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生活調查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6354
- 條形碼:9787030716354 ; 978-7-03-07163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生活調查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高校社會語言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等專業的師生,關注語言國情、語言生活、語言資源、語言生態等領域熱點問題的讀者通過全面剖析當地語言生態環境的特點及成因,總結了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資源的狀況和格局,為促進當地民族語言資源充分發揮其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合理化的對策和建議。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生活調查研究 內容簡介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國云南省*南端,具有區域內國境線長、民族成分復雜、跨境民族多等特點。本書從西雙版納邊境地區的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生活、領域語言生活等方面,描寫了西雙版納邊境地區跨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能力情況、使用情況、習得情況和語言文字態度,以及西雙版納邊境地區的官方工作、文化教育、大眾傳媒、公共服務、公眾交際、日常交際等領域的語言生活狀況,并通過剖析當地語言生態環境的特點及成因,提出了立足于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資源狀況的開發建議,以促進當地民族語言資源充分發揮其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本書可供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高校社會語言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等專業的師生閱讀,也可供關注語言國情、語言生活、語言資源、語言生態等領域熱點問題的讀者參考和使用。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生活調查研究 目錄
**章 緒論1
**節 研究的背景及價值和意義1
第二節 研究的理論、方法和語料5
第二章 西雙版納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生活調查12
**節 調查方案的設計12
第二節 打洛口岸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生活狀況26
第三節 磨憨口岸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生活狀況59
第三章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領域語言生活調查108
**節 調查方案的設計108
第二節 景洪市貿易口岸領域語言生活狀況120
第三節 關累口岸領域語言生活狀況147
第四節 邊境地區新聞語言傳播個案研究—以關累口岸為例172
第四章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生態環境194
**節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生態環境194
第二節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領域語言生活生態環境210
第三節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資源狀況及開發231
參考文獻248
后記252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生活調查研究 節選
**章 緒 論 **節 研究的背景及價值和意義 一、研究的背景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國云南省的*南端,地處北緯21°10′~22°40′,東經99°55′~101°50′,面積1.97萬平方公里,東北、西北與普洱市接壤,東南與老撾相連,西南與緬甸接壤,毗鄰泰國。當地民族成分復雜,跨境民族眾多,世居著傣族、漢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瑤族、苗族、回族、佤族、壯族、景頗族等13個民族,自元朝起就是云南通往東南亞各國的重要內陸口岸,現有國家*口岸打洛(陸路)口岸(簡稱打洛口岸)、磨憨(陸路)口岸(簡稱磨憨口岸)、景洪港(水運)口岸(簡稱景洪港)、西雙版納國際機場(航空)口岸(簡稱西雙版納機場)等。當前,西雙版納利用區位優勢,建立了連接國內和周邊國家的陸、水、空立體交通網絡:一江連六國(中、緬、老、泰、柬、越)的瀾滄江—湄公河(出境后稱“湄公河”),可常年通航300噸的客貨輪;昆(明)曼(谷)國際大通道也由西雙版納出境;西雙版納機場現已開通62條國內航線和5條國際航線。全州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具有傳遞思想、交流情感、記載歷史、傳承文化等功能,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全部的社會生活就是由運用和應用語言文字所形成的各種社會活動和個人活動構成的 。人們的語言文字能力達到什么水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傳情達意、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同一民族或不同民族之間如何通過語言文字進行溝通和協調等,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便形成了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中的“語言生活”這一概念。自語言產生之日起,人們便有了語言生活。文字的產生使得語言生活超越了時空的限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語言生活不僅影響著人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質量,而且還關系到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社會發展、文明傳承等重大問題。鑒于西雙版納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語言環境,調查其邊境地區民族語言生活的狀況,探討當地民族語言的功能、各民族語言的活力、不同民族語言之間的競爭和互補、民族語言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以及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發展語言服務產業等相關問題,不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我國的語言國情,而且還能在維護邊境地區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保障多民族邊疆地區國家語言安全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目前,語言生活調查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但宏觀層面理論闡釋的成果多于微觀角度的田野調查研究,靜態描寫語言結構要素及現狀的成果多于動態總結語言生活實態及發展規律的研究,單一民族語言本體研究的成果多于從各民族語言關系及接觸、語言與社會的聯系、語言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等角度展開的研究,剖析現代都市大眾傳媒語料的成果多于考察邊境民族地區媒體語言的研究。