戶口”到底意味著什么的時候,我差不多已經是一個青年了。 當然了,我不會為此傷神,更不會去問我的父母。孩子的直覺是驚人的——我們來到這里,不會是一件光彩的事;孩子的世故也是驚人的——父母親一直不說的事,你就永遠也不要去問。 漂。漂啊漂。漂過來漂過去,有一樣東西在我的血液里反而根深蒂固了:遠方。我知道我來自遠方,我也隱隱約約地知道,我的將來也在遠方。我唯一不屬于的僅僅是“這里”。 1979年,我們家離開中堡鎮,去了一個叫“興化”的縣城。作為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我的生活又一次被連根拔起了。老實說,這一次是我向往的,一個嶄新的“遠方”在等著我呢。但十五歲的少年犯了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容易犯的錯,我過于樂觀了。在興化,我們一無所有,連一個平米的住房都沒有。我們一家就待在一個叫“人民旅社”的旅店里,所有的旅客經過“我們家”門口的時候,瞳孔里都有狐疑的目光。我也很狐疑。父親說過的,我們“回老家”了,而我的生活為什么如此破碎?一切都是臨時的,敷衍的。我的家居然還有代號:201 、203 ,每一床被子和每一個枕頭上都有鮮紅的“人民旅社”。到了吃飯的時候,所有人都拿起碗,穿越大街,去一家機關食堂——我至今不喜歡酒店的生活,多么豪華的酒店我都不喜歡。 艾青有一句詩:“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發誓,在我讀《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時候,我的魂晃悠了一下,我覺得這句詩是我寫的。詩的好壞其實就是一個時間問題,所謂好,就是有人搶在你前面把它寫下來了。“新客”的感受是迷人的,在你還是“新客”的時候;“新客”的感受又是折磨人的,當你不再“新”的時候。我就此成了一個憂郁的少年。我時常懷舊。我想念我的“楊家莊”,想念我的“陸王村”,想念我的“中堡鎮”。在我的故鄉,我堅定了一個想法,我有過故鄉,只不過命運把它們切開了,分別丟在了不同的遠方。我遠遠地望著它們,很少說話。十五歲少年一下子就老了,他的沉默布滿了老人斑。 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呢?這一切是注定的,在我出生之前就注定了。 早在1957 年,在我的母親還懷著我大姐的時候,我的父親就成了“右派”了。“右派”這個詞很有意思,我翻譯一下,其實就是壞人;好人呢,好人當然是“左派”。我們的政治向來就是站隊的政治,你不是站在“左邊”就是站在“右邊”。回過頭來想想,幸虧我不是一個房地產的開發商,如果是,我想我會急壞的。在“左邊”和“右邊”之間,那是一個多么開闊和巨大的中間地帶啊,它怎么就空了呢?它是怎么就沒人的呢?它是怎么就沒有樓盤的呢?心疼死我了。多好的地段哪,那么遼闊,它硬是拋荒了。 作為一個“右派”在1964 年所生的兒子,我不是出生在張家莊就是出生在王家莊,不是出生在李家莊就是出生在趙家莊。這是一定的。同樣,我不可能屬于張家莊、王家莊、李家莊、趙家莊,我只是要經歷它們,感受它們,看它們,聽它們,撫摸它們。這也是一定的。我是怎么看待這件事情的呢?我的答案只有一個,我很滿意。沒有比這更好的“人之初”了,我可以在大地上開始我的人生。我的一切如同彩排,如同計劃,一切都按部就班,鄉村、小鎮、縣城、都市,很齊全。一天又一天,我從它們的背脊上“過”過來了。 我如此滿意,需要感謝誰呢?這個問題難住我了——不,我沒有感謝,關于這一切,沒有什么人需要我去感謝。如果我一定要感謝的話,我只能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用他們半輩子的不幸和屈辱替他們的兒子爭取到了廣闊。這是奢侈的。但我不會對我的父母說。這樣說很不孝,幾乎就是罵人。 我只會說:“命運讓我這樣,我就這樣了。”這句話很沮喪,這句話很自豪。 事實上,我既不沮喪也不自豪。我很平靜,是一個老人的語調:“命運讓我這樣,我就這樣了。” 是這樣的—— **章 衣食住行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貧窮還需要再說么?毋庸置喙了。可我對那樣的貧窮并不敏感,是真的,再窮我都不敏感。我幾乎沒有控訴過我在童年與少年的貧窮。為什么呢?我生在那樣的時代,我生在那樣的地方,我一直以為生活就應該是那樣的。誰能想到生活可以“不愁吃”“不愁穿”呢?