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蒙馬特遺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39570
- 條形碼:9787547739570 ; 978-7-5477-3957-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蒙馬特遺書 本書特色
★ 二十世紀末華文世界絢爛傳奇的女性作家邱妙津□后的書信體小說,二十一封向世界告別的懺情書信。蔣勛、駱以軍、陳雪、賴香吟誠摯推薦,“讓我掩面哭泣的一本書。”——邱妙津是震動臺灣的一代傳奇,用生命創作的天才,她以凌厲激烈的才華橫空出世,又決絕慘烈地毅然與人世告別。她的作品被大家傳頌、引用、討論、研究,她的生平、事跡甚至她閱讀欣賞的小說、作家、電影導演,所有一切都成為一代文藝青年效仿參照的對象。《蒙馬特□□》是她告別人世的心路剖析,以青春生命與濃烈情傷鍛鑄的懺情書信。如巴洛克音樂賦格般,展示一個青年藝術家關于愛與死、生命與藝術的璀璨星空描圖,其中如花般燦爛的意志讓人深深震動卻又如此難以承受。
★ “人生真的沒有拯救嗎?我不相信。”一位青年藝術家對愛與生命的□□探索,青年們心中的經典。——深深墮入生命中□黑暗的痛苦里,掙扎著愛與死的意義,以強悍的勇氣重建愛的法則,以死亡的決絕與純粹,見證愛的不朽不滅。“愛不只是情感、情緒、熱情,愛其實真正是一種‘意志’。”一位青年藝術家純粹而熾熱的愛欲渴望,一個年輕人的自我建構與自我毀滅。她誓言用一生來證明自己的愛與美,□終永恒回歸了藝術家與愛人者身份。
★ “有如此的靈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一部靈魂的復寫本,一種熾烈迫人的激情,“也許自三島由紀夫之后,沒有其他作家如此毫無憐憫地撕掉真實自我的面具了。”——關于愛,關于忠誠,關于背叛,關于藝術,關于心靈,關于命運,一個年輕人對生命深邃、高密度的挖掘,一部純粹的作品。唯有□真誠的藝術精神才能安慰人類的靈魂。“人生何其美,但得不到也□□得不到,那樣的荒涼是更需要強悍的。”永恒的愛情追求已不可得,如今她只追求永恒,展現自我。
★ 精裝紀念典藏版,金鼎獎年度推薦優良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佳書獎,《開卷八分鐘》推薦,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出版,備受贊譽。——《蒙馬特□□》已被翻譯為英語、法語、德語、□□□語、西班牙語和□□□語等多種語言。□014年,《蒙馬特□□》列入《紐約書評》“經典重現”( NYRB Classics)出版,邱妙津是該書系繼張愛玲之后第二位華語作者。作家駱以軍和賴香吟分別以小說《遣悲懷》《其后》緬懷與致敬邱妙津。
蒙馬特遺書 內容簡介
“人生真的沒有拯救嗎?我不相信。”
一九九五年夏天,臺灣作家邱妙津在巴黎以□□結束了自己年僅二十六歲的生命。《蒙馬特□□》的二十一封信,是她留給這個世界的生命告白。愛欲的強烈、背叛的痛苦、不顧一切的占有與痛切的自我剖析,邱妙津的這些文字,記載了她的勇氣與奔赴,也記載了她的困惑、碰壁與絕望。她以真切沉痛的身心經驗思考并重建愛的法則,思考愛與死、生命與藝術的關系。《蒙馬特□□》提及的大量西方藝術電影與經典文學,構成一條條幽深的秘密小徑,展示了邱妙津精神世界的成長譜系,是臺灣一代年輕人的精神映照,透過它,亦可見證深邃的時代風景。
《蒙馬特□□》已成為華語世界一部女性文學經典,對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來說,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僅是經典的閱讀對象,更是一個朝圣的坐標,以及面對誠實愛欲的靈魂自白。唯有□真誠的藝術精神才能安慰人類的靈魂。
“有如此的靈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這會是大家讀完《蒙馬特□□》的贊嘆。
蒙馬特遺書 目錄
□□書
第二書
第三書
第四書
第六書
第七書
第八書
第九書
第十書
第十七書
第五書
第十一書
第十二書
第十三書
第十四書
第十五書
第十六書
第十七書
第十八書
第十九書
第二十書
見證
附錄
蒙馬特遺書 節選
見證
小詠,我所□□完全獻身的那個人背棄了我,她的名字叫絮,連我們三年婚姻的結晶——她所留在巴黎陪伴我的兔兔,也緊接著離開世間,一切都發生在四十五天里。此刻兔兔冰涼的□□正安靜地躺在我的枕頭旁,絮所寄來陪我的娃娃小豬就依偎在他旁邊,昨夜我一整個晚上抱著他純白的□□,躺在棉被里默默飲泣……
小詠,□□日夜夜止不住地悲傷,不是為了世間的錯誤,不是為了身體的殘敗病痛,而是為了心靈的脆弱性及它所承受的傷害,我悲傷它承受了那么多的傷害,我疼惜自己能給予別人,給予世界那么多,卻沒辦法使自己活得好過一點。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于世界的傷害,于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
小詠,我和你一樣也有一個愛情理想不能實現,我已獻身給一個人,但世界并不接受這件事,這件事之于世界根本微不足道,甚至是被嘲笑的,心靈的脆弱怎能不受傷害?小詠,世界不要再互相傷害了,好不好?還是我們可以停下一切傷害的游戲?
