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運河帆影——江蘇運河史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198572
- 條形碼:9787564198572 ; 978-7-5641-985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運河帆影——江蘇運河史話 本書特色
江蘇大運河是中國大運河重鎮所在 全省13個省轄市有8個市直接與大運河有關 有6個市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申有遺產段以及遺產點 近年來 這8個市都成立了大運河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專門組織 研究力量不斷加強 大運河在當地經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得到彰顯
運河帆影——江蘇運河史話 內容簡介
千年運河肇始于江蘇,大運河江蘇段是中國大運河文明的制高點,運河遺產多元化,類型多樣、數量豐富。大運河江蘇段是大運河的核心地段,其中,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區核心面積約占全國的1/2、遺產河段長度約占全國的1/3、遺產點數量約占全國的40%。大運河流經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淮安、徐州、宿遷8個地區,眾多名城名鎮名村依河而生。一條運河,盡顯江蘇文化之美。本書通過對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以及與運河有關的歷史名城、名鎮、名村、名人、典故等的講述,讓民眾更直接地了解運河文化,很終達到傳播傳承的目的。本書可作為大運河歷史愛好者閱讀參考。
運河帆影——江蘇運河史話 目錄
一、中國大運河簡述
二、江蘇與中國大運河
三、南京的運河
**篇 江蘇運河史話徐州段
一、徐州運河的嬗變
二、泗水畔的龍脈
三、徐州“古泗水三洪”
四、徐州治水功臣
五、土山鎮與關帝廟
六、古下邳遺存
七、運河徐州段的名勝
八、河漕交匯的信仰
第二篇 江蘇運河史話宿遷段
一、三星落地成名鎮
二、三英豪氣貫長虹
三、三杯美酒醉天下
四、三戲同源唱悲歡
五、三味佳肴聲名遠
六、三廟祈福保平安
七、三站發力濟北水
八、三園游客如云織
九、三品載譽實業興
第三篇 江蘇運河史話淮安段
一、邗溝末口——大運河文化之發端
二、碼頭清口——運河會淮穿黃樞紐工程
三、洪澤湖大堤——四百年前的三峽工程
四、洪澤湖石刻遺存——江蘇運河文化的明珠
五、仁義禮智信五壩——大運河水利技術代表
六、總督漕運公署遺址——現存*高級別的國家漕運管理機構
七、淮安運河文化新篇 ——運河廣場等文化建筑群
第四篇 江蘇運河史話揚州段
一、揚州運河系列
二、運河項鏈上的珍珠
第五篇 江蘇運河史話鎮江段
一、水道、橋梁
二、街區、村鎮
三、建筑、遺跡
第六篇 江蘇運河史話常州段
一、常州地區早期運河的開掘
二、京杭大運河通達常州
三、運河流域居重要地位的常州
四、常州的漕運
五、常州史上*重要的一次人口遷移——永嘉南渡
第七篇 江蘇運河史話無錫段(上)
一、泰伯奔吳開伯瀆
二、江南運河的起源和整治
三、無錫城的興起和運河變遷
第八篇 江蘇運河史話無錫段(下)
一、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的走向及其變遷
二、城中直河就是古運河的原河道
三、從“穿城而過”到“環城而過”
四、山水美景、市井風光、羅列兩岸如畫卷
五、水陸驛道、舟運馬奔、南來北往名人多
六、工業遺產豐厚,名人故居眾多
第九篇 江蘇運河史話蘇州段(上)
一、蘇州運河
二、運河故道歲月稠
三、運河城鎮覓芳華
四、全晉會館內的吳覦雅韻
五、運河功臣利千秋
六、運河詩碑書壯闊
七、運河展望繪藍圖
第十篇 江蘇運河史話蘇州段(中)
一、運河航標虎丘塔
二、盤門的劍與火
三、歲月悠悠寶帶橋
四、“地與江平”話平江
五、七里山塘到虎丘
六、橋是江南舊相識(吳江古纖道及運河橋梁)
七、運河科技煥新顏
第十一篇 江蘇運河史話蘇州段(下)
參考文獻
運河帆影——江蘇運河史話 節選
