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聯合國大會與全球治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4540
- 條形碼:9787519504540 ; 978-7-5195-0454-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聯合國大會與全球治理 內容簡介
本書將聯大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分析其全球治理功能的產生、構成、剖析了聯合國及聯大在大國影響尚存而新興力量崛起的背景下遇到的種種問題, 以深化聯合國與全球治理兩個領域的研究。
聯合國大會與全球治理 目錄
**節研究問題與意義//00
一、問題的提出//00
二、理論意義//00
三、現實意義//00
第二節文獻綜述//00
一、有關聯大地位與作用的研究//00
二、有關聯大決策機制的研究//0
三、有關聯大治理成效的研究//0
四、有關中國參與聯大的研究//0
第三節研究思路//0
第四節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0
一、理論基礎//0
二、研究方法//0
第五節創新與不足//0
一、可能的創新點//0
二、難點與不足//0
第二章聯大參與全球治理的背景//0
**節聯大參與全球治理的歷史淵源//0
一、近代多邊主義的實踐//0
二、國聯失敗的歷史教訓//0
三、聯合國建立的國際法體系//0
第二節冷戰時期聯大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發展//0
一、聯大建立之初的嘗試//0
二、冷戰中期聯大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表現//0
三、冷戰后期聯大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變化//0
第三節冷戰后聯大參與全球治理的背景//0
一、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0
二、全球治理理念的產生//0
三、聯大自身職能的完善//0
第三章聯大全球治理功能的構成//0
**節加強治理主體之間的協作//0
一、整合聯合國的主要機構//0
二、推動聯合國內外的合作//0
第二節設立專業化的治理機制//0
一、拓展治理范圍的特設委員會//0
二、涵蓋多元治理主體的特設工作組//
第三節倡導新的全球性議程//
一、推動國際體系的去殖民化//
二、提出國際減貧發展戰略//
三、全面推進全球環境治理//
四、組建聯合國緊急維和部隊//
第四節制定全球治理標準//
一、推出新的《和平綱領》與《發展綱領》//
二、規劃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三、達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第四章聯大發揮全球治理功能的制度設計//
**節維持基本職能的核心機構//
一、聯大主席團與秘書處//
二、管理委員會//
三、其他管理機構//
第二節參與治理關鍵議題的常設制度//
一、主要委員會//
二、理事會//
三、專門委員會//
第三節保障治理成效的議事制度//
一、聯大議事制度的構成//
二、聯大議事制度的作用//
第五章聯大全球治理功能的局限及其改進//
**節治理成效不佳//
一、決議難以有效落實//
二、與安理會權責不清//
第二節治理效率低下//
一、會議議程繁瑣//
二、運行機制復雜//
三、缺乏監督機制//
第三節部分決議存在爭議//
一、制定巴以分治協議//
二、推動“保護的責任”//
三、決定調查并起訴敘利亞境內的“罪行”//
第四節聯大全球治理功能的改進//
一、聯大的嘗試改進舉措//
二、當前的改進路徑//
三、其他的努力方向//
第六章以聯大參與治理國際恐怖主義為案例的分析//
**節聯大對國際恐怖主義治理議程的推動//
一、倡導國際恐怖主義治理議程//
二、設立國際恐怖主義治理機制//
第二節聯大治理國際恐怖主義的標準//
一、反恐行動計劃//
二、國際反恐公約//
第三節聯大同其他國際恐怖主義治理主體的協作//
一、同聯合國系統內部其他機構的協作//
二、與聯合國以外治理主體的合作//
結語//
一、聯大全球治理功能的發展趨勢//
二、中國在聯大全球治理中的合理定位//
三、從聯大全球治理功能看全球治理中的國際組織//
附錄//
參考文獻//-00-
聯合國大會與全球治理 節選
聯合國大會與全球治理**章導論**章導論〖1〗**節研究問題與意義〖1〗一、問題的提出本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聯合國大會如何實現其全球治理功能。圍繞這一核心問題。本書可以分成以下幾個具體問題:聯大參與全球治理的背景是什么?聯大具有哪些全球治理功能?聯大為發揮全球治理功能進行了哪些制度設計?聯大全球治理功能存在何種局限?聯大全球治理功能是如何在國際恐怖主義治理領域體現的?中國在聯大全球治理實踐中發揮了何種作用?