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歷代圖案之美 本書特色
1.一本書,寫出了中華民族的圖案史,囊括了歷代圖案的優美與傳奇,可以鑒古知今。 2. 圖案教學一直是工藝美術類院校基礎教學的重要課程。它不僅能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更能培養讀者對美的洞察力。 3.在現代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美”,品讀《歷代圖案之美》,知曉“美”背后的傳統內涵與文化屬性。
歷代圖案之美 內容簡介
圖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既可獨立欣賞,也可用于裝飾;圖案之美,自中國五六千年前造型多姿的彩陶到如今體現著文化品位的時尚生活中的應用,一直以來廣受大眾和專業研究者的重視,而圖案設計也體現著設計者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
《歷代圖案之美》以時間為線,上至原始社會,下至清代,系統講述了中國傳統圖案的發展、傳承、創新,結合各類圖案所屬的歷史文化背景闡釋了不同時期圖案的發展態勢,包括原始社會中彩陶、雕塑、巖畫等早期圖案,商周時期的鳥紋、動物紋、玉器,秦漢時期人神共娛的西王母、車馬紋等。這些圖紋代表了各個朝代的時代特性,比如隋唐時期的圖案盡顯雍容華貴氣質,兩宋時期則為典雅秀麗清新風,一直至清代 “圖必有意”話吉祥的美好寄托,傳統與現代結合,全面闡釋了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之美。
歷代圖案之美 目錄
導讀 一
第二章 概論篇 一一
一、探索圖案的起源 一三
二、圖案的詮釋 一五
三、圖案的題材 一六
四、圖案的載體 二三
五、圖案的審美程式 二九
六、圖案的變形規律 三二
七、圖案的構圖 三七
八、圖案的基本設計要求 三九
九、圖案的色彩 四一
第三章 原始社會篇 四五
一、人體 早期圖案的載體 四七
二、彩陶 大自然的模仿 四八
三、雕塑 “雕”出來的人類智慧 五四
四、巖畫 刻寫在巖石上的遠古訴說 五六
五、龍 天地祥物 六二
第四章 商周篇 六七
詭譎迷離彰顯王權 六九
饕餮紋 貪財貪食已成謎 七二
三、夔紋 似龍之怪獸 七四
四、鳥紋 推崇備至的圖騰 七六
五、人形紋 各領風騷有洞天 七八
六、動物紋 亦幻亦真 八二
七、玉器 千變萬化的圖案寶庫 八五
八、瓦當 秦磚漢瓦的先聲 八九
第五章 秦漢篇 九三
一、人神共娛的秦漢圖案 九五
二、云氣紋 “云霧繚繞”的世界 一〇九
三、四神紋 守衛四方天地的神靈 一一一
四、西王母 長生不老的象征 一一三
五、車馬紋 天馬行空任馳騁 一一五
六、博局紋 銅鏡里的時空想象 一一七
七、鋪首銜環 既能提拉又辟邪 一一九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篇 一二三
一、亂世中的佛國祈愿 一二五
二、植物紋 幻想與曼妙的韻律 一三〇
三、蓮花紋 寧靜祥和的“圣花” 一三三
四、火焰紋 光明照亮南北朝 一三六
五、飛天紋 飛翔在云中的天人 一三八
第七章 隋唐篇 一四三
雍容華貴顯氣質 一四五
聯珠紋 日月星辰的象征 一五四
陵陽公樣 “章彩奇麗”織團窼 一五八
牡丹紋 “國色天香”之美譽 一六〇
寶相紋 圣潔端莊的理想花形 一六一
馬紋 勇猛風姿顯唐威 一六五
第八章 兩宋篇 一六九
一、典雅秀麗清新風 一七一
二、生色花 清新之風吹大宋 一七七
三、一年景 一整年美好圓滿的祈望 一八〇
四、嬰戲紋 多子多福的祝福 一八一
五、幾何紋 方圓曲直有乾坤 一八四
六、木葉紋 散發著濃厚雋永的禪意 一八七
第九章 遼金元篇 一八九
一、大一統里求發展 一九一
二、歲寒三友 借物抒情喻友誼 一九六
三、八大碼 各種珍寶呈吉祥 一九八
第十章 明代篇 二〇一
一、凝練升華成果巨大 二〇三
二、纏枝紋 纏綿不斷枝葉茂 二一〇
三、八仙紋 熱熱鬧鬧齊祝壽 二一二
四、補子 官位品級的標徽 二一四
第十一章 清代篇 二二一
一、“圖必有意”話吉祥 二二三
二、海水江牙 江山的平安祝愿 二三一
三、喜相逢 永無止境的追逐嬉戲 二三四
四、博古紋 高雅的器中器 二三六
五、雙喜紋 喜慶樂觀的正能量
歷代圖案之美 節選
“圖案”一詞,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但“圖案”這個概念,誰又曾認真、深入剖析過?
