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我們內心的沖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6128006
- 條形碼:9787556128006 ; 978-7-5561-280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內心的沖突 本書特色
◎20世紀偉大的女性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先驅經典之作 ·與榮格、阿德勒、弗洛姆齊名的心理學大師,層層剖析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心理難題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受其影響至深;知名作家武志紅、蘇岑摯愛之書。 ◎我們如何獲得內心自由? ·寫給普通人的心理自助書,在焦慮充斥的時代,學會化解內心的沖突,活出全新的自己。 ·容易糾結、不愛與人打交道、情緒暴躁、社交恐懼……統統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癥結并對癥下“藥”,徹底治愈你的“心理病”! ·人只要活著,就有可能改變自己。 ·獲得真正的內心自由的推薦條件是,勇于承擔責任和對自己負責。 ◎知名譯者、蘇州大學教授潘華琴長篇導讀推薦。 ·“相較于弗洛伊德冷靜、理性的科學主義立場,以及對人性的悲觀主義態度,卡倫·霍妮對人性的剖析雖然尖銳,卻充滿著悲憫的情懷和樂觀主義的勇氣。” ◎尤里卡文庫:發現生活的智慧;樊登推薦 ·嚴選影響人類生活的哲學、心理學經典名著 ·平裝小開本,方便攜帶;瑞典輕型紙內頁,舒朗版式 ·篇首和末尾重點句段摘出,讓知識更方便記憶和回顧。
我們內心的沖突 內容簡介
"《我們內心的沖突》是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寫給普通人的心理自助書。 本書指出,由于深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我們總是與我們想成為的人背道而馳,于是產生了一些足以主宰我們人生的內心沖突。為了解決這些沖突,我們不但自欺欺人地虛構了各種“理想化形象”,通過“外化”把責任推給他人,還基于不同的性格傾向發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服從型選擇了迎合他人,攻擊型選擇了對抗他人,超脫型選擇了遠離他人。但這些策略更像是迂回的補償和逃避,非但沒有從根源上解決沖突,反而使我們深感恐懼、焦慮和絕望,無法真誠地投入任何關系或者工作中,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長的愿望,會一直愿意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因此,她認為,只要改變了產生沖突的條件,就能真正解決它們。本書指出了我們在被內心沖突困擾時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沖突的切實方法,讓我們學會處理內心的孤獨、瘋狂和迷失,收獲內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寧,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
我們內心的沖突 目錄
前言
序言
**部分 神經癥沖突和消除沖突的嘗試
**章 尖銳的神經癥沖突
第二章 基本沖突
第三章 迎合他人
第四章 對抗他人
第五章 遠離他人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第七章 外化
第八章 維持虛假和諧的輔助方式
第二部分 沖突未解決的后果
第九章 恐懼
第十章 人格退化
第十一章 無望
第十二章 施虐傾向
結論
神經癥沖突的解決
我們內心的沖突 節選
**章??尖銳的神經癥沖突 ▎ 有意識地去體驗沖突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優點,盡管這樣做可能會令人痛苦。 我首先要說明的是,不是因為神經癥才導致沖突。我們總是不時地與周圍其他人在心愿、利益和信念方面產生沖突。而我們的內心沖突是人類生命的構成部分,就像我們與環境之間的沖突一樣司空見慣。 動物的行為主要由本能決定。求偶、覓食、哺育幼崽、抵御危險,動物的這些行為或多或少都是被規定了的,與個體選擇無關。相反,選擇能力和制定決策既是人類的特權,又成為人類的負擔。我們可能必須在兩個完全相反的欲望之間做出選擇。比如,我們可能既希望獨處又想和朋友在一起;既想學醫又想搞音樂。同樣,愿望和義務之間也存在沖突:在有人陷入困境需要我們照料時,我們可能更希望與愛人相伴左右。我們可能一方面想與他人和諧相處,另一方面又對他人抱有某種敵意,從而在兩種態度中左右為難。我們還可能在兩種價值體系中遭遇沖突。比如在戰爭期間,我們一方面認為應該舍家衛國,接受危險任務,另一方面又意識到自己對家庭的責任。 這些沖突的類型、涉及范圍和強度主要由我們生活其中的文化決定。如果文化穩定,囿于傳統,那么可供選擇的多樣性就會受到限制,具體沖突的可能范圍也就較小。但即使那樣,沖突也不會消失。一種忠誠可能會妨礙另一種忠誠;個人愿望可能與群體性義務相抵牾。但如果文化正處于快速轉型期,相互矛盾的價值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分仲伯,同時并存,個體面臨的選擇變得復雜多樣,決策就成為一件難事。他可以遵照社會團體的期望,或成為一個持不同意見的個人主義者;他可以熱衷于社交,或離群索居;對成功,他可以崇拜,也可以藐視;對孩子的教育,他可以堅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也可以放任孩子自由成長;對男女是否因性別不同而適用不同的道德標準,他可以贊同,也可以堅決反對;他可以把兩性關系看作人類親密關系的表達,也可以把它與情感相分離;他可以支持種族歧視,也可以堅定立場,認為人的價值與膚色和鼻子的形狀無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毫無疑問,在我們文化中生存的人必須頻繁地做出類似選擇。