近年來,中國領導人與重要的政府文件都在反復提及“全球治理”這一重要概念,表達中國愿意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期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國家外交決策部門與學術界討論了全球治理體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聯合國與全球治理是一項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有關聯合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事實上,二戰結束后建立起來的聯合國是當前一系列國際關系準則的先行者,是全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主體,也是*具可能實現更為高效且全面全球治理的國際組織,正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政府支持聯合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愿意參與聯合國涉及的全球治理議題,也經常借助這一國際合作平臺提出自己的全球治理建設主張。隨著與聯合國關系的日益緊密,中國不僅更加推崇聯合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也在同世界多數國家一道,努力發掘聯合國更多的全球治理功能。然而,聯合國包含眾多的機構,僅主要機構就包括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及秘書處。聯合國六大主要機構也各自衍生出大量附屬機構,使得聯合國已經成為一個組織機構極為復雜的機制系統。聯合國這一發展現狀必然要求有關聯合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研究應區分其不同機構的不同作用。在這一方面,學界已經將大量注意力放到有關安理會的研究中,但相對忽視了其他機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雖然安理會是聯合國的核心,擁有*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國也確實需要更多地了解安理會的方方面面,但安理會畢竟只是聯合國的一個方面,不能完全代表聯合國眾多機構,因此考察聯合國其他機構的全球治理功能,并討論中國可以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就顯得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書選擇聯合國大會作為切入點,考察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功能,并分析中國在聯大全球治理中實際參與的政策與作用。聯合國大會(以下簡稱聯大)是當前世界*具代表性的國際機制,是聯合國重要的議事和決策機構,聯大依照《聯合國憲章》(以下簡稱《憲章》)于1945年與聯合國同步設立。根據《憲章》規定,聯大囊括聯合國全體成員國,至今成員國數量已經達到193名。聯大通常會在每年的9—12月依照議事規則集中舉行常會,討論各項問題,并在之后視需要再度組織會議。聯大同聯合國秘書處聯系緊密,并擁有隸屬于自身的不同類別的附屬機構,前者負責組織歷屆聯大的召開,后者則分擔聯大的工作,并在各自的領域處理聯大涉及的各項問題議程,形成決議或決議草案,提交聯大全體會議,供所有參會會員國審議。本書關注聯合國大會主要基于以下三個原因:其一,聯大在聯合國體系中的地位。聯大是聯合國的主要機構之一,具有非常豐富的職能。依據《憲章》的規定,聯大擁有足夠的權限,可以討論《憲章》涵蓋范圍內的所有國際事務。這使得聯大幾乎可以涉及所有國際熱點問題,并發揮自身作用。比如,當前諸多國際機制、國際條約都由聯大決議推動而產生,使其成為當前世界重要的國際合法性來源。在聯合國內部,聯大也具有高度權威,如聯合國經費的審查核準、新會員國的加入等重要問題都需要聯大的準許。正如2000年的《聯合國千年宣言》所強調的,聯大是當前聯合國主要的議事、決策和代表機構,是聯合國的核心機構。聯合國大會: 《聯合國千年宣言》,A/RES/55/2,2000年9月8日,第8頁。其二,聯大是當前世界*具代表性的國際合作平臺。聯大在建立之初就確立了囊括聯合國全體會員國參與的機制。《憲章》規定,每一個會員國都應在聯大召開之際,派出本國代表參加。聯大不區分國家大小與強弱,實行一國一票的表決制度,不存在安理會中的大國否決權。雖然《憲章》賦予聯大廣泛的議題討論權力,但其在通常情況下只具備建議權,不具有如安理會決議的強制力度。值得注意的是,聯大也并不是無關緊要的機構,仍具有自身獨特的影響力,正是由于其代表的廣泛性,通過的決議一般帶有世界“輿論”的特征,在國際道義上的影響力度更加顯著。冷戰終結后國際格局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中小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上升,這種全球政治格局的發展,必然要求有一個更為廣泛、更具兼容性的全球治理機制作為全球合作的平臺,聯合國大會的機制構成和具有的國際合法性使其天然就可以滿足上述要求。其三,聯大還沒有得到國內學界的足夠重視。作為當代世界的重要一員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應該也必須全面認識、理解聯合國。雖然國內學界已產生大量有關聯合國的研究成果,但對聯大的系統論述仍是空白。這一現狀明顯無法與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匹配。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中,中國需要更加全面地認識聯合國大會,也要更多關注聯大涉及的全球治理議題。聯大作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合作平臺,其涉及的全球治理議題應更加符合當前國際社會的需要,達成的決議和相關國際公約應符合國際道義,具備充分的代表性。