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禮樂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66553
- 條形碼:9787533966553 ; 978-7-5339-665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禮樂中國 本書特色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彭林談禮說樂 ·從周公“制禮作樂”說起 圖文并茂展現中華三千年禮樂文明 ·系統闡明禮樂文化的內涵精義和現實意義 娓娓道來禮樂經典的格言名句與歷史故事 ·追溯中國古代禮樂傳統 樹立禮義之邦文化自信
禮樂中國 內容簡介
《禮樂中國》是一部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的中華禮樂傳統文化通俗讀物。全書由《儒家禮樂文化與中華文明之道》《禮樂皆得,謂之有德》《禮樂雙修》《禮樂興邦》等部分組成。其中,《禮樂雙修》《禮樂興邦》等章下分為禮樂格言、注釋、今譯、析義、禮樂故事等幾大板塊。全書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讓讀者大眾領略到了中華傳統禮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文中的禮樂故事將精煉且內涵豐富的禮樂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場景,可知可感,親切動人。書中還配有與內容相關的精彩圖片,進一步豐富了全書內容,對于普及和推廣中華很好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意義。
禮樂中國 目錄
壹
儒家禮樂文化與中華文明之道
貳
禮樂皆得 謂之有德
叁
禮:禮者理也
肆
樂:德音之謂樂
伍
禮樂雙修
陸
禮樂興邦
柒
讀讀《禮記》 終身受益
捌
《禮記》:“三禮”之首
玖
《周禮》:一部學術奇書
拾
《儀禮》:儒家“六經”之一
禮樂中國 節選
君子:修身進德的社會楷模 社會發展不僅需要有正確理想,而且要有實現理想的途徑。理想能否成為現實,取決于途徑的正確及可行與否。與西方文化比較注重物質生產的水平,以此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思維方式不同,儒家注重人的道德修養,以此作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高低的主要標準,因此儒家文化緊緊圍繞“人何以為人”這個核心展開。在治國之道上,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走向理想社會的階梯,起點則是修身,即每個社會成員自身的道德成長。 儒家將人視為萬物的靈長,嚴格與禽獸相區別,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睆哪撤N意義上而言,人與禽獸同屬動物,因此,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殘留有動物的野性,但亦有向上進步之心。人不能自發地成為圣賢,只有接受正確的道德教育,以及隨之而來的踐行與體認,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層次。社會教育的主要價值在于,用完美的德性徹底取代殘存的獸性,使人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儒家將這一過程稱為“修身”。 儒家認為,沒有天生的圣賢,所有的人都應該將修身作為人生的必修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可以賦予生命以文化的養分,變化氣質,涵養德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自己從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成長為道德理性意義上的完人!墩撜Z》將完成了修身的人稱為“君子”,而將尚未開始修身的人稱為“小人”;孔子要求人們做君子,不做小人。唯有人人有自覺向上之心,才能令社會文明水準整體提升。 被譽為“入德之門”的儒家經典《大學》,提出為學的“三綱領”,**條即是“明明德”。人之所以區別于禽獸,是因為人內心有光明的德性,故人能接受教育成為君子,甚至成圣成賢,而禽獸永遠無此可能。為學的**要義,是要懂得人比禽獸高尚在何處,由此“知自別于禽獸”,激發出內在的文化自覺,修身進德。其后,孟子將人的善性,提煉為仁、義、禮、智四端,使人格標準更加明確,為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奉為人生進步的圭臬。 人的覺悟有先后,但彼此可以互相影響,互相學習。漢字中的“教”與”學”二字是相通的。《說文解字》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苯虒W的目的,是啟發學生覺悟,就此而言,教師應該是先覺者,唯有自己先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為學生仿效的對象,所以《說文解字》說:“敩,覺悟也!