1873年的世博會上,日本人就將英文單詞“Design”翻譯為“圖案”或“意匠”。20世紀,包括小室信藏著的《一般圖按法》在內的日本教材,又把很多關于圖案的理解,從歐洲引進到日本,進而引進到中國,并對此后中國理論家的著述產生影響。只是作為詞匯的“圖案”在早期尚未定型,有時被寫作“圖按”。1926年,俞劍華先生的《*新圖案法》一書正式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開篇直言“圖案(Design)”。此書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在20世紀上半葉,“圖案”對應著如今的“設計”一詞。圖案不僅是紋樣、造型、裝飾、色彩、材料、工藝,還包括生產環節。新中國成立初期,工藝美術作為一種行業,是以手工業為主的生產形式,在當時由中央手工業管理局領導。1956年上半年,手工業被確立為通過“出口賺外匯”的途徑之一,由此,原本內涵廣泛的手工業向“特種手工藝”的方向發展。吃的、穿的、用的都有。此時,學校提倡圖案教育兩手抓,一邊向傳統學習,從臨摹入手;一邊向自然學習,進行寫生變化,*終完成傳統圖案的現代轉化,即圖案設計為大眾生活、現代生產而服務,要有一種提升大眾生活幸福度的使命感。
常沙娜先生在《應該堅持傳統圖案的教學》(《裝飾》1997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現在上臨摹課,有些同學不理解,提出為什么不能用現代工具去復印?我的答復是:臨摹的目的不是復印機所能達到的,臨摹是為了要求通過自己的腦、眼、手的實踐,加深學生對臨摹對象的認識,輸入自己的腦中,并鍛煉眼、手、心的協調能力和統一能力。”“關于圖案的寫生課,現在很多人也有爭議,說寫生變化是老一套,我認為這也是向大自然學習,擷取自然美的造型、構成和色彩的重要部分,它永遠不會過時,只是不同的時代,賦予自然美的形式和意念不同罷了,把這個方法和內在法則掌握好了,再加上創作設計的意念和時代的精神,就會創造出富有新意的裝飾形式,這和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素養也是分不開的。”“當然,圖案形式的發展,除了受時代的要求外,還要結合新科技、工藝的變革成果,我們的繼承絕不能僵化、一成不變。總之,學習傳統圖案本身就是一個辯證法,……*后都落實到用上,因地制宜,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藝,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生活需求,決定你的繼承和創新,因此,圖案問題是建立中國風格的藝術設計的一個重要問題。”
圖案教學一直被工藝美術類的院校列入基礎教學范疇,這門課程除了培養未來的設計師們有卓越的裝飾“打扮”能力,更重要的還是培養他們的審美觀,對美的洞察力以及一種與眾不同的裝飾美感。因此這是一門應予以高度重視的基礎課程。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鑒古通今,溫故而知新。學習傳統圖案,在今天有著繼承與創新兩方面的意義。首先,傳統圖案存在于瓷器、漆器、金銀器、琺瑯器、玉石、竹木牙骨器、絲綢、建筑裝飾以及民間年畫、剪紙、皮影、刺繡等高超的手工技藝中,這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藝術財富,我們要加以繼承,使之保存下來,流傳下去。其次,傳統圖案畢竟是農工時代的產物,個別的內容與形式已不適合于現代社會,但是中國傳統圖案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及其民族藝術形式卻是永遠不過時的,我們不但要很好地加以學習和繼承,更要加以創造發展,使之成為既具有民族藝術意境、又具有現代風格形式的新民族圖案,將其應用到現代設計的各個領域,創造出新的民族設計。
本書的寫作,以文獻記載與出土實物相互印證為基礎,借助了考古工作者大量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同時還參考了許多當代專家學者的著作,在此表示感謝。雖然力求準確、全面、完美,但由于自己的知識與才能所限,疏漏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專家和讀者指正。
歷代圖案之美 作者簡介
1965年出生于山東諸城,1987年畢業于無錫輕工業學院(今江南大學)造型系包裝裝潢專業。現為山東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工藝美術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書籍設計、工藝美術、裝飾藝術等。出版有《中國歷代云紋紋飾藝術》《中國歷代寶相花紋飾藝術》《中國裝飾藝術》《漢代裝飾藝術史》《書籍形態設計與印刷應用》《山海經圖考》《中國傳統裝飾圖案》(上、下卷) 《吉祥中國大圖典》(幸福卷、利祿卷、長壽卷、喜慶卷、招財卷、文字卷)《歷代書籍形態之美》《平安如意》《吉祥止止》《仙花寶相》《連年有余》等。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