基于上述原因,本書將聯大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其全球治理功能的產生、構成、局限等多個方面,以深化聯合國與全球治理兩個領域的研究。由于聯合國大會涉及過多歷史與議題,本書囿于篇幅,只重點討論聯大在一些重要問題領域中的全球治理功能。二、理論意義雖然本書的研究并不過多涉及理論方面的內容,但由于研究對象——聯合國大會并沒有得到學界的過多關注,對其系統梳理還是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具體說來,本研究的理論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1拓展聯合國大會的相關研究。自聯合國成立以來,相關的研究與討論一直是國際關系研究的熱點,相關的學術書籍與文章也層出不窮。然而,過去幾十年來,這些研究更多關注聯合國整體或安理會等關鍵部分,缺少對聯合國大會直接系統的研究和討論。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冷戰的歷史背景決定地緣政治沖突是國際政治的主體,這使得更具執行力與強制力的安理會的作用更為突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聯合國大會一直飽受批判,其職能也沒有得到決策層和研究人員的關注。正如英國政治學教授羅德里克·奧格利(Roderick COgley)所強調的:“作為政治制度的聯合國大會經常遭到蔑視,偶爾獲得褒揚,但極少得到研究。”Roderick COgley, “Voting and Politics in the General Assembl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2,No3,1961,p156冷戰的結束特別是當前全球化時代的不斷深化發展,使得大國決定世界事務的模式不斷受到質疑,合法性不斷降低。在國際關系民主化日益深入人心以及中小國家地位日漸加強的時代,聯合國大會的作用必然會得到增強,特別是在全球治理諸問題領域,聯大的規范建構作用日益重要,但現有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還不能滿足需要,國內外現有的學術成果還不能有效填補該領域的空白。這一點在國內學術界表現得更為明顯, “這種研究狀況與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是不相稱的”。朱立群: 《聯合國投票變化與國家間關系(1990—2004)》,《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4期,第49頁。本書試圖系統闡述聯合國大會,并發掘其全球治理功能的重要內容,為此領域的研究“添磚加瓦”。2為加深理解全球治理提供新視角。全球治理是當前國際關系研究的熱門話題,不論是國外學界還是國內學界都產生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國內外多數有關全球治理的研究大多側重全球治理理論與單個行為體或行為體集合的全球治理功能。冷戰結束后的全球治理理論研究一直處于多元競爭的狀態,尚未形成被一致認可的系統學說。然而,大多數關于全球治理的學說都大體認可這一觀點,即雖然非國家治理主體的作用日益提升,但國家作為全球治理的主體作用還依然存在,如金融危機、環境氣候、跨國犯罪等問題仍需要國家之間攜手合作共同解決。本書則以國家之間重要的合作治理平臺——聯合國大會為切入點,發掘其全球治理功能與影響,有助于更為深刻地理解全球治理理論,為這一研究領域提供一種新的分析視角。3進一步豐富國際制度理論。國際制度理論是傳統國際關系理論三大范式之一——新自由主義的代表性理論。制度理論產生后,一系列國際關系中有關國際合作的現象得到較為完善的解釋,其理論地位也一直保持到今天。作為國際關系研究的重要理論分支,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也異常豐富。聯合國大會也是一種類型的國際制度,也在促進更大范圍與更高質量的國際合作,而且其在實際運作中,在有些領域確實提高了國際共識,并為這些領域的全球性治理提供了政治基礎,但在某些領域所能做出的貢獻并不突出,相關的國際合作仍難以達成。這種現實上的差異性正是聯大研究所擁有的理論意義之一。可以說,對聯大全球治理不同領域績效的研究,也能豐富當前國際制度理論的研究,特別是有利于驗證或證偽相關的衍生理論。4豐富中國外交政策理論的研究。當前國內外關于外交政策的研究方興未艾,伴隨著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美國國際研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ISA)于2005年推出專門收錄有關外交政策領域研究成果的學術期刊《外交政策分析》(Foreign Policy Analysis)。這說明外交政策分析已經成為當前國內外學界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外交政策的相關理論研究不僅要討論國家對外行為的理論問題,同樣會涉及一些微觀具體的研究問題。這類研究不僅能夠不斷加深我們對國際關系的理解,更可以有效填補學術界同現實決策層的鴻溝,為決策者提供急需的外交政策理論建議。本書從分析中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全球治理功能出發,闡述中國在這一問題領域的外交政策,雖然只是從中國外交的一個較小切入點展開,但同樣能展示這一問題領域的重要特征,產生的研究成果也能豐富中國外交、甚至是整個外交政策分析的研究領域。