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評價科學:理論·方法·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3021
- 條形碼:9787030683021 ; 978-7-03-06830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評價科學:理論·方法·應用 本書特色
本書從理論、方法、標準、指標、事業、教育和應用七個方面全面系統地構建和闡述了評價科學的基本內容。
評價科學:理論·方法·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從理論、方法、標準、指標、事業、教育和應用七個方面全面系統地構建了評價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內容體系,試圖突破科學評價的組織、專業、學科、行業、機構等實踐因素的局限,構建一個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較為全面、系統的評價科學學科體系。 本書可供信息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圖書情報學、教育評價學、科技管理、科技評價、科技預測、公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領域的高校師生以及各級管理和決策人員、科技工作者、廣大社會公眾閱讀和參考。
評價科學:理論·方法·應用 目錄
前言
**章 緒論 1
**節 評價科學發展的背景 1
第二節 評價科學研究的意義 7
第三節 評價科學研究現狀 11
第四節 評價科學發展的趨勢 32
第二章 評價科學理論 35
**節 評價科學的內涵 35
第二節 評價科學的理論基礎 36
第三節 評價科學的學科體系 43
第四節 評價科學的內容體系 44
第五節 評價科學的體系構建 46
第三章 評價科學方法 61
**節 評價科學方法概述 61
第二節 評價科學理論研究方法體系 62
第三節 評價科學應用方法體系 66
第四節 定量評價方法 70
第五節 定性評價方法 76
第六節 綜合評價方法 88
第七節 評價科學應用技術體系 102
第四章 評價科學標準 110
**節 評價科學標準的內涵 110
第二節 評價科學標準的形成 114
第三節 評價科學標準體系 119
第五章 評價科學指標 139
**節 評價科學指標的內涵 139
第二節 評價科學指標的構建 140
第六章 評價科學事業 166
**節 評價科學事業的內涵和構成 166
第二節 評價科學事業發展現狀 168
第三節 評價科學事業發展趨勢 185
第七章 評價科學的教育發展 190
**節 評價科學的教育發展概述 190
第二節 評價科學的學校教育 192
第三節 評價科學的社會教育 202
第四節 評價科學的教育管理 210
第五節 評價科學的教育效果 219
第八章 評價科學應用 230
**節 評價科學應用領域 230
第二節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 236
第三節 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競爭力評價 257
第四節 中國學術期刊評價 263
評價科學:理論·方法·應用 節選
**章 緒論 **節 評價科學發展的背景 評價科學是科學管理與決策的基礎,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與決策。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管理與科學決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專門領域的評價活動普遍開展,形成了科技評價、經濟評價、環境評價、價值評價、教育評價、大學評價、期刊評價、競爭力評價、機構評價、人才評價、醫療評價、圖書館評價、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科研評價、學術評價、成果評價等專門的評價領域和評價分支學科,并且圍繞評價科學,國內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規等以保障評價實踐有序進行,為評價科學研究與應用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理論背景 國內外評價科學已經在評價科學理論、專門評價學和評價科學應用三個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為評價科學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其中,評價科學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評價學科構建研究、評價學科理論梳理和整合等方面。專門評價學和評價科學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評價科學學、教育評價學、師德評價學、檔案評價學、司法評價學、土地評價學、統計評價學、環境評價學、大學評價學、期刊評價學、圖書館評價學等領域。① 國內已經出現了一批評價科學研究的相關論著和譯著,這些論著分別從不同的領域和角度研究了評價科學理論、方法、應用和實踐問題,但尚未形成完整、統一的學科體系。例如,邱均平等撰寫的《評價學:理論 方法 實踐》(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實踐》(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教育評價學:理論 方法 實踐》(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馮平撰寫的《評價論》(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陳新漢撰寫的《權威評價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伊恩 赫斯特撰寫的《價值評估》(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羅伯特 A.G.蒙克斯等撰寫的《企業價值評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卜衛等撰寫的《社會科學成果價值評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荊林波主編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中國評價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報告》;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的《中國科學引文索引》;馬謙杰等撰寫的《信息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丁敬達撰寫的《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劉曉英撰寫的《圖書館評價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版);等等。