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y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y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y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yī)家經(jīng)驗輯
大國醫(yī)用藥心法叢書:繆希雍養(yǎng)陰用藥心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28711
- 條形碼:9787521428711 ; 978-7-5214-287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國醫(yī)用藥心法叢書:繆希雍養(yǎng)陰用藥心法 內(nèi)容簡介
繆希雍是明代著名的中醫(yī)臨床學家、中藥學家,臨證極重養(yǎng)陰,善用清涼甘潤藥治療疾病。 《繆希雍養(yǎng)陰用藥心法(大國醫(yī)用藥心法叢書)》分為三章,分別將繆希雍的養(yǎng)陰諸藥、養(yǎng)陰諸方、醫(yī)案進行歸納整理,對深入學習和研究繆希雍養(yǎng)陰用藥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jīng)驗大有裨益,可供中醫(yī)臨床工作者、中醫(yī)院校學生以及中醫(yī)愛好者學習參考。
大國醫(yī)用藥心法叢書:繆希雍養(yǎng)陰用藥心法 目錄
一、益氣養(yǎng)陰藥
麥門冬
菟絲子
沙參
枸杞子
葳蕤
黃芪
五味子
白膠(鹿角膠)
麻子
薯蕷(山藥)
二、滋陰清熱藥
天門冬
栝樓根
決明子
龜甲
玄參
菊花
白薇
鱉甲
石斛
地骨
柿
蝸牛
人乳
三、滋陰降火藥
黃柏
人尿(童便)
草蒿(青蒿)
四、滋陰養(yǎng)血藥
芍藥
阿膠
何首烏
甘草
麋角
放杖木
牛乳
桑葉
丹參
烏骨雞
密蒙花
胡麻
桑上寄生
發(fā)髲
鹿髓
革血
五、涼血滋陰藥
生地黃
大薊小薊
小麥
牡丹
茜根
黃明膠
茅根
桑椹
鱧腸(旱蓮草)
六、養(yǎng)陰活血藥
當歸
柏實(柏子仁)
牛膝
七、養(yǎng)陰祛痰藥
淡竹瀝
霞天膏
五倍子
八、補腎益精藥
白蒺藜
石決明
卷柏
車前子
人胞
杜仲
桑螵蛸
遠志
女貞實
南燭(枝葉、子)
無食子
蓮蕊須
……
第二章 養(yǎng)陰諸方
第三章 醫(yī)案輯錄
大國醫(yī)用藥心法叢書:繆希雍養(yǎng)陰用藥心法 節(jié)選
【性昧】味苦甘平,大寒,無毒。 【功用主治】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保定肺氣,去寒熱,養(yǎng)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饑。 【發(fā)明】天門冬正稟大寒初之氣以生,得地之陰精獨厚。味雖微苦甘而帶辛,其氣大寒,其性無毒,要以甘多者為勝。味厚于氣,陰也,降也,除肺腎虛熱之要藥也。其主諸暴風濕偏痹,殺三蟲,去伏尸,保定肺氣,去寒熱者,蓋以熱則生風,暴則屬火。其言濕者,乃濕熱之謂。苦以泄?jié)瘢猿裏幔瑹崛t風止,濕泄則痹瘳。偏痹者,濕熱所致也。 強骨髓者,腎為作強之官而主骨,濕熱不去,下流客腎,能使人骨痿。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天門冬、黃柏之屬是已。且腎者,水臟也,平則溫而堅,虛則熱而軟。味苦氣寒,正入腎而除熱堅軟,故強骨也。三蟲伏尸必生于脾腎俱虛、內(nèi)熱氣弱之人,苦能殺蟲,辛能散結,故殺三蟲而除伏尸也。肺為華蓋之臟,喜清肅而惡煩熱,亦畏濕熱。平則安和,發(fā)聲清亮。一受火熱,則為賊邪所干,而痰壅咳逆,氣喘吐血,寒熱聲啞之證出焉。熱泄則痰散而肺清,肺清則津液流通,氣得下降而諸證自止矣。 養(yǎng)肌膚、益氣力、利小便者,肺主皮毛,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又肺為水之上源,朝百脈而主氣,熱邪退則肺得所養(yǎng),故能養(yǎng)肌膚,益氣力,利小便也。冷而能補者,熱盛則肺腎俱虛,除虛熱即補肺腎也。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饑者,熱退則水足,水足則精固,精固則腎氣益實。