小詠,我的愿望已不再是在生活里建造起一個理想的愛情,而是要讓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不要再受傷害,也不要再制造傷害了,我不喜歡世上有這么多傷害。當世界上還是要繼續有那么多傷害,我也不要活在其中。理想愛情的愿望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過一份沒有人可以再傷害我的生活。
小詠,你是我現在相信、相親的一個人。但我一個人在這里悲傷會終止嗎?縱使我與世上我所傷害和傷害我的人和解,我的悲傷會終止嗎?世界上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傷害,我的心靈已承受了那么多,它可以再支撐下去嗎?它要怎么樣去消化那些傷害呢?它能消化掉那些傷害而再重新去展開一份新生活嗎?
小詠,過去那個世界或許還是一樣的,從前你期待它不要破碎的地方它就是破碎了;但世界并沒有錯,它還繼續是那個世界,而且繼續破碎;世界并沒有錯,只是我受傷害了,我能真的消化我所受的傷害嗎?如果我消化不了,那傷害就會一直傷害我的生命。我的悲傷和我所受的傷害可以發泄出來,可以被安慰嗎?在我的核心里真的可以諒解生命而□得更堅強起來嗎?
小詠,有你和我并立在人世,我并不孤單,你的生命形態和我相親相近,你了解我的生命并且深愛我。但我需要改□,不是嗎?我不知道要如何改□,我想要□成另外一個人,這就是全部我所能對自己好的方式了。我知道我得□換一種身份,□換一個名字活著,我得哭泣,我得改□一種人生活著。
小詠,我已不再愿望一個永恒理想的愛情了,不是我不再相信,而是我一生能有的兩次永恒理想的愛情都已謝去,我已老熟、凋零、謝落了。小詠,我已完全燃燒過,我已完全盛開了。一次是因為我還太年幼而錯過,另一次則是由于我過于老熟而早謝了。但盡管只有一剎那的盛開,我也是完全盛開了,剩下的是面對這兩次殘廢愛情意義的責任,因我還活著……
□□書
四月二十七日
蒙馬特遺書 相關資料
我們可以用“死亡”去答辯這個荒謬的世界嗎?于是,我讀到了《蒙馬特□□》。臺灣戰后少數讓我掩面哭泣的一本書。我不十分相信《蒙馬特□□》會在華文的世界有廣大的閱讀,但是——有你,就夠了。你可以死亡,卻永遠不要衰老。
——蔣勛
人們崇拜一個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無論對于作者或讀者而言,這是意義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靈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這會是大家讀完《蒙馬特□□》的贊嘆。
——陳雪
人生如迷宮,人心更如迷宮,其中豢養什么,又長成什么,這是艱難的問題,迷宮建造者也夸稱沒有人能走出這座迷宮。邱妙津的文字,記載了她的勇氣與奔赴,也記載了她的困惑、碰壁與絕望。她的確沒有走出那座迷宮,不過,她的文字預早替我們留下了紅線,我們應去,我們該去,拾起遺落的紅線,想辦法回到出口,使童□童女得以自由。期待特修斯的勇氣,更等待阿里阿德涅的愛。
——賴香吟
《蒙馬特□□》確實像一枚“微型黑洞炸彈”:你一開啟它,無論你處在怎樣的真實語境里,它都能逼使你原本立身其中的這無比真實的世界,被她的黃金純粹的這樣“愛”的高貴絕望銘刻字句,將你的真實時間液化、整片萎白死灰,成為丑癟皮囊,成為颶風中整條街皆粉碎的馬康多鎮。
——駱以軍
想感受一下不是用文字經營出來的“痛苦”嗎?請翻一翻Sylvia Plath和邱妙津。她們的詩、日志式的文集,會讓你明白絕望不是一支快將用完的牙膏,它不可能被硬擠出來,而是須從作者的內心沁出,一如回南天那些伏在墻上掉不去的水珠。
——林奕華
我們都活下來了,把心中的那個邱妙津殺死了,像殺死一個怪物一樣,因為我們想活得更幸福,想活得更成功,但在某一個時刻你還是會懷念那個被你殺死的自己。