三、現實意義本書試圖解答的問題與當前中國外交的側重點息息相關。當前中國外交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重要國際舉措的逐步實施,中國外交必然會面臨更大的機遇,但同時也不得不面對更多挑戰。雖然應對挑戰的過程與方法是復雜多樣的,但加強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塑造道義形象將有利于問題的解決。積極參與聯合國大會就是中國加強自身國際影響力和塑造道義形象的一種有效方式。近年來,中國頻頻以高規格參與多屆聯合國大會,并在大會上積極發聲,全面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正是基于這一方面,本書對聯合國大會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具體而言,本書的研究將有助于增強我們對以下現實問題的理解:1有利于評估中國參與聯大的外交政策。雖然安理會是聯合國*具權威和執行力的機構,但聯合國大會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其在樹立國際規范、引導國際輿論方面擁有重要的地位,是當前諸多國際機制、國際條約的*大合法性來源。同時,這一制度也被《憲章》賦予了足夠的權限,可以使得所有會員國討論任何《憲章》允許范圍的國際事務。這使得聯合國大會也是當前*具國際代表性的合作平臺,廣大中小國家同大國平等,都在聯大擁有自己的投票權利,有機會參與到各項聯合國涉及的全球性事務。中國作為聯合國*為重要的國家之一,自恢復聯合國代表權以來就*為擁護聯合國的世界地位,也在積極參與包括聯大在內的所有聯合國的重要機構。這一現狀必然要求中國加大對聯合國大會的研究力度,從而填補聯合國研究中的空白。本書從系統梳理聯合國大會發展的歷史著手,分析聯合國大會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與中國的實際參與,并評估中國在其中的成效與影響力。這些都使本研究擁有了*為直接的現實意義,其不僅有利于后續研究可以更為全面地梳理聯合國大會制度,更有利于當前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實踐,特別是進一步參與聯大主導的全球治理議題。2有助于考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近年來,中國加強自身軟實力(Soft Power)建設,利用各種有效資源爭取*大程度的國際影響力,以實現自身和平復興的目標。軟實力與硬實力(Hard Power)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對國家實力進行的基本分類。硬實力包括國家可以掌握使用的基本資源、武裝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其發揮作用的方式是“通過懲罰的威脅或回報的承諾迫使他者去做本來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典型方式就是軍事大棒加經濟胡蘿卜”。[美]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著,門洪華譯: 《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頁。與此相反,軟實力則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美]約瑟夫·奈著,吳曉輝等譯: 《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2頁。相對于硬實力,軟實力更多是以看不到、摸不著,以非物化的形式在發揮作用。當前的聯合國大會是*為有效、直接考察中國國際影響力即軟實力的國際平臺。這是因為聯大的表決機制較少受到國家硬實力的影響,國家可以在相對較為公平的場合上就國際問題進行投票,而中國的投票選擇是否可以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并做出同樣的投票選擇,就是考察中國軟實力大小的*為有效的衡量工具。3有助于理解全球治理體系的現實運作過程。全球治理通常以理論形式出現在科研成果中,但學術界時至今日也沒有就全球治理的內涵達成一致意見。這一點基本決定了當前國內外學術界不可能完全歸納出全球治理體系的運作過程。雖然本書無意深入解讀全球治理的概念,但可以借助聯合國大會的視角,從實踐的角度考察聯大對一些全球性問題的治理行為。可以說,本書就是以聯大為工具,考察二戰結束以來聯合國及其成員國是如何參與治理一些全球性問題,并以此闡述一部分全球治理體系的運作過程的。基于這個目標,本書先從時間縱向的角度詳細梳理聯大參與全球治理的歷史;繼而再從橫向的角度考察聯大具有的機構與機制,在此基礎上再評估聯大治理的得失與未來可能的改進方向。通過考察聯大參與全球治理的方方面面,本書將嘗試架設全球治理理論與全球治理實踐的橋梁。當然,由于研究對象所限,本書也不可能全面展示全球治理的整體運作過程,只是為后續研究提供一些案例材料,這也是本書所具有的一項現實意義。4有助于揭示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的示范作用。“全球治理”這一概念出現以來,有關其同聯合國的關系就一直是學界與政界關注的焦點。大多數有關全球治理的論斷都或多或少地認可這樣一種觀點,即聯合國是當前全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主體,也是實現高效全球治理*為可能的國際組織。