據此,本書作者在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打洛口岸、磨憨口岸、景洪港(景洪港中心碼頭和關累碼頭)、西雙版納機場進行了布點調查,以當地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生活、領域語言生活為研究對象,剖析其民族語言生態環境、民族語言資源狀況,探討當地開發民族語言資源的相關建議,思考當地與多民族邊境地區社會壓力和矛盾沖突相關的語言生活問題,嘗試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社會經濟效益。 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語言生活是人們在特定社會中運用和應用語言文字所形成的各種行為及活動,包括語言文字能力(含聽說讀寫能力),語言文字的學習(習得)、使用和態度,官方工作、文化教育、大眾傳媒、公共服務、公眾交際、日常交際等領域的語言文字使用 ,以及由此形成的語言生態環境、語言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等內容。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具有民族成分復雜、跨境民族多和邊境線長的特點,也是云南省各地州市中能通過水陸空立體交通直達老撾、緬甸、泰國的唯一地區。當地邊境地區民族語言生活與我國邊境地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安全防御等關系密切,對其進行調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研究的理論價值 **,以田野調查布點的獨特性和代表性,完善語言生活調查研究的系統性。本書作者在西雙版納邊境地區的打洛口岸、磨憨口岸、景洪港(景洪港中心碼頭和關累碼頭)、西雙版納機場進行布點調查,當地的語言文字及其關系類型繁多,具備成為語言生活調查代表點的條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不同民族語言文字、有文字的少數民族語言和無文字的少數民族語言、普通話和本地漢語方言、跨境少數民族語言和非跨境民族語言等類型均有所分布,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本書能夠從調查點的角度為學術界提供語言生活的典型案例,為語言國情監測提供典型樣本。 第二,為制定國家語言文字政策及規劃提供理論依據。本書將語言文字傳播視為現代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和國際化進程的必然趨勢,運用田野調查和跨學科研究方法,采取行政區劃內毗鄰邊境、獨立的自然村寨、民族成分分布均衡的調查原則,從年齡、性別、母語、學歷、職業等方面篩選調查對象,描述并分析西雙版納邊境口岸地區的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生活和領域語言生活的狀況,以及民族語言生態環境特點及成因,能夠為學術界和政府有關部門全面認識語言國情、制定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確定語言文字地位問題,以及開展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工作等提供決策的依據和參考。 第三,以實證性語言生活研究成果拓展國家邊境問題的研究空間。目前,學術界所取得的語言生活研究成果,與保護和促進人類語言文化多樣性、構建國家和諧語言生活的現實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國家邊境問題研究則多限于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和國際問題等領域,與語言文字相關的研究比較少。本書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及方法,根據研究邏輯確定田野調查方案,揭示西雙版納邊境口岸地區民族語言生活與我國邊境地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安全防御等的關系,從新的研究視角為國家邊境問題研究提供相關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實踐意義 **,與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相結合,剖析和諧語言生態環境在多民族邊境口岸地區建設中的作用。西雙版納邊境口岸地區,在把云南建設成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輻射中心,以及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極為重要。其語言生活正以語言生態環境的方式,通過政府行為、公共行為和社會交際行為,參與到邊境安全、社會壓力、突發事件等現實問題的解決中。故本書能為多民族邊境口岸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提供實踐方面的指導。 第二,深化學術界和政府有關部門對開發民族語言文字資源、維護民族語言文字生態平衡、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等的認識,并據此制定新的工作舉措。本書從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生態環境、民族語言資源狀況出發,提出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的相關建議,引導當地各族人民形成相互認同、彼此協調、均衡有序的語言行為,推動西雙版納邊境地區各族人民形成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融洽民族關系、促進國際交往的社會行為,并使當地的語言生態朝著健康、和諧的方向持續發展。 第三,從語言文字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即能為社會成員提供交流、溝通和認同的功能)、經濟資源(即具有服務產業性質)和文化資源(即能代表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化進程)出發,探討將西雙版納邊境口岸地區作為培育國際化語言服務合作項目基地的可能性,通過語言服務市場要素,提出發展邊境口岸地區語言文字服務產業項目的建議和對策,將本書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貫徹和落實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提供工作思路。 第二節 研究的理論、方法和語料 一、研究的基礎 “語言生活”這一術語,與“語言國情”“語言使用情況”等含義基本相同。例如:李宇明認為,“運用和應用語言文字的各種社會活動和個人活動,可概稱為‘語言生活’。