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茶葉與帝國:口味如何塑造現代世界(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7022
- 條形碼:9787559657022 ; 978-7-5596-570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茶葉與帝國:口味如何塑造現代世界(精裝) 本書特色
◎生動描述了中英兩國圍繞茶葉貿易而導致的緊張關系,甚而爆發了鴉片戰爭,之后又詳細講述了中國茶葉是如何被吸收并同化到英帝國的文化和經濟中。 ◎運用豐富的檔案資料,深入探索了阿薩姆和錫蘭的茶葉生產商如何克服困難去尋找和維護市場。在這一過程中,尤為引人入勝地講述了一批專業宣傳家是如何推廣茶葉的。 英國人喝茶加糖和牛奶的習慣從哪來的?在維多利亞時代中期,大西洋兩岸的消費者為何開始厭倦綠茶而青睞紅茶?為何茶葉成為南非人心目中的歷史版圖的一部分?為何美國人*喜歡的茶飲料是冰茶? ◎考查了“解殖民化”對于茶產業和茶葉消費文化的深刻影響。茶葉帝國走向衰落,茶葉不再被定義為一種帝國商品,而是一種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的全球性產業。 2018年食品與社會研究協會圖書獎聯合獲獎作品 2018年美食家世界食譜大獎獲獎作品 2018年杰里·本特利獎世界史類圖書獎獲獎作品 2018年太平洋海岸英國研究會議圖書獎獲獎作品
新書--茶葉與帝國:口味如何塑造現代世界(精裝) 內容簡介
茶葉一直是世界上*受歡迎的商品之一。幾個世紀以來,種植、銷售茶葉所帶來的收益為戰爭提供了資金,推動了殖民活動,而茶葉的栽種也在土地使用、勞動力制度、市場運作和社會等級制度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至今尚存。本書以歷史的眼光深入審視了男男女女是如何通過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和非洲的茶產業來改變全球的口味和習慣的。 作者埃麗卡·拉帕波特在本書中指出,17—20世紀,茶產業與大英帝國的邊界是重疊的,但從未完全一致。她還強調了使大英帝國能夠主導但從未完全控制全球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力量。她還深入研究了歐洲人是如何接受、挪用和改變中國茶文化,以在英國及其他全球市場建立廣泛的茶葉需求,并在南亞和非洲建立種植園經濟的。茶產業是*早的殖民產業之一,商人、種植者、推廣者和零售商利用帝國資源為全球廣告和政治游說買單。茶葉激發出的商業模式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對理解政治和宣傳如何影響國際經濟至關重要。
新書--茶葉與帝國:口味如何塑造現代世界(精裝) 目錄
致 謝 1
導 論 薩里郡的軍人茶會 7
**部分 緊張的關系
1 “所有醫生都認可的一種中國飲料” 3
2 禁酒茶會 40
3 一點鴉片、甜言蜜語和廉價的槍支 71
4 包裝中國 108
第二部分 帝國口味
5 產業和帝國 137
6 種植園主在國外 176
7 “每個廚房都是一個帝國廚房” 219
8 “茶葉讓世界精神煥發” 264
9 “叢林中熱飲很重要” 307
第三部分 余 味
10 殘羹冷茶 341
11 “加入茶聚” 385
注 釋 421
出版后記 527
新書--茶葉與帝國:口味如何塑造現代世界(精裝) 節選
導 論 薩里郡的軍人茶會 1941年11月底的一個寒冷的周五夜晚,一位不知名的攝影師捕捉到一個安靜時刻,當時一群印度士兵來到薩里郡的沃金(Woking),正在休息、祈禱和喝茶。在英格蘭南部的這個不起眼的小鎮上,這些男人和當地居民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一直抵抗著納粹德國及其盟友。德國已經把倫敦的各個街區炸成了廢墟,并征服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還入侵了蘇聯,而日本也即將襲擊珍珠港。雖然戰況在此時看起來非常無望,但英國并非在孤軍奮戰。1941年,英國并不是一個島國,而是一個跨國性的帝國,有能力整編和支持一架龐大的軍事機器。無數男男女女從印度次大陸、非洲、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帝國的其他地區集結過來,參與這場戰爭。美國已經開始提供資金、彈藥和補給,用于打擊軸心國。1941年,在戰爭中支撐著這個國家的是千百萬民眾和大量的茶葉。20世紀的大不列顛與包括德國、日本和蘇聯在內的其他很多民族國家一樣,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創造物。