相關評價科學分支學科需要進一步整合,統一認識,以形成完善的評價科學理論、方法與應用體系,統領學科發展。② 二、實踐背景 評價科學實踐蓬勃發展,專門的評價機構紛紛涌現,評價活動制度化、法制化的程度不斷提高,第三方評價市場正在形成,為評價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基礎和肥沃的生長土壤。 (一)評價行業蓬勃發展 我國的科技評價、經濟評價、環境評價、價值評價、教育評價、大學評價、期刊評價、競爭力評價、機構評價、人才評價、醫療評價、科研評價、學術評價、成果評價、高校圖書館評價、公共圖書館評價等評價領域蓬勃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為評價科學各分支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 (二)專門評價機構成立 伴隨評價科學實踐活動的盛行,我國先后出現了一系列專門的評價科學機構,在評價科學活動和評價科學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評價科學領域的專門評價機構有科學技術部科技評估中心、武漢大學中國評價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社會評價科學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研究中心和第三方評估研究支撐中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知網)、知識技術研發中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開發了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等。醫學領域的評價機構有醫療服務評價研究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等。教育領域的評價機構有教育管理部門的評價機構、民間學術團體的評價組織、社會力量組織的評價機構等。2018年,青島市教育局宣布建設首家教育評價第三方機構庫,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共27家機構入選。③ (三)評價活動制度化、法制化 目前,無論是學術界、科教界、企業界還是政府有關管理部門都高度重視評價科學工作。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評價法律、法規、制度等,評價科學活動日益制度化、法制化。2002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在《關于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技創新作用的若干意見》中強調,簡化科研評價環節,適當延長評價周期,使評價工作與科研工作的規律和特點相適應;改變科研評價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傾向,逐步培育和依托社會中介組織開展評價活動,建立獨立的社會化科研評價體系。④ 2003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發布,該文件是科技評價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其中提出了“區別不同評價對象,明確各類評價目標,完善各類評價體系”,“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價原則,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評價制度,規范科學技術評價行為”,“倡導質量**,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等短期行為,堅決反對浮夸作風”⑤等要求。2003年9月,科技部制定和發布了《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評價科學的意義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各種評價活動空前活躍。 2013年,國務院首次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價,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協調解決,不能久拖不決。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過去一年,國務院“狠抓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實,認真開展督察,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評價,建立長效機制,有力促進了各項工作”⑥。2011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編寫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建立分類評價標準和多元評價體系。⑦2019年2月,《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發布,明確深化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等34項重點。⑧ (四)第三方評價市場正在形成 第三方評價是評價科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代表著評價科學的專業化,是評價科學理論發展的重要實踐基礎。第三方評價也稱第三方評估,這一概念是與政府績效管理、政府績效評價的概念聯系在一起的。在第三方評價中,“第三方”的獨立性、中立性、客觀性被認為是保證評價結果公正的起點,而“第三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則被認為是保證評價結果公正的基礎。2015年9月1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政策落實第三方評估匯報,將“第三方評價”引入政府管理和政策落實評價、監督中。⑨ 從西方國家實行“第三方評價”的經驗來看,第三方是指處于**方(被評對象)和第二方(顧客、服務對象)之外的一方。“第三方”與“**方”、“第二方”既不具有任何行政隸屬關系,也不具有任何利益關系,所以一般也會被稱為“獨立第三方”。在西方,多數情況下是由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即一些專業的評價機構或研究機構充當“第三方”。這些非政府組織可以保證作為“第三方”的獨立性、專業性、權威性的要求。 在我國的政府改革實踐中,參與政府績效管理的“第三方”被賦予了不同于西方“第三方”的多種內涵,出現了政府績效第三方評價、教育第三方評價、科技第三方評價、工業第三方評價、工程第三方評價等第三方評價市場。