一不“愁吃”、二不“愁穿”,你活著還有什么意義?你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那也太危險的。 電影《艷陽天》里有一個經典的橋段。不知道是誰,在墻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富”字。結果呢?主人公肖長春舉起了他的鐵锨,奮力把它搗碎了、鏟平了,露天電影的廣場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是的,“富”是一個很丑陋的字,我在認識這個字的同時就認識到它的丑陋了,筆畫那么多,中間還有一張貪婪的嘴,下面還有“田”呢,一不小心就跑到田字格的外面去了。和“富農”必須要打倒一樣,“富”這個字必須打倒。 當然了,愁也好,不愁也好,衣食住行終究是日常生活*為基礎的部分。我不能答應那樣的衣食住行再一次回到我的生活里來,我活不下去的。可是,那樣的衣食住行離我們也不遙遠,才三十多年。 補丁 我的母親畢業于師范學校,方圓幾十里之內,她是*大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一定有知識分子的講究,比方說,衣著。她可以穿得很破,她的衣服上可以有很多補丁,但是,褲子上必須有兩條縫,襯衣的胸前也必須有兩條縫。作為一個女性,母親很喜歡周恩來,她說,周恩來“氣質好”。“氣質”這個詞哪里是我能聽得懂的?聽不懂就研究。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人民日報》——那時候我還不能讀報呢。我的研究成果出來了:在所有的圖片上,周恩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褲管上有兩道縫。當周恩來曲著他的胳膊站在外國友人面前的時候,他的兩條褲管“可以開火車”——母親是這樣說的。從此我就懂了,“氣質”不是什么玄妙的東西,就是褲子上的縫。有一年的寒假,全縣的教師組織學習,母親把我帶過去了。遠遠的,我看見了一位女教師,她的褲子上有兩道筆直的褲縫,我突然冒出來一句:“她氣質好。”所有的教師都回過頭來,他們用驚訝的目光盯著我。我一下子就在母親的學習班上出名了。“氣質好”的那位女教師還特地給我買了一只燒餅。看來,說別人“氣質好”就是好。 母親也有母親的麻煩,她時常要穿有補丁的褲子——褲子上的補丁一般在哪里呢?膝蓋的部分。這一來麻煩得很。因為補丁,母親很難保證褲子上的“縫”。 還是先說褲子上的補丁吧。那時候有一幅非常著名的油畫,名字我記不得了,畫面我卻是記得的——年輕的、瘦削的毛澤東站在延安的窯洞前面,他扳著他的手指頭,正在講“**點”。在我看來,那張著名的油畫有兩個亮點,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一、毛澤東和我們小孩一樣喜歡扳手指;二、毛澤東的褲子也和我們一樣,膝蓋那里有兩個醒目的大補丁。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畢飛宇文集) 作者簡介
畢飛宇,出生于江蘇興化,1987年畢業于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現為南京大學教授。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著有《畢飛宇文集》四卷(2003),《畢飛宇作品集》七卷(2009),《畢飛宇作品集》九卷(2015),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莊》,中篇小說《青衣》《玉米》,長篇小說《平原》《推拿》;散文集《蘇北少年“堂吉訶德”》《寫滿字的空間》;文學講稿《小說課》;文學對話錄《小說生活——畢飛宇、張莉對話錄》。《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Three Sisters》(《玉米》《玉秀》《玉秧》)獲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7年獲法國文化部“文學藝術騎士勛章”。作品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在海外發行。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