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危機中的重建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6187
- 條形碼:9787214266187 ; 978-7-214-26618-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危機中的重建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第3版) 本書特色
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精神生活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本書. 《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是中國學者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代表作。作者楊耕教授立足現代實踐、科學和哲學,在“重讀馬克思”中,打開理論空間、雕塑思維個性,形成了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造性探索和獨特性觀點。這部著作重新闡釋了社會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社會有機體、自然歷史過程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率先探討了馬克思的“從后思索”法這一歷史方法論,首次提出歷史認識論是唯物主義歷史觀在當代的理論生長點,并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高度統一的現代歷史哲學,這些新的闡釋無疑極富啟發意義。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仰海峰 《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是我們這一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精神生活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本書:它的**版引導我們走出20世紀、21世紀之交的理論危機,重新瞻望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未來;它的第二版讓我們領悟了科學的重建之道,啟程探索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未來;它的第三版則向我們證明,克服了危機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在今日之中國重建了自己的未來。在危機中重建、在重建中發展,這就是《危機中的重建》為我們揭示的理論運行的一般規律。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 亮 該書是中國學者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代表作。作者楊耕教授立足現代實踐、科學和哲學,在“重讀馬克思”中,打開理論空間、雕塑思維個性,形成了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造性探索和獨特性觀點。該書首次提出歷史認識論是唯物主義歷史觀在當代的理論生長點,并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高度統一的現代歷史哲學,這些新的闡釋無疑極富啟發意義。
危機中的重建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書把唯物主義歷史觀置放到西方近代歷史哲學、現代歷史哲學與后現代歷史哲學這樣一個廣闊的理論背景中,重新審視、重新闡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性質、內容和功能,明確提出:唯物主義歷史觀就是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是說明人類歷史的唯物主義哲學;馬克思創立唯物主義歷史觀之初,重在探討歷史本身的運動規律這一歷史本體論的問題,而對如何認識歷史運動這一歷史認識論的問題只是有所論述,但未充分展開、詳盡論述,因此,唯物主義歷史觀具有凝重的歷史本體論色彩,歷史認識論只是以胚胎、萌芽的形式存在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經典”形態中;現代實踐、科學以及歷史學、哲學本身的發展日益突出歷史認識論問題,同時又為解答歷史認識論問題提供了普遍的必要性和現實的可能性,歷史認識論因此構成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生長點,唯物主義歷史觀應深入探討、全面論述歷史認識論,并使之與歷史本體論有機結合,從而成為歷史本體論與歷史認識論高度統一的現代歷史哲學。
危機中的重建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第3版) 目錄
目錄
導言
**章歷史哲學:從緣起到后現代
一、 歷史哲學的形成及其合法化
二、 現代歷史哲學的三大流派及其異同
三、 后現代歷史哲學的興起及其特征
第二章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的歷史哲學
一、 唯物主義歷史觀概念的由來及其實質
二、 唯物主義歷史觀屬于歷史哲學范疇
三、 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出發點范疇
四、 歷史認識論: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生長點
五、 歷史本體論與歷史認識論: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雙重職能
第三章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和理論基礎的演變
一、 馬克思創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歷史進程
二、 馬克思創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思維邏輯
三、 《哲學的貧困》:唯物主義歷史觀誕生的標志
四、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基礎及其演變
第四章社會與自然
一、 人類社會產生的自然前提與現實基礎
二、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三、 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
四、 實踐活動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五、 人對自然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
六、 實踐:人類社會和人類世界的本體
第五章個人與社會
一、 “有生命的個人”和“社會的個人”
二、 實踐:人的存在方式
三、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四、 人的個性化與社會化及其關系
五、 “社會生產人”與“人生產社會”
第六章社會的本質與社會有機體的特征
一、 實踐:社會生活的本質
二、 社會經濟形態、社會形態和社會有機體
三、 考察社會有機體的四種角度
四、 社會有機體的運行規律
第七章社會結構與實踐活動
一、 社會結構:實踐活動的對象化和交往活動的制度化
二、 社會的經濟結構:生產關系的總和
三、 社會的政治結構及其核心
四、 社會的文化結構及其功能
第八章社會歷史過程與“自然歷史過程”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何謂“自然歷史過程”
三、 經濟規律在何種意義上是自然規律
四、 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在何種意義上與自然歷史過程“相似”
五、 社會發展中的自然形態與派生形態
六、 人類總體歷史的發展進程與民族歷史的發展進程
七、 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第九章歷史規律的形成與特征
一、 客觀過程的兩種形式及其區別
二、 歷史規律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中
三、 歷史規律的決定性與人的活動的選擇性
四、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
五、 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對歷史規律的否定及其失誤