腎為先天真氣之源,腎實骨強,延齡可知已。要之道書所錄,皆指遺世獨立、辟谷服餌之流者設,非謂恒人亦可望此也。 【配伍】痰之標在脾胃與肺,其本在腎。若非腎家有火,炎上薄肺,煎熬津液而成黏膩,則痰何自而生耶?天門冬味苦氣大寒,能清熱保肺,下通于腎,故同麥門冬、百部、桑白皮、枇杷葉、玄參、貝母、童便、竹瀝,為清肺消痰止嗽必用之藥。 同地黃、麥門冬、五味子、黃柏、車前子、枸杞、牛膝為丸,補陰除熱,滋腎清燥。脾胃弱者加山藥、白茯苓、砂仁以佐之。 同麥門冬、五味子熬膏,人煉蜜,益肺甚妙。亦治消渴。 同甘菊花釀酒,除一切風,能愈大風病。水煮則除風熱,兼除煩悶。 同生地黃、麥門冬、白芍藥、鱉甲、牛膝、杜仲、續(xù)斷、童便,治吐血。 同干漆、百部、鱉甲、青黛、獺肝、象膽,殺三蟲而除勞瘵。 同薏苡仁、桑黃、白及、紫菀、百部、百合,能除肺痿、吐膿血。 同青蒿、鱉甲、麥門冬、銀柴胡、牛膝、白芍藥、地骨皮、五味子,能治婦人骨蒸。 同麻子仁、麥門冬、生地黃、童便,能除大腸熱燥。胃強者,略加桃仁。 同熟地黃、胡麻仁,和蜜久服,駐顏不饑。 【使用注意】天門冬味苦平辛,其氣大寒。若因陰虛水涸,火起下焦,上炎于肺,發(fā)為痰喘者,誠哉要藥也。然大寒而苦,不利脾胃陰虛之人。脾胃多弱,又以苦寒損其胃氣,以致泄瀉惡食,則危殆矣。何者?后天元氣生于胃氣,五臟之氣皆因之以為盛衰者也。強則喜食而甘味,弱則惡食而不甘味。陰虛精絕之病,正賴脾胃之氣強,能納能消,以滋精氣,若脾胃先困,則是后天生氣之源絕矣。丸餌雖佳,總統(tǒng)于食,湯液雖妙,終屬于飲。若非胃氣無損,焉能納而消之,以各歸其根,奏平定之功哉?必不得已,當以薏苡仁、白茯苓、山藥、甘草、白芍藥同用,或用麥門冬以代之可也,誤用之必泄。忌鯉魚。玄參 【性昧】味苦咸,微寒,無毒。 【功用主治】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chǎn)乳余疾,補腎氣,令人明目。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灑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癥,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甄權:殺瘤瘺、瘰疬。時珍:解斑毒,利咽喉。 【發(fā)明】玄參正稟北方水氣,而兼得春陽之和,故味苦而微寒無毒。《別錄》:兼咸,以其入腎也,為足少陰經(jīng)君藥。黑乃水色,苦能下氣,寒能除熱,咸能潤下軟堅,故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chǎn)乳余疾。補腎氣,令人明目者,益陰除熱,故補腎而明目也。熱則生風,故主暴中風,及療傷寒至春變溫病,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 主溫瘧灑灑者,邪熱在表也,胸中氣亦邪熱也。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者,解熱軟堅之效也,心腹痛亦熱也。堅瘕者,內(nèi)熱血瘀而干也。益陰除熱,故定五臟,久服補虛強陰益精也。散結氣而能軟堅,故主瘰疬也。散結涼血降火,故解斑毒,利咽喉也。 ……
大國醫(yī)用藥心法叢書:繆希雍養(yǎng)陰用藥心法 作者簡介
繆希雍(約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啟間人,我國明代著名的中醫(yī)臨床學家、中藥學家,是李思塘(曾從吳興名家朱遠齋學過醫(yī)藥)之外孫,萬歷癸丑進士繆昌期的同族兄弟。原籍江蘇常熟,旅居長興多年,考中秀才,與張時泰同科,移住金壇縣,和王肯堂共處一邑。善用清涼甘潤的藥物療病。行醫(yī)之余,勤于筆耕,積三十年心血,終撰成多本著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和《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為其代表作。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經(jīng)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