同樣,聯合國也不負眾望,在一系列地區與全球性的問題中都采取了治理行動。雖然本書的關注點只限定在大會的全球治理功能中,但大會卻是聯合國的核心機構之一,也同安理會、經社理事會、秘書處等其他聯合國主要機構存在緊密聯系。明晰聯大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參與,有益于深刻理解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同樣,聯大在全球治理中取得的成效也就是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取得的成績,可以證實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具有明顯的示范作用。然而,聯大也在一些問題上存在治理不足的現象,這也可以看作是聯合國在某些全球治理議題上的缺失,需要國際社會的進一步努力。5有助于明晰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機遇和挑戰。21世紀以來,中國逐步調整自身的外交政策,不斷推動全球化進程,深化全球治理的參與,并不斷強化自身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積極提出自己的頂層設計方案。同時,中國也十分注重利用自身在聯合國中的影響力,反復表達自身的全球治理主張。在當前時代,中國已經擁有一定的實力基礎,可以為世界穩定與和平發展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而當前世界中仍存在的跨國性與全球性問題,也使得大部分國家和民眾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第二節文獻綜述當前國內外學界有關聯合國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特別是針對安理會的討論成果更是車載斗量,但直接針對聯合國大會的研究卻比較少。針對這種情況,本書這一節除梳理既有研究中直接、系統論述聯大的成果外,更多的是闡述現有有關聯合國、全球治理、中國外交等領域中直接或間接涉及聯大的研究成果。如前文所述,聯大自聯合國成立以來就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當前的國際社會中,聯大已經成為全球治理體系中重要的國際合作平臺。聯大所擁有的國際地位必然會影響諸多全球性問題的出現與治理成效,也必然使得有關這些問題的研究會或多或少地涉及有關聯大內容的論述。基于此,本書這一節分為四個部分,全面梳理既有直接和間接有關聯大的研究成果,從而為后續的闡述奠定基礎。一、有關聯大地位與作用的研究關于聯大的研究不可忽視的要點之一就是其地位與作用。既有有關聯合國與聯大的研究都或多或少涉及了這一問題。這一問題也對后文闡述聯大參與全球治理至關重要。國內外學界對這一議題的研究偏好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本書這一部分將根據國內和國外學界兩條線索進行梳理。為了和后續綜述部分有所區分,這一部分將不討論有關國家參與聯合國大會等問題的研究成果。(一)國內學界的研究首先要回顧的研究成果是中國學界既有的系統研究聯合國的著作。這些成果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對聯合國的歷史與體系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或多或少地有談及聯合國大會的內容。雖然這些成果對聯大的論述較為薄弱,但也具有重要啟發意義,特別是其對聯合國體系的系統梳理使得后續研究可以非常容易地明晰聯大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在這一類文獻中,北京語言大學的李鐵城及其科研團隊出版的成果*具代表性。其一系列有關聯合國的專著與編著已經是國內學界此研究領域的重要文獻,特別是近年來出版的《走進聯合國》《聯合國簡明教程》等書籍,介紹了大量聯合國的相關知識,涵蓋聯合國體系構成、發展歷史、成效與不足等內容,是當代聯合國研究的入門書籍,同樣其部分內容也針對聯大進行了專門的闡述,但這些成果涵蓋的內容過于宏觀,很難就具體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很多涉及聯大的闡述只是簡單談及,需要后續研究的進一步發掘。李鐵城、鄧秀杰編著: 《聯合國簡明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李鐵城主編: 《走進聯合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除了教材外,這一團隊出版的學術著作也是聯合國研究必須參考的重要材料。鄭啟榮和李鐵城編纂的《聯合國大事編年(1945—1996)》就是利用歷史材料對聯合國大事進行了編年整理,不僅記錄了1945—1996年間聯合國發生的大事,也按機構,如聯合國大會對歷屆會議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簡要記錄。鄭啟榮、李鐵城: 《聯合國大事編年(1945—1996)》,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雖然這一著作記載了大量有關聯合國的參考材料,但其記錄的內容過于簡略,缺少更為詳細的介紹,更為重要的是,其成書時間較早,無法記錄21世紀以來的聯合國事件,這在當前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其所具有的學術意義。