夫差開挖了江南河,從蘇州胥門過望亭,來到無錫,首先同泰伯瀆相交,然后繼續向北,進入芙蓉湖,在入湖口附近又和古梁溪河相遇,在無錫就形成了一個以運河為主線,伯瀆河向東,梁溪河向西的初級河網,出現了南北兩個河道的節點。由于泰伯瀆通達梅里,地方經濟、水上航運發展比較早、比較快,故很早就有很多船舶在南節點周圍停靠并同運河交往轉運,商入、力夫、船戶聚集于此,很快就形成了無錫*早的商業集市。隨后無錫跟太湖周邊的聯系逐步增多,而梁溪河正是太湖沿岸地區通向無錫、通向運河的主要通道,所以在梁溪河和運河相遇的北節點也相繼出現了集市。由于這個地方地面比較高,交通比較方便,所以發展得更快,逐步形成了比較繁華的街鎮。到西漢高祖五年,就是公元前202年,朝廷調整行政區,增設無錫縣,縣衙門就放在了北節點上,這里成為無錫*早的縣邑,位置就在今天的人民路和健康路交會處附近,而且歷代無錫縣衙的位置基本都沒有大的變化。無錫縣衙前有兩條古街,一條東大街,一條西大街,它們是老無錫縣城的東西干線,西頭接梁溪河,東頭接古運河,街上留下的一些古建筑、商鋪、住宅是無錫古城的重要遺跡,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才在城市的改造和發展中被拆毀湮滅。 上述史實表明,運河的開通和發展是無錫城市起源的基礎,先有古運河后有無錫城。而無錫城的建立和擴展對運河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使運河的線路和規模都發生了多次重大的變遷。 東晉、南北朝時期,城市主要向南發展,城南出現了很多私宅大院和公共建筑,此時的無錫運河是在古城邑的東側“傍城而過”(城在運河西面)。到隋朝時,運河上建了利津橋等跨運河的橋梁(利津橋即后來的大市橋),溝通了運河兩岸,城市建設也逐步開始向運河東面發展。唐代時城廂內的民居、商鋪建筑大量增加,宋代又建立了很多廟宇、學宮等行政、文化、宗教建筑。至此,無錫的城廂形制基本形成,古運河從城廂中心穿過,由原來的“傍城而過”變成了“穿城而過”(城在運河兩側),運河城內段也因此被稱為“城中直河”。 古代的運輸業基本上以水運為主,如果水路不通了,無論是對老百姓的生活、商店的生意,還是對生產物資的運輸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古代無錫人在城市發展中依托穿城而過的運河,按照當地當時的地理形態建設了城內河道水系,在這個只有2.5平方公里的龜背形城廂內布設了30多條河道,組成了一套別具一格的河網水系,把無錫城建成了一個典型的龜背形“江南水城”。無錫老城廂的水系以運河(直河)為界,分為東西二片。西片又分成南北兩個小環,北環由直河、留朗河和胡橋河組成一個三角形的環河,環內還有圍繞無錫縣治四周一圈的玉帶河。南環則由直河、后西溪、水噠河(南西里城河)和束帶河構成了一個方形的環河。東片是由直河、東里城河和東西向的9條河道組成了一個弓形的環河,以直河為“弦”,東里城河為“弓”,其他9條東西向的河道就像是蓄勢待發的九支“箭”,故被稱為“箭河”。這就是無錫城水系的一大特色,全城河網呈現了“一弓九箭”“玉帶”“束帶”的神奇態勢。而且這一布局還科學合理地處理好了城市河網與運河的關系:在河道的布局上,布設了河網自身的小循環,既做到了滿足城廂各處通航的方便,又盡量減少了運河與兩側支河的交叉,以保障城中直河的航運安全。在直河兩側有東西向的河道15條,但是只有7條河和直河相通,在直河上只出現了5個交叉點(其中有兩個交叉點是十字交叉),保證了古運河航運的暢通和安全。在管理運行中,則十分重視河網和運河的相互調劑,一是運河繁忙時利用河網疏散船只,二是天旱水低時可用河網調水濟運,以保運河的暢通。*典型的事例是宋代《無錫縣志》里的記載:“熙寧八年大旱,運河枯,知縣焦干之以梁溪水灌而通之。”也就是1075年時,江淮大面積干旱,運河枯涸,舟輿不通,無錫城中直河船舶擁塞,無法通行,知縣焦干之聽取太湖水利專家單鍔的建議,親自率領老百姓到城西束帶河的將軍堰加設了42部龍骨水車,連續奮戰了5天5夜,把太湖水通過梁溪河、束帶河灌入了直河,使直河的水位抬高,船只得以順利通過。無錫古城的這套河網布局是無錫古代治水中一個非常耀眼的亮點,人工調水濟運的創舉也為后人的水利工程運行留下了有益的啟迪。可惜的是,在解放初的無錫城市建設中,城內河道已全部填塞成了城市街道。 明代嘉靖年間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倭寇入侵江南,江南運河無錫段因抗倭筑城而發生了重大變遷。當時的無錫城墻還是土墻,而且多年失修,破敗不堪,如果倭寇打來,根本無法抵擋,當時縣志里記載“倭躪江南,無錫城久廢,民情洶洶將潰”。這個時候,倭寇已經到了昆山、太倉這一帶,情形非常緊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