在一定程度上,我覺得邱妙津就像我們每個人一個小小的耶穌,她替我們□□,替我們承擔了分裂和痛苦,然后替我們釘在那個十字架上。如果邱妙津還活著,我希望她寫這樣的書,大概涵蓋了臺灣女同運動從九十年代到現在這么多年,然后她個人曾經非常純粹地去愛過,被背叛,被傷害,面臨蒙塵瑣碎的愛情,把自己打成了碎片;她再把這些碎片縫縫補補,有一天能夠驕傲地說:就算經歷了這些齷齪的,惡心的,無聊的事情,但我們仍舊活在愛中。
——柏邦妮
我曾經懷疑,這還是一本書嗎?不是因為它難以卒讀,而是其中花般燦爛的意志如此難以承受。這是一份深刻的個人化文本,經得起一讀,再讀,不斷重讀。這就是儀式藝術的效果。神秘,總是重復,猶如春天。永恒的愛情追求已不可得,如今她只追求永恒,展現自我。帶著那么點神圣。這些并不是她要寄給絮的信件,因為,她解釋了:這樣做只會導致更多傷害。于是,她把信件寄給了我們。
——艾琳·邁爾斯(Eileen Myles),詩人
《蒙馬特□□》是一部小說化的藝術品:這本書抓住了全球酷兒文學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時刻。除了它私人的聲音,它原型的主旨,和它對轉型世代難以捉摸的關切的捕獲能力,《蒙馬特□□》更是一個“跨文化產品”,□□了往往施加于現代中國文學的語言和主題的限制,既包括外在限制也包括內在限制。也許自三島由紀夫之后,沒有其他作家如此毫無憐憫地撕掉真實自我的面具了。
——韓瑞(Ari Larissa Heinrich),教授
邱妙津的字字句句對讀者之沖擊有如一場海嘯:以其不高的勢頭,緩慢卻準確無誤地向岸頭奔涌而來,湮沒了地表的每一條罅隙溝壑,動搖了地面的每一人一物。這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激情”,而是中國人所謂的“情”,一種勃發于成熟美學思想的激情。為“情”所困之人,會將其視為生而為人的必要條件。正如十六世紀中國戲劇《牡丹亭》的序言中所書,情使“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毫無疑問,《蒙馬特□□》是震撼人心的。它影響了臺灣同志群體和整整一代臺灣反叛者、邊緣人的原因已毋需多言。但在這本小說中,□令我動容的并非邱妙津□□的悲昂詩篇,而是她一生的平淡行文。小說還暗含著另一個寓意: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作家因不被社會認可而消沉,被巨大的抑郁所壓制,每日卻仍艱難地想要為自己的生命多博取一天。這原本也能成為邱妙津的人生傳奇,不幸的是,這個傳奇已再無續寫的可能了。
——譯迪倫·蘇爾(Dylan Suher)
《蒙馬特□□》或是□后一本傳統意義的書信體小說。
——尼古拉斯·何塞(Nicholas Jose),作家
蒙馬特遺書 作者簡介
邱妙津,臺灣彰化人,一九六九年生,一九九一年畢業于臺灣大學,一九九二年赴□□,留學巴黎第八大學心理系,一九九五年六月在巴黎□□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邱妙津多方面的才華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充分顯現,曾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等,并拍攝有一部三十分鐘的十六厘米影片《鬼的狂歡》。主要文學作品有《鬼的狂歡》《鱷魚手記》《蒙馬特□□》《邱妙津日記》等。《蒙馬特□□》已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語、西班牙語和□□□語等多種語言。
□014年,《蒙馬特□□》列入《紐約書評》“經典重現”( NYRB Classics)出版,邱妙津是該書系繼張愛玲之后第二位華語作者。
□015年,英文版《蒙馬特□□》入圍美國□佳翻譯圖書獎長名單。
□017年,《鱷魚手記》亦列入《紐約書評》經典書系出版。
□018年,英文版《鱷魚手記》獲盧西恩·斯泰克亞洲翻譯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