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接連不斷:特定場域藝術與地方身份:site-specific 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325555
- 條形碼:9787550325555 ; 978-7-5503-2555-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接連不斷:特定場域藝術與地方身份:site-specific 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 本書特色
《接連不斷》從“場域特性”(Site Specificity)這一核心術語展開,通過一條我們姑且稱之為“兩線一點”的路徑,勾勒當代的公共藝術圖譜:兩線,分別從前衛藝術(包括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等當代實踐)與“正統的”公共藝術出發,描繪它們在過去幾十年的演變,并匯聚到一個類同的特征(點)上,即步入公共空間、關注公共議題,但落腳到社群與身份\/認同,以及主體問題上。
接連不斷:特定場域藝術與地方身份:site-specific 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 內容簡介
特定場域藝術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末,是為回應藝術的日益商品化,以及藝術的自主性與普遍性等主流觀念。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隨著特定場域藝術與大地藝術、過程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體制批判、基于社群的藝術和公共藝術相交融,其創作者堅持認為,作品與環境不可分割。但近年來,理查德·塞拉的名言“移動作品就是摧毀之”包含的不可重復性和不可移動性假設,正受到新的場域特性模式,以及體制與市場力量之的挑戰。
《接連不斷——特定場域藝術與地方身份/邊界計劃·雕塑與公共藝術》提供了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關于特定場域藝術的批判性歷史,并提供一個理論框架,以審查與其許多化相關的美學前衛主義和政治進步主義的言論。
《接連不斷——特定場域藝術與地方身份/邊界計劃·雕塑與公共藝術》以城市理論、藝術與建筑中的后現代主義批評,以及關于身份政治與公共領域的辯論為基礎,不只將藝術的選址當作一個藝術問題來討論。它將場域的特性當作在晚期資本主義時代中,地方與身份之間的不穩定關系的復雜密碼來研究。
《接連不斷——特定場域藝術與地方身份/邊界計劃·雕塑與公共藝術》中涉及的藝術家包括:約翰·阿希恩、馬克·迪翁、安德烈亞·弗雷澤、唐納德·賈德、蘇珊·蕾西、理查德·塞拉與弗雷德·威爾森等人。
接連不斷:特定場域藝術與地方身份:site-specific 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 目錄
序
邊界計劃·雕塑與公共藝術
致謝
導言
章 場域特性的譜系
第二章 脫節的場域特性
第三章 公共藝術的選址:融合VS介入
第四章 從場域到新型公共藝術中的社群:以“文化在行動”為例
第五章 (不)穩定的社群
結論 接連不斷的地方
注釋
譯后記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