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604343
- 條形碼:9787522604343 ; 978-7-5226-043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研究》主要是對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進行研究,目的是積極尋求正確教育理念的文化基礎,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研究》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為主線,以服務當代大學生為目的,精心梳理古代中國不同時期、不同派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在內容設計上既有對于前人教育思想的甄別、引用,更側重于其教育思想的現代意義;既有針對單個思想家教育理念的體系建構,也有針對教育理念共性的闡發。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研究》除序章外共6章:傳統文化與古代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王陽明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曾國藩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研究》可作為普通高校大學生提高人文素養的閱讀書,也可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參考書。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研究 目錄
序章 傳統文化與古代教育
一、古代中國教育理念的主要內容
二、古代中國教育理念的發展歷程
**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一、獨特實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
二、豐富多樣、推陳出新的教育理念
三、道貫古今、萬古長青的教育成果
第二章 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一、重視學校教育
二、性善思想
三、培養浩然正氣
四、民本思想
五、重義輕利的義利觀
六、自律自省的修養原則
第三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一、提倡道德教化
二、重視榜樣力量
三、開創太學,促進教育發展
第四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一、將教育分為“大學”與“小學”兩個階段
二、創立獨具特色的“朱子讀書六法”
三、普及文化、教化鄉里
四、積極推進不同思想學派之間的交流
第五章 王陽明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一、志向遠大,從小認定讀書是**等事
二、反對盲從,強調主觀能動性
三、強調“知行合一”,特別注重實踐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四、重視兒童啟蒙教育
第六章 曾國藩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一、教育內容以勤、孝、儉、仁、恒、謙為主
二、經世濟用,開創中外教育交流的先河
三、思想解放,不讓子孫讀八股文
四、讀書不求升官發財,只求知書明理
五、“看讀寫作”四者缺一不可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研究 節選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價值研究》: 科舉制度有以下幾點作用:首先,通過科舉取士制度,統治階級進一步壓制了傳統門閥干政的空間,將選人用人的權利收歸中央,用儒家思想打造適合封建統治秩序的價值觀。統一的價值觀對于維系民族文脈、國家穩定以及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上的文明古國,迄今為止,中國是唯一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究其原因,*主要的就是中國的文脈傳承了幾千年,一直活力不斷。在這其中,儒家思想是主干,每個中國人都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潤與熏陶。儒家思想如一本永遠翻不完也讀不盡的書籍,悠遠、厚重,指引者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心。古往今來,儒家的“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耕讀之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一直是中華民族子孫的精神家園。萌芽于西漢太學、起于隋唐、止于清的考試制度,在傳承中華民族精神財產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對于普通人家的弟子而言,科舉考試是他們沖破原有階級、階層,改變命運的難得機會。眾所周知,在中國,門第觀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封建社會,門戶觀念非常濃厚,不同階級的人甚至不能通婚,“門當戶對”在婚姻里占據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人們非常重視學習,重視讀書的作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清楚指明讀書對于人們穿透原有階層向上進取的路徑。讀書不僅可以治國安邦,還可以改變自己包括整個家族的命運。考試制度的源遠流長、推陳出新,正是漢代董仲舒創立太學、注重考試為我們帶來的文化遺產。1905年,滿清王朝政府深感舊式科舉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社會對于培養新型人才的需求,主動廢止并引進西方的考試制度。 現代標準意義上的考試,是一種內容、程序、結果等要求都非常嚴格的知識水平、知識儲備鑒定方法,通過考試,不僅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更為重要的是,使教師能搞清楚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便于教師及時修正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內容、規劃教學進度。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比較準確地知道自己掌握知識的能力,便于改進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不僅如此,考試的重要意義還在于,通過相對公平公正、絕大多數人都認可的方式,讓原來處于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同處一個競爭平臺,從而得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在夏商周時期考試制度就已經存在,歷經朝代變遷,到現在為止,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依然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都認可的相對比較公平公正的方法。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是其他選拔途徑無可替代的。按照考試的目的,我們可以簡單地將考試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檢測性考試,一種是選拔性考試。檢測性考試的目的就是檢驗當次課堂或者一段時間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教師隨教學進度進行的隨堂考試,以及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檢測性考試進行的頻率比較高,檢測結果也不會對學生的未來產生實質性影響。與檢測性考試不同,選拔性考試注重的是考試結果,這種結果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未來、職業甚至更多,如中考、高考、公考、事業單位考試等。“逢進必考”是目前中國用人制度*主要的原則,目的就是保證相對稀缺緊張的資源能夠比較公正、客觀地分配給德才兼備的人,給用人單位選拔出真正適合單位需要的人才。 2005年1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在如今體制內招錄“逢進必考”的大趨勢下,無論是公務員招考還是事業單位招聘,都應嚴守“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逢進必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了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使符合條件的普通民眾也擁有了公平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進一步保障了社會公平。 對于大學生而言,考試制度也非常關鍵。目前,中國境內的大學生,絕大部分是通過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層層考試選拔上來的優秀學子,尤其是高考。高考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簡稱,是一種選拔性考試。在中國,高考制度幾經沉浮,1952年新中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高考制度,1966年廢除,人才選拔主要改為推薦,到1977年重新恢復高考,是一種意義重大、無可取代的人才選拔方式,相對來說公正、客觀,在中國的影響力與認可度都非常高。高考,承載了一個學生甚至一個家庭的夢想,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分水嶺,也是走向成功的起點。對于大學生而言,大學階段的主要考試是檢測性而非選拔性,其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成果,督促學生把更多地精力和時間用于學習,珍惜在校期間的學習機會,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為將來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奠定良好的基礎。就目前而言,考試雖然不是衡量學生盡善盡美、毫無缺陷的方法,但卻是*公正、*直接、*可操作的檢驗方式。 綜述,董仲舒作為漢武帝時期儒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對于民眾道德教化、開啟民智,提高國民道德素質,他認為道德素質是國家興衰、文化發展的基礎,他重視榜樣力量,以吏為師,開創太學等。董仲舒的遠見卓識,使他看到了思想統一對于國家統一、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自董仲舒時代起,儒學正式成為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官方哲學,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復興了始皇時期被扼殺的儒學思想,提出“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其影響達兩千多年。他主張把教育工作放在國家發展的**位,創立太學,傳授儒家經典著作,建議用儒家思想統一學術。 ……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