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王廷信學術代表作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197124
- 條形碼:9787564197124 ; 978-7-5641-971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廷信學術代表作 內容簡介
本書屬于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以來的代表作,全書分四大部分:編,學科研究。第二編,藝術史論。第三編,藝術傳播與傳承。第四編,戲曲史論。作者遴選自己在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藝術歷史及理論研究、藝術傳播與傳承研究、戲曲歷史及理論研究四大方面的代表性論文50余篇,體現自己的學術方向、學術性格和學術追求,內容較為豐富,不少內容涉及藝術理論、戲曲史論方面的關鍵問題。本書適用于藝術史論研究學者及高等院校藝術學專業的研究生閱讀。
王廷信學術代表作 目錄
學科研究
藝術學的困惑、對策與前景
構建藝術學的新體系
——國家“211工程”“藝術學理論創新與應用研究”項目分析
關于藝術學升級為門類的緣起、爭議和一致意見的達成
藝術學的學科狀態與新的學科設置
——《藝術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言
藝術學理論的使命與地位
藝術學的升級及其意義
——王廷信教授訪談錄
從藝術門類間的關聯性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研究對象
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定位、存在問題和應對方法
時代機遇與藝術學理論學科前景
對當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幾個判斷
藝術史論
藝術的界限
——藝術思考札記
什么是藝術
試析后技術時代的藝術
對人的價值的發現和追尋
——改革開放40年文藝理論的核心命題
從觀念出發思考早期藝術史
節日民俗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形成
漢魏時期表演藝術的發展及新型藝術形態的形成
——以“技藝”與“敘事”的相互關聯為視角
文化自覺與藝術創作
城市精神、城市政策與城市文化軟實力
藝術進入創意產業的基本態度與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與中華優秀傳統藝術體系建構
藝術傳播與傳承
戲曲傳播的兩個層次
——論戲曲的本位傳播和延伸傳播
互聯網與戲曲傳播
新民間語境與戲曲傳播策略的轉換
為何要研究藝術傳播學?
昆曲傳播的民俗學視角
20世紀中國戲曲傳播的時代背景
論20世紀戲曲傳播的動力
昆曲的雅俗與保護傳承
中國戲曲劇種在東南亞的傳播
——兼論戲曲劇種跨國傳播的六大法則
中國藝術海外傳播的國家戰略與理論研究
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媒介路徑
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技藝視角下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
戲曲史論
祭儀劇
——中國民間戲劇的重要形式
明代目連戲概論
明代的儺俗與儺戲
清代的儺戲
從早期宗教角度研究戲劇形式發生的邏輯順序
原始部族宗教與中國戲劇發生
四時祭祖及蠟祭中的尸與扮演
《九歌》中的戲劇扮演
清代地方戲表演的藝術成就
社祭儀式中的戲劇扮演
敘事:中國戲劇形成研究的有效視角
從“托故事而歌舞”到“以歌舞演故事”
——中國戲劇形成之主脈
昆曲戲班與神靈信仰
文人宴集與昆曲演出
市井青樓中的昆曲演出
昆曲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從陣痛到生機
——20世紀初中國戲曲的命運
文學精神的退卻與戲劇的衰落
全球化格局與戲劇的未來
梅式京劇的形成及其舞臺形象的塑造
從“沖突論”到“情境論”
——譚霈生先生戲劇觀形成軌跡探析
戲劇藝術的審美價值
富連成戲曲教育的再思考
后記
藝術學的困惑、對策與前景
構建藝術學的新體系
——國家“211工程”“藝術學理論創新與應用研究”項目分析
關于藝術學升級為門類的緣起、爭議和一致意見的達成
藝術學的學科狀態與新的學科設置
——《藝術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言
藝術學理論的使命與地位
藝術學的升級及其意義
——王廷信教授訪談錄
從藝術門類間的關聯性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研究對象
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定位、存在問題和應對方法
時代機遇與藝術學理論學科前景
對當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幾個判斷
藝術史論
藝術的界限
——藝術思考札記
什么是藝術
試析后技術時代的藝術
對人的價值的發現和追尋
——改革開放40年文藝理論的核心命題
從觀念出發思考早期藝術史
節日民俗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形成
漢魏時期表演藝術的發展及新型藝術形態的形成
——以“技藝”與“敘事”的相互關聯為視角
文化自覺與藝術創作
城市精神、城市政策與城市文化軟實力
藝術進入創意產業的基本態度與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與中華優秀傳統藝術體系建構
藝術傳播與傳承
戲曲傳播的兩個層次
——論戲曲的本位傳播和延伸傳播
互聯網與戲曲傳播
新民間語境與戲曲傳播策略的轉換
為何要研究藝術傳播學?
昆曲傳播的民俗學視角
20世紀中國戲曲傳播的時代背景
論20世紀戲曲傳播的動力
昆曲的雅俗與保護傳承
中國戲曲劇種在東南亞的傳播
——兼論戲曲劇種跨國傳播的六大法則
中國藝術海外傳播的國家戰略與理論研究
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媒介路徑
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技藝視角下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
戲曲史論
祭儀劇
——中國民間戲劇的重要形式
明代目連戲概論
明代的儺俗與儺戲
清代的儺戲
從早期宗教角度研究戲劇形式發生的邏輯順序
原始部族宗教與中國戲劇發生
四時祭祖及蠟祭中的尸與扮演
《九歌》中的戲劇扮演
清代地方戲表演的藝術成就
社祭儀式中的戲劇扮演
敘事:中國戲劇形成研究的有效視角
從“托故事而歌舞”到“以歌舞演故事”
——中國戲劇形成之主脈
昆曲戲班與神靈信仰
文人宴集與昆曲演出
市井青樓中的昆曲演出
昆曲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從陣痛到生機
——20世紀初中國戲曲的命運
文學精神的退卻與戲劇的衰落
全球化格局與戲劇的未來
梅式京劇的形成及其舞臺形象的塑造
從“沖突論”到“情境論”
——譚霈生先生戲劇觀形成軌跡探析
戲劇藝術的審美價值
富連成戲曲教育的再思考
后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