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紅色宿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690199
- 條形碼:9787533690199 ; 978-7-5336-901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紅色宿州 本書特色
叢書設計的學術旨趣,是在全省黨史研究工作原有成果基礎上,充分吸收近現代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真實全面地反映安徽紅色文化重點市縣革命斗爭光輝歷程。首批選取安徽省*具紅色革命歷史傳統的十個縣市,即金寨、岳西、六安、涇縣、無為、定遠、合肥、壽縣、黃山、宿州,對1912至1949年間這些地區的紅色革命歷史重大主題予以詳細梳理、敘述。本冊為《紅色宿州》。
紅色宿州 內容簡介
本書在吸收前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對宿州革命史進行專題式梳理, 以期擦亮這張紅色名片, 使紅色宿州的底色愈加鮮紅, 進而從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紅色宿州 目錄
**章 早期黨團組織的創立
一、暗夜宿州
二、五四風雷
三、建立組織
四、建黨先驅
第二章 工農運動風起云涌
一、工人運動蓬勃興起
二、農民暴動方興未艾
第三章 日軍在宿州的暴行
一、日軍入侵,宿州淪陷
二、血債累累,罄竹難書
第四章 開辟抗日根據地
一、發動群眾,團結抗戰
二、創建皖東北抗日根據地
三、創建淮北抗日根據地
第五章 共筑淮北抗日根據地堅強堡壘
一、對敵斗爭
二、根據地各項建設
第六章 中流砥柱奪取抗戰勝利
一、四師西征
二、局部反攻
三、奪取偉大勝利
第七章 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
一、自衛反擊
二、全面恢復
第八章 決戰雙堆宿州解放
一、決戰前夜
二、阻擊合圍
三、準備攻擊
四、陣地殲滅
結語
大事記
參考文獻
后記
紅色宿州 節選
一、暗夜宿州 (一)帝國主義魔爪 1840年鴉片戰爭發生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列強尋找種種借口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加強對中國的侵略,把魔爪伸向中國的四面八方。 通過傳播基督教教義和精神,來摧毀中國人民的偉大愛國心和革命熱情,是帝國主義侵略者企圖征服中國的一種手段。據《皖政輯要》記載,“皖省設立教堂,以五河(原屬宿州)為*早,實創于道光季年。度其教必從淮揚傳人,觀于泗屬教堂仍有隸揚司鐸管理可知也”。而后,外國傳教士以五河為跳板,逐漸向鳳陽、泗縣以及皖北其他地區擴張,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末,耶穌教堂已遍布宿州各縣。傳教士所到之處,洋人和官府、強盜沆瀣一氣,相互勾結,在當地推行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僅蕭縣一地,自1888年開始,就先后有法國、意大利、美國、比利時、西班牙、加拿大等國家的傳教士來傳教。他們瘋狂發展教徒,短短兩三年時間,就在蕭城、黃口、馬井、九店、王寨、丁里、朔里、鄭莊、孟莊、程樓、吳莊等地發展教徒一萬多人,并建立了教會組織。洋人一方面以教堂為依托,通過傳教、辦學校、開醫院、印發宣傳品等手段,到處散布迷信,鼓吹“洋人好”,對當地人民進行奴化教育。另一方面,打著“自由、平等、博愛”的幌子,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殘害無辜,奸淫婦女,無惡不作。如:蕭西馬井天主教堂倚仗縣府衛隊的保護,公開窩藏土匪,坐地分贓。被他們一手扶植起來的馬良科、馬達子等土匪,搶掠蕭西大半個縣,被群眾捉拿送縣府后,教堂神甫勾結縣知事,反誣百姓“有意侮辱教徒”,當即將土匪釋放。黃口一傳教士見教徒祁秋長得漂亮,就不準她結婚,對其進行誘騙奸污,逼得祁秋自縊而死。泗縣一教徒同人打官司,見了縣知事說:“我是天主教徒,只跪神不跪地方官。”平時傳教士、教徒遇有訴訟事,只要神甫一張名片即可解除官司。 帝國主義勢力在進行文化滲透、攫取政治特權的同時,加緊經濟掠奪。洋人除利用教會霸占民田出租放債外,還通過辦洋行、商業,傾銷外貨,排斥民族工商業。1908年,英國以200萬英鎊投資修筑津浦鐵路南段,在宿縣符離集黃山頭建采石廠。鐵路修通以后,外貨大量流人蕭縣,蕭城、黃口、郝集、曹村等較大集鎮遂成為外貨傾銷的主要市場。僅蕭城、黃口兩地,1919年前后就有大小商店170余家,這些商店都先后成為各國洋行的經銷店或代銷店,外貨量一般達到70%至80%,個別商店經銷的商品甚至全是外貨。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地方手工業紛紛倒閉。1909年,英國商人在宿城設立大同蛋廠,收購雞蛋,加工出售。1914年,德國商人在蚌埠建了兩個貨棧,專門收購雞蛋和芝麻。1916年,美國美孚洋行在蚌埠設經銷處,向皖北等地傾銷煤油、洋燭、火柴等商品。洋貨大量進入宿州市場,迫使地方民族工商業、農民家庭手工業破產。 (二)封建勢力盤剝 封建勢力是帝國主義統治、掠奪中國的社會基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江淮平原上,作為封建統治主要支柱的地主階級對廣大農民的剝削,變得更加嚴重。一些官僚、地主巧取豪奪,大肆兼并土地,憑借土地所有權,不僅對農民進行封建地租剝削,還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租等額外剝削。 據《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記載,淮北各地鄉紳地主“其擅作威福,魚肉農民者,蓋多數矣”。宿縣東南鄉的大地主陳道輝、東北灰古的趙鐵牛,宿縣城里的邵德府、黃燦府,都占有數千畝乃至數萬畝以上的土地,占有幾頃、幾十頃土地的中小地主更多。缺地、無地的農民日益增多,他們全靠租種地主的土地或扛長工艱難地生活著。由于地主殘酷的剝削,官府慘重的壓榨,各種稅收多如牛毛,農民一遇天災人禍,只有逃荒要飯或借高利貸、賣兒賣女,過著艱難凄慘的生活。當時,農村中流傳著這樣的歌謠:“農民頭上三把刀,稅多租重貸息高;農民面前三條路,逃荒要飯賣妻少。”即使逃荒要飯到城市的游民和城市居民,生活也很艱苦,不僅政治上受歧視,時常挨打受罵,在經濟生活上也非常困難。有的出牛馬力當搬運工人,勞動時間長、強度大,披星戴月,工資低得可憐,難以維持溫飽;有的當一生建筑工人,仍無席地安身,常年寄居在富人屋檐下;有的終生安不上家,或者安了家生下子女無法維持其生活,子女很小就要到街上要飯、拾破爛,或到商店當童工、學徒工,操奴婢之役,吃豬狗之飯,度日如年。當時,學徒中流傳著一首歌謠:“人家坐著咱站著,人家吃飯咱看著,洗衣做飯哄孩子,端茶端水提尿壺,稍有怠慢打屁股。” 宿州廣大農村呈現一片凋敝破敗的景象,廣大農民生活日益貧困化,由于喪失或缺少生產資料,他們只能靠出賣勞力、逃荒要飯維持生活,加上各種黑暗勢力的殘酷壓榨,長期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 P12-15
紅色宿州 作者簡介
胡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縱覽編輯部主任。長期從事安徽黨史研究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