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增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4637
- 條形碼:9787100204637 ; 978-7-100-20463-7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增訂版)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中國中古社會和政治研本書是一部獨具特色的北朝社會生活史著作。作者著眼于北朝時期的基層社會,利用多種史料進行多視角的考察,對北朝鄉村社會進行了細致和全面的研究,其研究路徑和成果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創新意義。增加的兩個附錄,反映了作者對相關問題新的研究與思考。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增訂版) 內容簡介
本書將宏觀與微觀結合,利用傳世文獻與佛教造像記、碑銘墓志、竹簡等,在國家制度的背景下,對北朝時期鄉村社會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涉及“村落”的性質、時空分布狀況、“宗族”的含義、“三長”的地位、鄉里與村民空間認同、“市”的多重意義、民眾的國家觀念與國家認同、朝廷視野中的“民眾”,等等,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十分生動、豐富的北朝基層社會圖景。增補的《北京大葆臺漢墓竹簡釋義——漢代聚落自名的新證據》一文揭示了在鄉里編制之外漢代聚落帶有自名的現象;《魏晉南北朝地方社會》 則對這一時期鄉村社會情況做了綜合性的概括。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增訂版) 目錄
從田園詩到歷史——村落研究反思
一 被遺忘的世界
二 西方視野下的中國農村研究
三 方法的反省與研究的思路
北朝的村落
一 村落的時、空分布
二 村落的外觀
三 村落與城鎮的角色互換:城-鄉關系的再思考
漢魏六朝父系意識的成長與“宗族”
一 北朝村落居民的構成
二 漢魏六朝母方親屬的作用與九族、宗族的含義
1.西漢初律令中的母、妻地位
2.日常生活中的母方親屬
3.九族、宗族的多種含義
三 父系意識的發展
1.從“妄變姓氏”到子從父姓
2.父系世系意識的強化
北朝“三長制”
一 三長制設立年代
二 “分置州郡”所見初立三長的成效
三 “三長”名稱
四 “三長”地位
北朝鄉里制與村民的空間認同
一 鄉里制考實
二 鄉里制的特點
三 鄉里制出現背景的推測
四 鄉里與村民的空間認同
北朝的“市”:制度、行為與觀念
一 市的分布、形制與管理
二 市:買賣所之也
三 市:交利之所,君子無故不游觀
四 刑人于市,與眾棄之
五 明刑立威
六 都市:對外展示國力的窗口
七 結論
北朝并州樂平郡石艾縣安鹿交村的個案研究
一 資料
二 安鹿交村居民的來源與構成
三 從造像活動看村民生活
造像記所見民眾的國家觀念與國家認同
一為國祈愿概觀
二 為國祈愿用語釋意
三 三個造像記中的國家
四 民眾國家認同的意義與影響
北朝朝廷視野中的“民眾”
一 朝廷對人群的分類
二 何為“民”?
三 君一民:為民父母,教養百姓
四 君一牧守:共治與督責
五 牧守一民:牧與宰
代結論:朝廷、州縣與村里——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一 村民的日常生活及其生活的核心場所:村里
二 村里、州縣與朝廷:村民的生活世界
三 村民的世界與帝國的構造
四 官爵名號的頒授與帝國結構及村民世界的維系、再造
附錄一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所見“鄉”與“鄉吏”
一 臨湘屬鄉與鄉界
二 鄉吏及其職責
三 鄉吏的前途
附錄二 評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附錄三 北京大葆臺漢墓竹簡釋義——漢代聚落自名的新證據
附錄四 魏晉南北朝地方社會
一 引言
二 縣以下的聚落
三 居民家庭的構成
四 百姓的活動與團體
五 官府的基層管理
引用書目
初版后記
增訂版后記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增訂版) 節選
魏晉南北朝地方社會 二 縣以下的聚落 六朝都城、州、郡與縣,以及那些邊境上軍事性的軍鎮,多半都是帶有城墻的城池,有些為應付戰爭,甚至建有兩重城墻。而縣以下的聚落,自漢代以來就有不少沒有圍墻,尤其是在江南,并非全部聚居在有圍墻的聚落中。比較而言,一般北方的聚落規模較大,人口會達到數百乃至上千,屋舍的排列也很松散,其間甚至散布著田地,聚落中甚至還有空地可以建造佛寺。南方因多山水的地形所限,往往更為分散,形成的聚落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四世紀初因戰亂南下的北方人到達南方后建立的聚落亦是如此。 這些聚落往往帶有自己的名稱,這并不是三國以后才出現的新現象。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聚落名稱就很復雜,秦統一后縣以下統一設立了鄉、里,兩漢繼承此制,但是聚落的自名并沒有隨之消失,文獻與各地出土的簡牘與時刻顯示,南北方多見稱為“XX聚”的聚落,北方還有叫做“XX格”的聚落,西北邊地的居延則有名為“XX田舍”的聚落,南方的長沙,*晚東漢中期(90—112年)就出現了“XX丘”的聚落,并一直延續到三國初年,且數量頗多,在更南方的湖南郴州,則到300年左右,還見于當地發現的木簡, 現在中國將與城市相對的聚落通稱為“農村”、“鄉村”或“村落”,其中“村”就產生于這一時期。目前所見,*早的“村”字出現在湖南郴州發現的300年前后的西晉木簡上,含義已經和“丘”一樣,是聚落的一種稱呼。六朝時期北方的聚落多以“XX村”為名,南方也有不少;但南方同時還有很多以“XX浦”、“XX洲”、“XX溝”、“XX渚”等帶有南方水鄉特色的聚落名。戰亂中形成的帶有很強防衛性質的聚落“塢”主要存在于動亂時期和地區。 南北各地從未出現過以“XX村”為名一統天下的局面,“村”*終成為與城鎮相對的聚落通稱,與北方稱“村”的聚落多,五世紀下半葉南朝官方開始統一用“村”統稱涉及聚落的用語(如村縣、村長、村司等)有關,*直接的動力則是唐初(7世紀初)朝廷的制度規定與隨后唐代二百多年的實踐!按濉钡某霈F,并非中國基層聚落形態,乃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增訂版) 作者簡介
侯旭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1986-1996年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1996-2008年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8年5月轉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與出土文書簡牘,近年主要關注古代國家的形態與運行機制。出版《什么是日常統治史》(2020)、《寵:信-任型君臣關系與西漢歷史的展開》(2018)、《近觀中古史》(2015)、《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2005)與《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佛陀相佑》,1998/2015/2018)、論文七十余篇,譯著數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