與此書情況類似的是這一研究團隊編纂的《聯合國的歷程》與《聯合國五十年》,這兩本專著詳細記錄了聯合國成立后經歷的大量歷史事件,內容貫穿至冷戰結束后,一部分更是涉及了大會在其中的作用與影響等內容,是研究聯合國的重要參考文獻。李鐵城: 《聯合國五十年》,中國書籍出版社1995年版;李鐵城主編: 《聯合國的歷程》,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同樣,由于成書時間較早,其內容只能作為聯合國歷史研究的書目,對于分析當前聯大的作用較為有限。李鐵城主編的《世紀之交的聯合國》一書則在內容上彌補了上述書目不具有的內容,增加了冷戰后至21世紀初聯合國的發展,其中更是涉及了部分有關聯合國大會的作用與發展的內容。李鐵城主編: 《世紀之交的聯合國》,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雖然李鐵城領導的科研團隊為聯合國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研究成果也是國內這一領域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但如前文所述,其更多關注對聯合國基礎知識的梳理與普及,注重對聯合國的整理分析,并沒有將聯合國大會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研究。同時,這一團隊大多數成果產生的時間較早,不得不更多關注冷戰期間的聯合國,對于冷戰后特別是21世紀的聯合國缺少更為詳細的闡釋。除了李鐵城科研團隊的相關研究外,國內也出版了其他學者類似的科研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編纂的《列國志》叢書中專門撰寫了《聯合國》一書,此書在全面闡述聯合國系統時,部分內容也涉及到大會的機制及其在相關問題領域中的作用。李東燕主編: 《聯合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張學森與劉光本主編的《聯合國》、郭隆隆等學者撰寫的《聯合國新論》兩本書也系統梳理了聯合國的方方面面,由于一些議題是由聯合國大會所主導,因此二者也在闡述中涉及大會的內容。張學森、劉光本主編: 《聯合國》,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郭隆隆等: 《聯合國新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雖然這些文獻材料提供了更多角度、更多內容的梳理,但其同李鐵城團隊的成果具有相同的特點,即也缺乏對聯合國大會更為系統、詳細地梳理,使其對本書僅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0-此外,國內學者也曾出版了一些從別的角度闡述聯合國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也在自身的論述中談及了聯大。比如,許光建主編的《聯合國憲章詮釋》就從聯合國*重要的文件——《聯合國憲章》出發,逐條解釋了有關大會的各項法律規定,有助于后續研究更為深刻地理解大會在聯合國中的地位與作用。許光建主編: 《聯合國憲章詮釋》,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陳世才則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統討論了聯合國內部的機構體系,并利用一章內容討論了大會的組織、原則與重要性等。陳世材: 《國際組織——聯合國體系的研究》,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73—85頁。王杏芳主編的《聯合國重大決策》一書則專注記錄聯大的決議,系統梳理聯合國自成立以來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并提供了諸多歷史細節描述,有利于全面認識聯合國大會決策的歷史背景。王杏芳主編: 《聯合國重大決策》,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余元洲在其《論聯合國的新角色》一書中曾闡述了聯合國大會,認為其是多邊外交的*佳形式,為保持世界穩定與和平做出突出貢獻。余元洲: 《論聯合國的新角色》,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6—11頁。儀名海則直接利用聯合國的官方材料,分兩篇詳細闡述了聯大議事制度中特有的“大會特別會議”與“大會緊急特別會議”,二者都是聯大為應對國際政治中的重要事件而建立的會議機制,對提高聯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至關重要,因此對其研究也就更有利于深化認識聯合國大會,但這一成果更多是基于文獻的梳理,對于“大會特別會議”與“大會緊急特別會議”的后續發展與決議的實施情況討論不多。儀名海主編: 《聯合國大會特別會議》,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版。雖然這些文獻材料從更多新穎的角度對聯大進行了梳理,但其更多是對聯合國系統的全面概述,缺少更為深入且詳細的討論,需要后續研究展開更深入的發掘。有關聯合國改革的研究成果,則討論了未來加……
聯合國大會與全球治理 作者簡介
遲永,2009年獲河南師范大學外交學專業法學學士學位,2017年獲南開大學國際關系專業法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國際安全問題等。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