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大運河開鑿第一人——夫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333335
- 條形碼:9787553333335 ; 978-7-5533-333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運河開鑿第一人——夫差 本書特色
面向廣大讀者的普及性讀物,精選歷代與大運河有關的著名人物!力圖在準確把握史實的基礎上,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文字,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豐富多彩的知識拓展,刻畫人物的主要經歷!折射大運河變遷軌跡,展現出人物與大運河的密切關系,以及對大運河的變遷所發揮的作用!
大運河開鑿第一人——夫差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先秦時期水運的興起和系列運河的開鑿為主線,突出邗溝的形成與發展,分七個章節來展現吳國興起、強盛和滅亡的過程,以及夫差充滿傳奇的一生。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閱讀本書,了解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夫差,了解中國大運河*早的歷史。
大運河開鑿第一人——夫差 目錄
**章 吳國崛起興水運
泰伯三讓建立句吳
開鑿伯瀆水運興起
子胥奔吳專諸刺僚
吳王伐楚水陸夾擊
第二章 諸侯爭霸開運河
人工河道開鑿勃興
徐偃王開陳蔡運河
孫叔敖開江漢運河
吳王闔閭開挖胥河
第三章 吳越相爭興水戰
槁李之戰闔閭身亡
夫椒之戰水軍立功
不聽忠言放虎歸山
第四章 溝通江淮開邗溝
吳國渡江滅干國
為爭霸主筑邗城
開鑿邗溝通江淮
系列運河興吳國
第五章 北上爭霸開菏水
兩路水軍伐齊國
開鑿菏水通黃淮
黃池會盟當盟主
第六章 養虎成患家國滅
臥薪嘗膽為吞吳
吳王中了美人計
善用水軍勾踐霸
不恥茍生夫差亡
第七章 澤被后世成國脈
千里運河通漕運
立廟祭祀千百年
古運重生寫新篇
參考文獻
大運河開鑿第一人——夫差 節選
**章 吳國崛起興水運 泰伯三讓建立句吳 3200多年前,商代后期,在岐山周原(今陜西寶雞)一帶有一個名叫周的部落開始強大起來。周太王古公直父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泰伯(也稱“太伯”)、二兒子叫仲雍、三兒子叫季歷。季歷娶太任為妻,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姬昌。姬昌從小就十分聰明,而且相貌奇偉,很有王者風范。因此,古公直父尤其寵愛他,并打算讓他來繼承自己部落首領的位子。按照氏族的規定,首領的位子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姬昌的父親季歷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按規矩不可能繼承首領的位子,而父親繼承不了位子,姬昌自然就不會當上氏族首領。這就讓古公亶父左右為難,他十分想讓姬昌繼承首領的位子,又不愿違背氏族的規定,因此整天悶悶不樂,長吁短嘆。這件事讓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看在眼里。為了不讓父親為難,孝順的泰伯和仲雍兩人,趁著一次父親生病的機會,謊稱下山采藥離開了岐山,跑到了離岐山不遠的吳山。這就是歷史傳說中的泰伯、仲雍奔吳的開始。吳山就在今寶雞市陳倉區,隴縣西南,離岐山大約100多千米,又稱“吳岳”,在先秦時期十分有名,被稱為“四鎮”之一,是古老的狩獵民族吳(虞)族的居住地。 泰伯、仲雍跑到吳山后,季歷就被古公亶父立為氏族繼承人。在父親去世后,季歷并沒有立即繼位,而是派人去請泰伯回來繼承首領的位子。泰伯、仲雍聽說父親去世了,立即從吳山趕回岐山奔喪。季歷要把首領位子讓給泰伯,泰伯無論如何不肯接受。后來,泰伯見幾次推辭季歷都不同意,于是與仲雍一起又一次悄悄地離開了岐山,帶著西吳的族人向南遷徙。他們從吳山出發,一路向南向東,渡過黃河,越過秦嶺,*后渡過長江,來到當時還是水鄉澤國的太湖流域,建立了句吳國。句吳國人擁立泰伯為吳太伯。司馬遷在《史記·太伯世家》中寫道:“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泰伯、仲雍出走后,季歷按氏族規矩繼承了首領的位子。 后來,周的首領季歷勵精圖治,經過對戎狄部落的征戰,勢力不斷得到擴張。商王太丁看到周部落強大起來,怕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于是將季歷騙到殷都軟禁起來,并找了一個機會將其殺害。季歷的兒子姬昌再次托人請泰伯回來當首領,但這么遠的距離,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是否能找到泰伯還是未知數。據說泰伯雖然*終被找到了,但他仍然堅持將首領位子讓給姬昌。這樣姬昌就成了周部落的首領。這就是在江南一帶流傳較廣的“泰伯三讓”的故事。 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當時正值商朝末年,商紂王寵幸妲己,荒淫無道,殘害忠良。而周文王勤于政事,廣羅人才,許多外部落的人才,甚至商紂王朝的賢士都來相投。后來,文王、武王在姜尚的輔佐下,帶領各諸侯部落消滅了商朝,建立周朝。 P3-5
大運河開鑿第一人——夫差 作者簡介
姜師立,男,1966年10月生,江蘇揚州人,漢族,黨員,文學學士,現任揚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 曾任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副主任、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長期專職從事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申遺工作,對大運河文化、揚州歷史文化、文化遺產保護和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有一定的研究。著有《京杭大運河歷史文化及發展》、《京杭大運河遺產監測技術及應用》等專著,發表《大運河遺產的活態保護與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意義、構想和路徑》、《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體現三個”聯”》、《運河學初探》等論文。承擔2014年度揚州市社科研究課題暨揚州藍皮書研究課題、2017年揚州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課題、2018年揚州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重點研究課題、2018年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研究課題等,參與江蘇省文化科研課題大運河水文化景觀保護及評估體系研究—以揚州段為例 (17YB19)等研究。《大運河活態遺產保護與利用探析》研究文章獲錢學森城市學金獎提名。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