它與多重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歷史無法從中割裂開來,無論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時期都是如此。《茶葉與帝國》(A Thirst for Empire)通過追蹤從加拿大西部延伸到印度東部的茶葉帝國的興衰,向讀者揭示了把現代“全球”世界編織到一起,繼而又撕裂開來的信仰體系、身份、利益、政治和多種多樣的活動。1 如果我們花時間仔細研究這張軍人茶會的照片,我們會發現一個多層次的、在種族和社交方面都呈獻出多元化特征的社會,這一點在當代政治和公開辯論中經常被輕易忽略。雖然這張照片看起來可能拍攝于伊斯蘭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但其實這個茶會發生在沃金的沙賈汗(Shah Jahan)清真寺前。沃金是一個中等規模的英國城鎮,位于倫敦西南約30英里[1]。沙賈汗清真寺于1889年開放,是一座印度撒拉遜(Indo-Saracenic)風格的建筑,也是大不列顛乃至歐洲北部*古老的專門建造的清真寺。2盡管面積較小,這座清真寺卻迅速成為一個重要場所,發揮著宗教崇拜地點和社交中心的作用。它的歷史告訴我們,19世紀80年代的移民和文化交流與現在一樣普遍。英國建筑師W. L. 錢伯斯(W. L. Chambers)設計了這座建筑,海得拉巴(Hyderabad)土邦的尼扎姆(Nizam)出資買下建寺用地。博帕爾(Bhopal)土邦女王沙賈汗和一些穆斯林捐款者為建造工程提供資金。1840年出生在布達佩斯猶太家庭的杰出語言學家戈特利布·威廉·萊特納(Gottlieb Wilhelm Leitner)博士啟動了這個項目,并監督了工程。萊特納入了英國國籍,曾在殖民地政府工作,精通近50種語言,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當過翻譯,去土耳其留過學,并在德國弗萊堡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23歲就成為倫敦國王學院的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法學教授。之后他移居英屬印度,于1864年成為拉合爾新政府學院的院長,并在建造這座清真寺之前,為印度和英國的幾個文學與教育項目做出了貢獻。我們的世界在種族、宗教和社會方面充滿緊張關系,知識分子也爭論不休,我并不想把這一切浪漫化,不過我們需要承認這段歷史。 承認這段歷史的途徑之一是重新審視一下這張軍人茶會的照片。那座清真寺是英國過去稱霸全球的實體見證,把流動食堂推到薩里的基督教青年會志愿者亦然,還有他們所服務的軍人,以及在幕后生產并銷售茶葉的企業、種植園主、政治家和工人乃至這種帝國產品的交易市場,他們都是這樣的見證。這本書講述的正是他們的故事。這些軍人喝的茶主要種植于印度和錫蘭[2],英屬非洲殖民地也有。茶葉種植園主及其推廣者首先鼓勵基督教青年會和其他類似機構生產、儲存和駕駛數以百計的茶車,為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務。戰爭期間,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如此辛苦地在薩里工作,為印度軍人供應茶水?簡單地說,茶能夠激勵、安慰士兵和鼓舞士氣,許多英國人都能輕易理解這一點。“茶應該是這個享有特權的性別特別喜愛的飲料。”海軍上將芒蒂文斯(Mountevans)勛爵回憶說,但隨后他沉思片刻,說,“相信我,在我們這里服役的所有男人都變成了嗜茶者,特別是在民防系統。它給了我們勇氣和那種親熱感,從而使我們不遺余力地幫助我們的同胞。”3對我們之間喝含咖啡因飲料的人來說,他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好茶會緩解疲勞、改善虛弱,幾乎不可能想到有那么一段時間有人會對此提出反對意見。然而,這些回憶和薩里的軍人茶會就是商業宣傳的例子,它們表明殖民地茶產業幾乎滲透到盟軍訓練、戰斗或備戰的方方面面。 1942年,在隆美爾“迎頭痛擊”了第八軍并奪取了利比亞的托卜魯克(Tobruk)之后,一名曾經照顧過傷員的護士回憶道,盡管那些男人幾乎都說不出話來,但他們要的**樣東西就是一杯茶。4埃及國家廣播電臺的一檔節目在對軍醫院的專題報道中承認,公共生活中茶無處不在這一現象實際上是商業宣傳所致,但這并沒有降低茶葉的魅力。在談到照顧軍人時,這位護士在節目中評論說,“他們很多人當然遭受著失血過多和驚嚇的折磨”,但他們一定會康復的,因為“陸軍醫療機構發現熱甜茶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幫助他們振奮精神、恢復體力,非常有價值”。這位講話者繼續說:“這好像廣告用語‘茶葉讓你精神煥發’的戰場改編版一樣,但它就是這樣神奇,我被告知茶必須要‘熱的’,并且‘必須’是‘甜的’。”5陸軍醫療機構的指令聽起來很像廣告用語這一評論很恰當。