以“第三方”自身的組織成分作為分類依據,我國的“第三方評價”模式主要有高校專家評價模式、專業公司評價模式、社會代表評價模式和民眾參與評價模式四種。隨著“第三方評價”市場的發展,一些新的“第三方評價模式”也相繼被創造出來,如隨機模式(市民隨機被動參與)、甘肅模式、浙江大學模式、武漢模式、華南理工大學模式、國務院督查模式等,甚至出現了第三方評價平臺和第三方評價網,如上海國信社會服務評估院第三方評估網。“第三方評估高層論壇”自2015年以來已連續舉辦四屆,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志軍主編的《第三方評估理論與方法》已由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發行。⑩ 三、技術背景 評價科學離不開技術支持,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是評價科學現代化、網絡化、科學化、智能化的基本保障,網絡化評價、數據化評價、評價數據庫、智能化評價、大數據評價等成為評價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評價科學發展所處的重要技術背景。 大數據對評價科學理論、方法論、方法、流程和環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數據環境對科研方式、科學交流、數據存儲技術、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政府政策制定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大數據環境下,評價科學活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11:①評價對象更加豐富。科研目標、對象、主體、方法、工具、流程、成果都趨于多樣化,評價科學的對象不斷擴充,如非正式出版的科研數據與科研記錄、學者在線學術交流與科研活動、新的科研方法與工具。②大數據評價。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解決了數據采集、處理、組織、管理、挖掘和分析等評價科學中的難題,為大數據評價奠定了技術基礎。③評價指標、工具、方法更加多樣化。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為數據分析提供了便利。④專門評價機構獲得認同,更能夠駕馭復雜的數據和工具。⑤過程透明、反饋機制靈敏。大數據使評價科學活動的每一個流程都可以被跟蹤和數據化,更加公正、客觀。⑥評價結果更接近價值評價而非量化評價。新指標體系、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使評價科學成為更能揭示對象價值的綜合評價。 四、教育背景 評價科學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隨著我國各行業領域的評價科學活動蓬勃發展,社會對評價科學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國內許多高校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培養評價科學所需的相關人才,但不同學科培養評價科學人才的側重點不同,如圖書情報學(信息計量與評價科學)、教育學(教育評價)、管理科學(績效評價、綜合評價)、科學學(科學計量與評價)、科技管理(科研評價、政策評價)、環境科學(環境評價、生態評價)等,甚至部分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博士點已經將評價科學作為重要的學術研究方向之一,如武漢大學情報學博士點、大連理工大學科技哲學博士點。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評估分會、全國高校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研究會、科學計量學和信息計量學專業委員會等學術團體也定期組織評價科學學術會議,推動評價科學人才培養與交流。一些與評價科學有關的重要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在評價科學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International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Institute,ISSI)研討會、全國科學計量學與科教評價研討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評價研討會、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暨科研績效評價學術研討會、中國期刊質量與發展大會等。
評價科學:理論·方法·應用 作者簡介
邱均平,武漢大學二級教授、珞珈杰出學者(1.2級)、管理學和教育學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創始人和首屆主任、“金平果排行榜”(“中評榜”)評價品牌和“四大評價報告”創立者與負責人。現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院長和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高教強省發展戰略與評價研究中心(浙江智庫)主任,《評價與管理》雜志主編,《圖書情報知識》雜志副主編;兼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專家、教育部CSSCI指導委員會原委員、中國索引學會原副理事長、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兼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常務理事等,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管理學與教育學、科教評價與評價學、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等,是我國有名情報學家和評價管理非常不錯專家、文獻計量學和評價科學的奠基人、“五計學”的開創者。主持并完成國家或省部級課題30余項,出版著作和評價報告7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知識管理學》《評價學》等;在國內外重要期刊Scientometrics、《情報學報》、《中國圖書館學報》等發表論文600余篇。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統計和發布,其被引次數和學術影響力在“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和“科研管理”(含情報學)學科領域多次名列,獲得教育部或省級獎勵30余項,并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美國靠前《世界名人錄》等十多種大型辭書中。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