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農業文化遺產與年輕一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40083
- 條形碼:9787511740083 ; 978-7-5117-4008-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業文化遺產與年輕一代 本書特色
農業農村部 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專家委員會 指導 遺產地青年、學子的心血之作! 一冊在手, 把根留住、守望鄉愁,實現鄉村振興無憂!
農業文化遺產與年輕一代 內容簡介
本書是優選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成員之一的作者,帶著自己的學生、遺產地傳承人,在十多年深入遺產地農村的日日夜夜里,對優選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踏村入地的田野調查中,在中國農業大學校園請優選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給遺產地鄉村青年的授課和互動中,所形成的系列成果,因而是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中一部的心血之作、指導之作,全都是干貨、實貨。全書圖文并茂,全彩印刷,分上編(告語青年、青年工作坊)、中編(文化歸途、鄉土守望者)和下編(朝話與夜話、田野敘事、凝望鄉村)三部分,多角度、多側面地介紹了遺產地項目傳承過程中的經驗、收獲和感悟,因而具有很好的借鑒和指導價值。
農業文化遺產與年輕一代 目錄
目 錄
序:一介書生的時代使命 1
上編相遇
告語青春
孫慶忠:把我們的生命與鄉土中國鏈接在一起
在**期農業文化遺產地鄉村青年研修班開幕和閉幕式上的講話 4
孫慶忠:讓我們擁有與祖先對話的能力
在第二期農業文化遺產地鄉村青年研修班閉幕式上的講話 10
青年工作坊
張傳輝:青春作伴好還鄉19
向克標:抱團取暖不孤單32
李高福:用紅米線牽起哈尼梯田文化傳承夢 45
王虎林:家鄉讓我重生59
何環珠:安溪鐵觀音女茶師“非遺”傳習所 66
孫慶忠:他們的心里有故鄉
在**期鄉村青年工作坊上的感言 78
戴 軍:感動、心動、行動
在第二期鄉村青年工作坊上的講話 81
中編尋根
朝話與夜話
孫慶忠:泥河溝夜話——與青年學子談心 90
孫慶忠:敖漢歸來談——田野工作的教與學 97
孫慶忠:泥河溝夜話——“把種子埋進土里” 105
孫慶忠:王金莊巖凹溝朝話——采錄梯田地名的意義 115
孫慶忠:王金莊五街村夜話——在鄉村反觀自己的生活 122
孫慶忠:瓦那村朝話——入鄉隨俗的村落調查 129
孫慶忠:瓦那村夜話——問詢學術前輩的足跡 137
田野敘事
陳俞全:值得你奔赴的鄉土 148
宋艷祎:在鄉土中融注生命 153
高凡:生活體驗反觀的田野實踐 160
李志:啟迪心智的鄉村之行 167
辛育航:田野里的一段青春敘事 172
李世寬:重返作為精神世界的鄉村 178
李禾堯:騎在驢背上眺望 185
江沛:騎“驢”掉“溝”里了 191
汪德輝:哈尼村寨的田野圖像 200
郭天禹:得教于農與回饋鄉村的信念 208
張靜靜:療人愈己的田野之行 216
趙天宇:重觀生活與再看生命 223
宗世法: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與學術品性的養成 229
凝望鄉村
羅毓琦:為國家和社會做些事情 238
王福慶:讓烏托邦式的鄉土變成現實 239
莊琳:共守祖先傳下來的“火種” 240
鞏瑤:成為一粒鄉村建設的“種子” 240
張雨琪:我不能逃避我能承擔的責任 241
黃梅雪:給走過的地方帶去溫暖 241
郭書恒:讓他人看到生活中的更多可能性 242
田秘林:梯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242
莊淯棻:慢慢看見田野的美 243
王子超:人的相遇與情感的共鳴 244
李管奇:我能為梯田系統的持續做些什么 244
段澤麗:田野是一種心與心的連接 245
江璐:在田野中理解生命 245
朱珠:以執著的信念影響“他者” 246
史嘉誠:我愿終生踐行真情的田野 247
下編鄉愁
文化歸途
劉海慶:讓我們在鄉土中國里前行 252
車卜艷:我明白自己肩負著使命與責任 253
侯家呂:還有誰和我一起守護青山綠水 254
鮑志永:壩上草原的一粒種子 254
關琛:埋藏一粒蒲公英種子 256
楊瑪佐:我要為摩梭人而活 256
李優龍:盡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做點事 257
陸觀星:讓我們的后代有根可尋 258
許柳晨:肩挑一方故里希冀的重擔 259
羅洗:做一名紫鵲界文化歸途中的踐行者 260
許睿卓:做一名鄉村文化的招魂師 261
王翠蓮:婦女也可以站在舞臺上展翅高飛 261
曹國程:用行動回饋家鄉的旱作梯田 262
吳文振:我能為龍脊梯田做些什么 263
羅姣:為自己的家鄉人民貢獻力量 264
謝福復:堅守自己選擇的路并為其付出余生 265
向克標:我們的生命和鄉土中國聯系在一起 266
王月紅:在這里找到了余生的“支點” 267
鄉土守望者
劉敬原:讓祖先的饋贈一直“活著” 272
張洪春:黑土地里的稻米情 277
賽音吉雅 查干扎那:守住我們的草原牧場 281
王利偉:與稷山板棗結下的情緣 286
李獻如:對太行梯田的眷戀世代相傳 291
曹翠曉:熱愛家鄉無關學歷 293
曹靈國:與鄉親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294
劉建利:我們已是“種子工程”的一員 295
武小斌:我看到了家鄉古棗園的希望 298
武江偉:我們也為鄉村建設出一份力 300
龍開云:我也要在村寨做有意義的事 304
吳蕙:用行動守望我們的村寨 306
侯家呂:龍脊梯田的隱憂與機遇 310
謝福復:做龍脊古樹茶的傳承者 312
羅洗:紫鵲界在訴說 316
鄒東風:與祖先對話 318
車志雄:傳承哈尼多聲部民歌文化 323
李順德:做一粒哈尼梯田的“種子” 328
李福生:重識故鄉的梯田農業 329
楊來福:哈尼族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 331
吳亮福:通過創業改變家鄉 333
楊鋒 賴清亮:守護“荷鋤登云梯”的田園生活 336
磨錚杰:竭力續寫魚桑文化之傳奇 340
許柳晨:與開化清水魚相伴10年 346
魏春蘭:傳續“觀音托夢”之茶緣 352
朱旭榮:保護好“稻魚共生系統”是我的責任 357
編后記 361
農業文化遺產與年輕一代 作者簡介
孫慶忠,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guojiaji專家,一直從事民俗學、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田野調查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長時間、大范圍的深耕和挖掘,被譽為中國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第一人,其研究成果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高度贊譽、遺產地農民的高度贊譽。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