說話、作文、命名、看書、聽廣播、做廣告、語言教學等等,都屬于語言生活范疇” ,并根據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和語言規劃的經驗,將語言的功能劃分為國語、官方工作語言、教育、大眾傳媒、公共服務、公眾交際、文化和日常交際等八個層次 ;陳章太認為,“語言國情調查研究”的具體內容包括“法定官方語言文字,各民族語言文字,各種方言文字,特種語言文字(如盲文、聾啞語等),外國語言文字等的種類、使用人數、使用群體、使用領域、使用地區、使用場合,還有語言關系、語言文字及其使用的問題、語言政策和語言法規及其執行、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等情況” ;《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資料》所顯示的研究內容,則包括了語言文字的能力、使用和態度,以及語言文字的學習等 。國外學術界常用的與“語言生活”相關的術語有“語言狀況”(language situation)、“語言景觀”(language landscape)等,如《加拿大2004-2005官方語言年度報告》《歐洲聯盟語言狀況及語言政策》 等。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重視和強調語言生活的調查和研究,普遍認為:語言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構成,語言生活不僅是個人的,也是國家和民族的;關注語言生活的當下狀態及其發展態勢是現代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學術界也由此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與本書相關的主要有中國語言生活狀況研究、漢民族語言生活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生活研究、新聞語言及傳播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基礎和方法基礎。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研究,以《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為代表,始于1997年開展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以及隨后公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資料》 。2003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開始醞釀編輯《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并陸續與相關部委、高校共建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借助計算機和動態流通語料庫,對平面媒體、有聲媒體、網絡媒體、教材和海外華語等的語言狀況進行動態的采樣分析研究。2004年9月,“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課題組成立,并按年度報告中國社會各領域語言生活、國家語言文字政策法規和相關熱點問題及公開出版《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至今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至2021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關注現實語言生活及其熱點問題,加強領域語言研究和特殊人群的語言狀況研究,突出社會語言生活的動態發展和變化,在引起人們重視語言國情、引導語言生活健康和諧發展、為政策制定和學術研究提供參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的影響下,學術界展開了國家政策法規、語言規劃、語言資源等方面的研究。例如:與語言生活其他皮書所反映語言生活的政情、社情、世情形成互補的《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藍皮書),對接國家語言文字事業需求,通過對公開發表的論文等進行梳理、遴選、分類和摘編,介紹、呈現上一年度語言規劃學情。內容涉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和規范使用、語言資源科學保護、中華語言及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國際傳播、語言教育、語言服務以及語言規劃的理論與國別研究等。 此外,李宇明的《中國語言規劃論》 、《中國語言規劃續論》 等,在國家語言生活的政策法規、語言規劃等方面有獨到見解。 關于漢民族語言生活的研究,主要包括大眾傳媒語言生活狀況、城市語言生活調查、海外華人語言生活狀況等。大眾傳媒語言生活研究,主要是圍繞媒體語言的規范性、使用情況、多語多言狀況等方面展開的。城市語言生活調查,多針對某一類人群進行,如教師和學生、公務員、普通市民、新聞工作者、外來務工人員等,調查范圍集中于某一領域,如教育教學、大眾傳媒、服務行業等,研究理論多為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等。海外華人語言生活調查研究有李如龍的《略論東南亞華人語言的研究》 、陳松岑的《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 、郭熙和祝曉宏的《海外華語傳播與〈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郭熙和李春風的《東南亞華人的語言使用特征及其發展趨勢》 等。這些研究對豐富語言生活調查內容、宏觀把握語言生活狀況及其發展趨勢,以及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制定語言政策,合理進行語言規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雙版納邊境地區民族語言生活調查研究 作者簡介
周蕓,云南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重量普通話水平測試員,云南省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復審專家組副組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國情調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傳播、媒體語言藝術、少數民族雙語教師普通話應用能力提升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國家語委科研項目和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7項。著有《修辭學導論》《新時期文學跨體式語言的語體學研究》《西雙版納邊境地區語言文字法規實施狀況調查研究》等學術著作;主編教師教育重量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課程配套教材《小學教師語言》,云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現代漢語導論》《現代漢語導論學習指導》《語言傳播概論》《播音主持話語表達訓練教程》等。所著《修辭學導論》(第二作者)獲云南省很好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