因此,人們可能以為,所有這些沖突都是極常見的。但事實令人震驚。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沖突,從而也就無法通過明確的抉擇來解決這些沖突。人們多半隨波逐流,隨遇而安。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處境;他們在毫不自知的情況下妥協,或者被沖突困擾卻渾然不覺。在這里,我所指的既非普遍意義上的人,也非理想中的人,而是正常人,指非神經癥患者。 要想發現沖突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決定,就必須滿足一些前提條件,它們分屬四個方面。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愿望和感受,對后者,我們甚至要有更加清醒的意識。我們喜歡一個人,是出于自己的真心,還是因為別人認為我們應該如此?假如父親或母親去世,我們是真的悲傷還是僅僅逢場作戲裝裝樣子?我們是否真想成為一名律師或醫生,還是僅僅因為這兩種職業令人尊敬且收入頗豐?我們是真的希望幸福、獨立,還是僅僅限于在口頭上立個標桿?面對這些簡單的問題,大部分人會覺得難以回答。這就表明,我們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愿望其實并不了解。 其次,因為沖突總是與信念、信仰或道德觀相關,認識沖突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應該是:我們已經樹立起屬于自己的價值體系。如果我們所持的信念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受之于他人,它們就不夠堅定有力,從而不足以導致沖突,也無法作為決策的指導原則。一旦受到新思想的影響,它們會輕易被新的觀念取而代之。如果我們只是遵從環境所推崇的價值觀,那么,從我們個人利益出發本該產生的沖突也就不會產生。比如,一位兒子遵從父命,從事一項他本人不喜歡的職業,如果他從來沒有對這位心胸狹隘的父親的智慧產生過質疑,沖突就很少發生。一位陷入婚外戀的已婚男人其實已經陷入沖突,但假如他自己無法確立對婚姻意義的明確看法,他就會任其發展,而不是直面沖突做出決定。 第三,就算我們能夠識別出類似沖突,我們還必須情愿并能夠放棄導致沖突的兩個相關因素中的一個。但那種清醒而自覺的放棄能力其實是很少的,這既是因為我們的情感和信仰是混亂的,也或許因為在*終的分析之下,大部分人都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這使他們沒有勇氣放棄任何東西。 *后,做決定還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即要有為所做決定承擔責任的意愿和能力。它包括愿冒做錯誤決定的風險,同時愿意承擔相應后果,而不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這就需要一種“一人做事一人當”的魄力,所需的內在力量和獨立性遠遠超出大部分人目前所擁有的。 既然我們當中有如此眾多的人被沖突牢牢扼制著——盡管我們毫無察覺——我們就容易嫉羨、崇拜那些似乎生活得平穩順遂,絲毫不受沖突干擾的人。這種崇拜可能是合乎情理的。的確可能有那么一些堅強的人,他們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價值等級,或者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平靜,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沖突和做決定的迫切性也失去了撼天動地的威力。但外在表象是具有欺騙性的。更多的情況是,由于冷漠、墨守成規或機會主義,我們嫉羨的那些人根本沒有能力從自身的信念出發,直面沖突或試圖解決沖突,他們只是被眼前的利益左右著順勢而為。 有意識地去體驗沖突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優點,盡管這樣做可能會令人痛苦。我們越是勇于直面自身的沖突并為其尋找解決方案,我們獲得的內心自由和力量就越多。只有當我們愿意直面沖突,我們才有可能一步步接近那個自我典范,成為駕馭我們人生航船的船長。因內心遲鈍而獲得的虛假平靜絲毫不值得羨慕。它只會讓人變得脆弱,輕易地被任何影響所左右。 當沖突匯集到生活的主要問題上時,面對并解決它們就變得尤為困難。但只要我們的生命力足夠強大,從原則上講,我們就沒有理由懷疑自己解決不了。至于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察覺自我,如何培養出屬于自己的信念,教育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幫助。選擇會涉及眾多因素,對這些要素的認識與理解將為我們提供奮斗的目標,從而也為我們提供生活的指引。
我們內心的沖突 作者簡介
卡倫??霍妮 Karen Horney 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新弗洛伊德學派代表人物,社會心理學先驅,主張以文化決定論取代生物決定論。著有《我們內心的沖突》《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自我分析》等。 潘華琴 文學博士,蘇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西方文學理論教學與研究。出版專著《文學言語的私有性》,譯著(與他人合譯)《自然與人文——生態批評學術資源庫》《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