由于英國和荷蘭的茶葉種植園主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市場用這種方式宣傳了幾十年,“茶葉讓你精神煥發”的口號已經成了流行用語。戰爭期間,這種現象也沒有減少。舉幾個例子,戰爭期間,茶產業的公關機構拍攝了與茶葉和“國防”有關的電影,并在塞得港旋轉俱樂部(Port Said Rotary Club)、開羅警察學校和無數其他場合教人們沏一壺好茶的“正確”方法。它發放成堆的海報,宣稱“好茶給人帶來健康”。6一位行業領袖在1942年3月解釋說,雖然日本占領荷屬東印度群島,切斷了來自爪哇和蘇門答臘的茶葉供應,但是茶葉正在反擊。他所指的不是阿薩姆茶園工人的曲折經歷,他們那時正被征召修建道路,以保衛印度,此舉被寄望于從日本人手里重新奪回緬甸。7他其實是在描述種植園主為了讓人們意識到“茶葉在世界各地的戰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已經在公關方面斥巨資。8為了給大英帝國的茶產業創造出世界市場,種植園主們做出了很多努力,《茶葉與帝國》追溯了這些努力的起源、意義、能夠預見的和意想不到的后果,以及對此的反對意見。 要研究這段歷史,我們須追溯到20世紀以前,因為這類宣傳背后的觀念幾乎和茶葉本身一樣古老。雖然這種植物的起源仍然不明確,但考古學家*近在中國西部發現了具有2100 多年歷史的茶葉,這證明早在任何有關它的存在的文字記載或先前的考古證據之前,人類已在以某種方式飲用茶葉了。9學者無疑將深入研究埋在皇帝墳墓中的茶葉是如何被使用的,但我們知道,德國科學家弗里德利布·榮格(Friedlieb Runge)于1819年在茶葉中發現了咖啡因,而中國人早在此前數百年就了解到茶葉具有振奮作用。10有一種植物被西方科學家稱為野茶樹(Camellia sinensis),幾乎所有用其樹葉制作飲品的文化都承認它能消除睡意,很多人認為它可以治療頭痛、便秘和其他更嚴重的疾病。11由于有這些好處,加之它所含的咖啡因有輕微的生理與心理致癮性,茶葉牢牢抓住了它的飲用者,但還有其他很多攝取咖啡因的方法,而人們通常沒有咖啡因也能愉快地生活。在毒品、酒、食物和資本主義的歷史中,成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解釋個體或社會差異、多樣的烹制方式、變化無常的偏好或品牌忠誠度這些問題。12經濟學肯定發揮了作用,但盡管所有的東西都是平等的,消費者在購買、準備、攝取和考量食品和飲料時,仍會做出無數受文化、社會和政治的影響的選擇,即使對于那些具有致癮性的食品和飲料也是如此。社會和商業界將茶葉和類似商品引入無數人的日常生活和很多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化學、生物學和經濟學根本無法對其造成決定性影響。 盡管總會有人不喜歡茶的味道,甚至把茶說成是毒藥、浪費金錢和危險的舶來品,但實際上幾乎每一種與茶葉接觸的文化都將其描述為一種文明開化的象征,認為它能帶來一種節制的愉悅感。1000多年前,這樣的觀點首先出現在中國;而在17、18世紀,歐洲的學者、商人和傳教士解讀并重構了中國人關于茶葉(及類似商品)的思想,并將其轉化為歐洲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13有一種早期現代社會思想認為,消費和對外貿易是創造文明和社會和諧的積極力量,茶葉的擁護者將其吸收進來,辯稱茶葉平衡了經濟,并培養出健康和有適度自制力的消費者。14將茶葉視為文明力量,這種觀念對茶葉消費的成敗至關重要。大眾營銷者推動著我們多買、多吃、瘋狂購物,我們經常認為節制是對這種營銷的反抗。然而,這完全是一種對節制與消費之關系的非常當代的理解。15節制并不排斥物質世界,它發展出一種消費的道德觀,一邊妖魔化某些商品和消費行為,一邊又提倡另一些商品和消費行為。因此,正如我們在本書中所看到的,19世紀的跨國禁酒運動改變了食品和飲料產業,促進了現代飲食的產生,并將消費主義合法化為一種積極的社會力量。16 甚至在19世紀中葉的美國,當消費者開始更青睞咖啡時,一名美國商人公開表明: 沒有其他農作物能像它這樣刺激地球上*遙遠的地區進行交流,也沒有任何其他與它利潤相當的飲品在口味上如此受到更文明的國家的歡迎,或是成為這樣一種舒適的源泉,成為節制、健康和快樂的手段;而其他任何飲品是否具有同樣使人恢復健康的能力和刺激人類心智官能的作用,這本身就是令人懷疑的。17
新書--茶葉與帝國:口味如何塑造現代世界(精裝) 作者簡介
作者 埃麗卡·拉帕波特(Erika Rappaport),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歷史學教授。她是《為快樂而購物》(Shopping for Pleasure)的作者和《消費行為》(Consuming Behaviors)的合著者。 譯者 宋世鋒,70后,曾專業研究國際關系,目前就職于新聞機構,愛好世界史、軍事史,擅長深度調查寫作和翻譯。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