第十章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價值取向
一、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二、 世界歷史中的東方社會及其命運
三、 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的方法論意義
四、 價值關懷的取向與歷史尺度的堅守
五、 社會主義在東方國家首先實現的歷史性必然性
六、 社會主義全面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七、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價值取向
第十一章歷史科學方法范式的根本轉換
一、 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歷史科學方法的獨立化
二、 實踐反思法和歷史科學方法范式的根本轉換
三、 社會有機體方法和辯證方法
第十二章歷史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
一、 歷史科學研究中的課題設計
二、 歷史科學研究中的資料分析
三、 歷史科學研究中的模型解釋
第十三章科學抽象:歷史認識中唯一的分析工具
一、 科學抽象法的內涵
二、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基本環節
三、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根本原則
第十四章“從后思索”:歷史認識的根本途徑
一、 “從后思索”法的提出
二、 “從后思索”法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三、 “從后思索”法的基本內容
四、 “從后思索”法的現代意義
附錄一歷史唯物主義概念的歷史考察
附錄二歷史唯物主義現代形態的建構原則
附錄三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
——訪楊耕博士
附錄四歷史哲學:在哲學和歷史學的交叉點上
——兼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現代形式
附錄五法國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及其啟示
——兼論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版后記
第三版后記
危機中的重建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第3版) 節選
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不是像以往的意識形態“變形”那樣,以改變自己的基本原則為代價去適應新的政治需要,也不是用其他理論體系來改造、“補充”唯物史觀。唯物史觀當然要注意和批判繼承現代歷史理論的優秀成果,如果忽視對現代歷史理論的批判考察,把自己同現代歷史理論隔離開來,唯物史觀就會由孤立走向枯萎。 但是,我們不能搞無原則的兼收并蓄,把不同的理論體系捏合在一起。弗洛伊德主義就是弗洛伊德主義,結構主義就是結構主義,存在主義就是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以及“儒學馬克思主義”,等等,就像圓的方、鐵的木一樣難以相融。 我所說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相對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教科書形態而言的。唯物史觀的教科書形態是從《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第四章第二節演化而來的,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無疑,《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第四章第二節簡要而通俗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若干原理,但它也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從根本上說,這種局限性就在于,不理解實踐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被看作是作為自然觀的“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中的“推廣與應用”。這樣一來,馬克思劃時代的貢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拋棄了。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首先就意味著回到馬克思。 回到馬克思,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不是簡單地重復人們熟知的觀點,而是立足現代實踐以及科學和哲學本身的發展,重新審視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我們不能把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局限在人們已經熟知的范圍內。“熟知并非真知”。我們應該看到,有些觀點本來就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只是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沒有涉及或重視這些觀點,因而它們被排斥在唯物史觀的教科書之外。歷史常常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一個偉大思想家的某些觀點往往在其身后,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歷史運動之后,才真正顯示出它的內在價值,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唯物史觀的歷史命運也是如此。 回到馬克思,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也不是奉行“原教旨主義”,而是在現代實踐以及科學和哲學發展的基礎上探尋唯物史觀在現代的理論生長點。在我看來,唯物史觀的理論生長點有三層含義:一是唯物史觀創始人有所論述,但又未具體展開、詳加探討的問題,或者說,是以胚胎、萌芽形式包含在唯物史觀中的問題;二是這一問題又是現代實踐以及科學和哲學所突出的問題,即“熱點”問題;三是現代實踐以及科學和哲學又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重建唯物史觀就是適應現時代的要求,使這些原先以胚胎、萌芽形式包含在唯物史觀中的問題凸現出來,予以深入而系統的研究,使之上升為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并同唯物史觀原有的基本觀點有機結合起來。 所以,這部著作的副書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
危機中的重建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第3版) 作者簡介
楊耕: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與研究》總編輯,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哲學)組長。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代表作為《關于馬克思哲學理論主題和體系特征的再思考》《重新理解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及其革命性變革》《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理論基礎和理論結構的再思考》《德里達:從解構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先后出版學術著作20部,代表作為《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東方的崛起: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先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重大項目等7項;先后獲國*級教學成果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等獎項8項。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