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宋代地券書法精選(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322719
- 條形碼:9787500322719 ; 978-7-5003-227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代地券書法精選(八) 內容簡介
《宋故曾氏地券》: 《宋故曾氏地券》有題頭,題頭兩端有裝飾,正文有界欄,界欄的從右向左數第四條線有更正,這些形式的細節表現出作者的經意,這種“經意”,還表現在結字、用筆方面。 首先結字表現形式的經意。通過字形分析,此買地券書寫者于字體涉獵頗多。有斜畫寬結者,如第四行的“筮”,第六行的“買”,第七行的“雀”“西”,第八行的“界”“年”,第九行的“益兒”,第十行的“避”“券”等字結體寬綽,但橫畫自左下向右上傾斜;有平畫寬結者,如首行的“年”“歲”,第三行的“寺”,第四行的“吉”,第五行的“貫”,第六行的“問”“開”,第七行的“白”,第八行的“蔭”,第九行的“鬼”“有”等字;有斜畫緊結者,如首行的“元”,第二行的“桂”,第八行的“為”“宅”,第九行的“墓”,第十一行的“定度”“歲”等字。 除此之外,第二行的“有”“縣”,第六行的“地”,第七行的“狩”,第十一行的“鹿”等字表現為明顯的顏體特征;第六行的“向”字,結字精當,體態安詳,特別是橫折鉤提按豐富、圓潤融通,有虞褚意趣;第七行的第二、三個“止”,第八和第九行的“永”字,頗含隸意。 其次是筆畫形態的經意,以方為主,方圓兼施。以起筆和轉折為例: 如第六行的“山”字,三個豎畫橫切成方形奠定了該字的方筆主基調,而筆畫雖然粗重,但形態外輪廓卻成曲線,與一筆圓起略作上弧橫畫相結合,有重若山安之勢,可視為體方而勢圓的代表;而第十行的“固”字則以圓為主,起訖不見方形,線條圓勁遒潤,外框呈外圓內方之勢,內部口字的內外形則成相反之勢,是體圓而勢方的代表;其他的字則多為以方為主,方圓互用的態勢。 該地券的轉折以搭接法為主,如第二行的“鄉”,第四行的“月”“歿”,第五行的“九”,第六行的“問”,第八行的“界”,第九行的“富”,第十二行的“急”等字皆為搭接法,呈方勢。也有提按法,如首行的“己”,第二行的“曾”,第四行的“用”,第七行的“東”,第九行的“神”等字,轉折處有斜切線,亦呈方勢。而第二行的“縣”,第四行的“宜”,第六行的“坤”,第九行的“貴”等則為明顯的環轉法,呈圓勢;而其他的轉折則多是方圓互用的。 《宋故胡七娘地券》: 《宋故胡七娘地券》無疑是“通乎古”的,看到這篇作品,我首先想到的是《廣武將軍碑》,以刀代筆,不加雕飾,以輕松自如的徒手線駕馭大小相間的字形,或長或短,或欹或正,放任而不放肆,風格自然稚拙。和《廣武將軍碑》不同的是,結構不再是以橫勢為主的結體為主,上下縱長的結字占了很大分量。從結字形態看,長、方、扁,大、小,正、斜,變化更加豐富。但從意趣看,在古樸上是遜于《廣武將軍碑》。 像《廣武將軍碑》《宋故胡七娘地券》這一類碑帖的臨摹,是不易的。對于臨摹有主張“形似”和“神似”者,有主張“抓形”和“抓神”者,這兩種表述看似相近,其實大不同。前者是為了“似”,是從帖到臨摹結果的復制;后者在“抓”,是關注“形”和“神”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特征,這就需要臨摹者不能做簡單的搬運,要歸納、要總結、要提煉。復制性臨摹對《廣武將軍碑》《宋故胡七娘地券》這一類碑帖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只能采取“抓形”“抓神”的方法,關注其“形”和“神”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特征,然后再加以應用。 《宋故胡七娘地券》的筆畫起訖,有十分明顯的剝蝕感,剝蝕感十分難于表現,清代民國的碑學書家們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到吳昌碩和黃賓虹的大篆可以說達到了表現的歷史好狀態,吳昌碩好用濃墨、黃賓虹好用宿墨,但他二人都注意運用水墨在宣紙上的生發變化。對于水墨與宣紙的生發變化,忽視者頗多,其實前人也多有闡述,如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就強調“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對于水墨與宣紙的生發變化,有人說講得非常好的是黃賓虹,在書法中運用得非常好的是林散之,觀其理論和作品,是有道理的。黃賓虹總結出了“平網留重變”五種筆法說,此五說“變”字非常難,解說也頗多,總結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提按、速度、角度的變化所造成的濃淡枯濕,表現石刻線條那種深深淺淺的質感,再輔之以水墨的滲化,從而表達石刻線條的剝蝕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