贝思粗袊幕械摹耙韵扔X覺后覺”。中國人將培養教師的院校稱為“師范”,其中的“師”是“學高為師”,是指學業精深才可為師教授弟子,而“范”字則指“行為世范”,是指師者的德行當能為世人之典范?上А皫煼丁币辉~保留的儒學之古意,今人多已忘卻。 先覺者責無旁貸,應向周邊之人宣傳道德,使其氣象為之一新,此即《大學》三綱領中之“新民”。人的一生,應該在“明明德”與“新民”之間永不休止地努力,只有當自身與周圍人之德都已達到“至善”境界,再無提升之空間時,方才可以言“止”。毋庸諱言,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幾十代,甚至上百代人的努力,故每個人都要有終生奮斗、永不停息的理念。 儒家修身的內容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俾學者取法,其大要則包括內與外兩個方面。所謂內,是懂得用思想純正、風格典雅、中正平和,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的雅樂陶冶心性,養心怡情。所謂外,是懂得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消除戾氣,拒絕粗俗,懂得遵守社會秩序,尊重他人,與人為善,談吐典雅,涵養德性,變化氣質。 《禮記·樂記》說:“禮也者,理也!薄暗乱糁^樂!倍Y樂雙修,禮以修身,樂以化心,“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彬彬然有君子之風。通過禮樂,樹立人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覺、文化自律,堪稱維持國家長治久安的“軟實力”,是走和平發展之路的社會基礎。 儒家的治國之道,不尚空談,不凌虛蹈空,將終極的理想目標,與每一代、每一位有志者的人生緊密相連,步步落實,只要現實中人都能讀書明理,矢志不渝地去奮斗,理想世界就會不斷逼近。 禮樂皆得 謂之有德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對于較少接觸古代經典的人來講,這話比較費解,所以,我首先來解題。古人在解釋某一個字的時候,喜歡用同音字來注解,其中*經典的證明,就是漢代學者劉熙的《釋名》,書里的名物語詞都用聲訓來解釋,比如說“春者,蠢也”,什么是春天?萬物蘇醒了,蠢蠢欲動了,那就叫“春”。再比如“土者,吐也”,什么是土呢?能夠吐出稻子、麥子、蔬菜等的,就叫“土”,土生萬物。同樣,“德者,得也”,什么是道德?能夠得到人生與社會真諦的人,就是有德之人,亦即得道之人,因為把真理弄明白,追求到了。《禮記》有一篇叫《樂記》,其中有“禮樂皆得,謂之有德”一語,“禮”和“樂”的真諦都得到了,那么就是有德之人。 前幾年,我在中華書局出版了一本講演集,起名《禮樂人生》,意思是人的一生都應該用“禮樂”來規范、指導。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這“禮”就包含著“樂”。若是講得周備一點,叫“禮樂”,講得簡略一點,就叫“禮”。為什么“禮”包含“樂”?從《禮記》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但很多人,對于禮樂文化的認識并不到位。比如說,有人認為舉行“禮”的時候要伴奏,伴奏的就是“樂”,所以叫禮樂文化。也有人認為,“禮”是約束人的,令人感到緊張,而人不能總是處在緊張狀態,所以要用“樂”來舒緩、放松一下?梢,我們對于自己文化的認識亟待提升。這個基本問題如果弄不清楚,卻在說捍衛、弘揚傳統文化,就是空話。 音樂是人類普遍的文化現象。無論哪個民族,當它的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出現音樂生活。無論是非洲、拉丁美洲、歐洲、亞洲,還是西藏、新疆、云南,或是中原地區,但凡文明到了一定階段,都會跟音樂結緣。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全世界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這樣,把音樂作為教化的工具。《禮記》有一篇解釋六經的《經解》,提到孔子的六經之教,包括詩教、書教、禮教、樂教等,其中,以禮為教稱“禮教”,以樂為教稱“樂教”。中國人不僅是把“樂”作為娛樂的方式,更重視它對于教化民眾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講,儒家把樂教放在比禮教還要高的位置。
禮樂中國 作者簡介
彭林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兼任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全國政協“人民政協講壇”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首席專家。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三禮研究入門》《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等,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