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1797
- 條形碼:9787100201797 ; 978-7-100-20179-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史學研究者、愛好者;1.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成果。 2. 作者運用歷史學的傳統考證方法,對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進行深入研究,資料可靠豐富、引證翔實規范。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成果?婆e制度是隋唐以降*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而明清庶吉士的選拔、培養則是這一制度的有益補充,對明清政治、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書運用歷史學的傳統考證方法,通過對庶吉士的量化分析來研究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的源流、演變以及推行的實際作用,資料可靠豐富、引證翔實規范。清代庶吉士問題雖有一些個別研究,但缺乏全面、系統的探討。本書在綜合利用有關清代庶吉士的專書、實錄、政書、檔案以及年譜、日記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全面深入研究了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經過系統梳理、認真統計、精心考證,完整地呈現了清代庶吉士選拔、培養與散館授職的各項制度,在諸多問題的分析上闡幽發微,提出新的看法,如在朝考的類別及新進士朝考的性質、庶吉士的數量、新進士的培養方式、散館革職問題、翻譯科起始時間、庶吉士的待遇及身份等方面,均見解獨到。而且他能夠在與明代庶吉士制度的比較中立論,持論允當,使得清代庶吉士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研究對于認識庶吉士制度對清代政治、文化的影響以及清朝君主專制制度,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 目錄
序I
緒 論
**章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選拔演變
**節 明代庶吉士制度的創立及館選
第二節 因承變通時期的館選方式——順治、康熙年間的館選
第三節 定型時期的館選方式——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的館選
第四節 完善時期的館選方式——道光至光緒年間的館選
第二章 清代館選諸問題
**節 分省館選
第二節 年齡與館選的關系
第三節 二甲、三甲進士入選庶吉士的比例
第四節 宗室和八旗庶吉士的選拔
第五節 翰林院庶吉士人數
第三章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的培養
**節 明代庶吉士的培養
第二節 清代庶吉士的隸屬關系及培養場所
第三節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分清漢書培養
第四節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培養內容
第五節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教習及館課
第六節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請假問題
第四章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職
**節 明代翰林院庶吉士的散館授職
第二節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散館考試
第三節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職類別
第四節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職問題
第五章 清代翻譯庶吉士
**節 翻譯科的確立與發展
第二節 翻譯科的類別
第三節 翻譯庶吉士
第六章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待遇及身份
**節 翰林院庶吉士的社會地位
第二節 翰林院庶吉士的待遇
第三節 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
結 語
附表一 清代分省庶吉士人數統計表
附表二 清代分省進士、庶吉士人數對比統計表
附表三 清代會試覆試等第名次表
附表四 清代散館等第名次及授職表
附表五 《詞林輯略》散館授職弄錯之總表
附表六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職統計表
附表七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高職位統計表
附表八 清代一甲進士官至*高職位統計表
參考文獻
后記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 作者簡介
鄒長清,1965年生,廣西桂林市資源縣人,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清代科舉制度和翰林院庶吉士制度。在《清史研究》《清史論叢》《歷史檔案》等專業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要代表作有《清代鄉試覆試考論》《清代翻譯科考論》《清代翻譯鄉會試覆試制度研究》《清代進士人數補考》《清初庶吉士的隸屬關系》《清代翰林院庶吉士人數考辨》《清代翻譯庶吉士制度研究》《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待遇及身份探究》等,其中《清代鄉試覆試考論》一文在2010年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