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shù)8000年
應物與隨類(謝赫對圖繪再現(xiàn)之定義的觀念史考辨)/藝術(shù)史研究叢書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50310377
- 條形碼:9787550310377 ; 978-7-5503-103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應物與隨類(謝赫對圖繪再現(xiàn)之定義的觀念史考辨)/藝術(shù)史研究叢書 內(nèi)容簡介
《“應物”與“隨類”:謝赫對圖繪再現(xiàn)之定義的觀念史考辨/藝術(shù)史研究叢書》將對謝赫《畫品》所言繪畫六法中之“應物”與“隨類”之術(shù)語及觀念來源進行考察,並為六法二二斷句說提供新的支持。作為六法之三、四,此二辭可被視為早期中國畫論中關於圖繪再現(xiàn)之定義。本文將指出,在上古經(jīng)子文獻中,“類”與“應”始終是一個本體論或宇宙論問題的兩個方面,以至於在審美自覺興起之魏晉南北朝,通常被認為強調(diào)藝術(shù)模仿自然的圖繪再現(xiàn)將因“隨類”而具備象徵主義特徵,因“應物”而染上感應理論色彩。由於魏晉以前華夏文化習於僅視色彩為某些物類之象徵,以“隨類”重申繪畫中之上色技術(shù),實未強調(diào)對作為客體之色相世界之再現(xiàn);由於“應物”代表著一種強調(diào)主體永無休止地應對客體之認識論思維,以之指稱繪畫中圖寫物象輪廓之技術(shù),寅已暗示其乃為“得意忘象”之玄覽行為提供作為中介之“象”。本文還將指出,“隨類”與“應物”皆是在梵漢合一之般若玄風中出現(xiàn)於漢語佛籍並與造型藝術(shù)產(chǎn)生明確而直接之聯(lián)繫,因而此二辭之定義圖繪再現(xiàn),必然融匯有佛學關於圖繪對象之思考。經(jīng)子古學及釋老諸籍共同營建之“應物”觀念指涉了作為類比原型之鏡喻,而後者同時預設了鏡像的虛幻性及心物之間的玄覽作用。因此,該定義暗指著一種從既成心象圖式著手並根據(jù)心象進行修正的複雜製像過程。進言之,從漢語佛學脫胎而來之中國早期圖繪再現(xiàn)理論所關注的,與其說是對客體形相之精確重現(xiàn),毋寧說是主體在重現(xiàn)客體時之精神性力量。作為對圖繪再現(xiàn)之定義,“應物”與“隨類”本身不僅濃縮有整個上古華夏文明積澱而成之物類觀念,並映現(xiàn)出後者於中古特殊情境中嬗變進而入於文藝理論之軌跡。
應物與隨類(謝赫對圖繪再現(xiàn)之定義的觀念史考辨)/藝術(shù)史研究叢書 目錄
ABSTRACT
例言
**章 緒論
第二章 “類”與“應”之本義詮
一、說“類”
二、說“應”
第三章 魏晉以前中國色彩觀析論
一、商周之方色
二、五色與五類
三、五色之納於五行理論
四、作為反色彩美學之色彩理論
附錄跋《魏晉以前中國色彩觀析論》
第四章 “隨類”佛典來源考
一、早期漢譯佛典中之“隨類”
二、僧人清談與格義
三、“隨類”之見於佛學
第五章 “應物”義理發(fā)微
一、“應物”古義疏
二、釋家“應物”辨
三、“應圖”與“應物”
四、“玄監(jiān)”與“玄覽”
五、“應物象形”與“從意生形”
第六章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藝術(shù)史的語言(譯)
後記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