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節日之美:中國人的節日與節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77653
- 條形碼:9787500877653 ; 978-7-5008-7765-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節日之美:中國人的節日與節氣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炎黃子孫極其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節氣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實踐中總結的生產生活經驗,是對自然變化規律的把握,凝聚了世代中國人的智慧。 本書將中國傳統節日的介紹與二十四節氣介紹相結合,穿插有關節日與節氣的古詩和歌謠,強調了節氣變化對人們日常起居的影響,以及為適應不同節氣,民間應時的節氣飲食。與其他同類書不同的是,本書增加了在不同節氣里,適合讀者參與體驗的手工藝制作。 本書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寫給中國人的中國傳統節日和節氣圖書。
節日之美:中國人的節日與節氣 目錄
目錄:
暖 春
立 春 底處春來早 依依傍日華
雨 水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驚 蟄 日落山亭晚 雷送七香車
春 分 東風變梅柳 萬匯生春光
清 明 欲知春事晚 已見綠陰成
谷 雨 明朝知谷雨 無策禁花風
夏 日
立 夏 春芳未歸去 夏木已成蔭
小 滿 小滿天逐熱 溫風沐麥圓
芒 種 水國芒種后 梅天風雨涼
夏 至 處處聞蟬響 須知五月中
小 暑 不怕南風熱 能迎小暑開
大 暑 炎蒸乃如許 那更惜分陰
冷 秋
立 秋 云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處 暑 離離暑云散 裊裊涼風起
白 露 白露團甘子 清晨散馬蹄
秋 分 燕將明日去 秋向此時分
寒 露 裊裊涼風動 凄凄寒露零
霜 降 霜降碧天靜 秋事促西風
寒 冬
立 冬 早久何當雨 秋深漸入冬
小 雪 片片互玲瓏 飛揚玉漏終
大 雪 萬象曉一色 皓然天地中
冬 至 至節占天意 豐登又必然
小 寒 小寒連大呂 歡鵲壘新巢
大 寒 大寒宜近火 無事莫開門
節日之美:中國人的節日與節氣 節選
春 分:東風變梅柳 萬匯生春光 春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至此,春天已經過去了一半。因為從這天起,春天可以分成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所以古人將這日稱作“春分”。春分還有一層含義,就是這一天的白天和夜晚的時間一樣長,晝夜平分,這也叫春分。 春分的“分”字便包含這兩層含義。 此時在寧夏、內蒙古,黃河水因冰凌融化而猛漲,奔騰的河水晝夜不停,歡快地流淌。兩岸盛開的桃花與河水相伴,鮮艷而充滿生機。人們稱這一時期為“桃花汛”,多么浪漫的名字。 不光有桃花,李花、杏花等也爭先恐后地綻開笑臉。一時間,春天成了姹紫嫣紅的百花世界,花兒也將生活裝扮得五彩繽紛。由于百花齊放,煞是好看,故而民間要舉行隆重的花朝節,以紀念百花仙子的生日。 雖然各地花朝節的具體日期不統一,但大致的內容都差不多。在廣西,人們會入廟朝拜,然后獻上帶來的五彩飯、糍粑或粽子等食品,接下來會在綠樹叢中對唱山歌,歌頌百花仙子的美麗、圣潔。對山歌還可以表達愛情,并向自己的意中人送上頭巾,女子將早先繡好的繡球拋向自己的心上人。 春分吃太陽糕 春分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稱為中和節,所以要給太陽過生日,吃太陽糕。 清代,中和節出現了應節的節日食品——太陽糕。晚清文人讓廉,曾于《春明歲時瑣記》中載道:“二月朔日,唐后為中和節,分廢而不舉。相傳為太陽真君生辰,太陽宮等處修崇醮事。大家向日焚香叩拜,供夾糖糕,如糕干狀,上簽面做小雞,或戳雞形于糕上,謂之‘太陽糕’,亦有持齋誦太陽經者。”民間將二月初一同太陽真君的生辰聯系在一起了,因而產生了“太陽糕”。民間在二月初一這天,也有吃太陽糕的風俗。這種風俗盛于清代初期。 據說,明朝滅亡之后,遺民為了紀念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便假托祭祀太陽真君而設“太陽糕”,憑此寄托清兵入關之后,廣大漢民的故國之思。后來,隨著清王朝統治的鞏固和持續,這種說法也就逐漸被后人淡忘了,就連旗人也每年一到二月初一就要祭祀太陽真君。 “太陽糕”是祀日用的供品,也是應節的食品。太陽糕顧名思義,是取“太陽”之意。因節氣近于春分,氣候日漸暖和,所以人們便向太陽真君祈禱,愿它能夠日日高起,普照人間大地,滋養萬物。太陽糕除市民自己制作外,主要是來自蒸鍋鋪。此糕一般是用糯米面加糖制成,上面用紅曲水印,印出一個“金雞”的形狀,或者在糕餅上面,用模具壓出“金烏圓光”。蒸鍋鋪將每五塊糕餅疊在一起,為一碗,頂端還插有一只寸余高的面捏小雞,用來象 征昴日雞星。“金烏”,其實就是“太陽神”的象征。
節日之美:中國人的節日與節氣 作者簡介
高巍 北京民俗學會會長、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北京學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長期從事民俗,特別是節日習俗的研究。著有《北京民俗史話》《北京民俗文化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漫話北京城》《四合院里的北京》等多部著作。 郝衛民 天壇邊的童年成長使他浸潤于傳統文化之中,語文教師的經歷讓他專注于人文科學學習,校長崗位的實踐助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結緣。在任芳草地國際學校教育輔助中心主任期間,他堅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通過教輔活動課、特長培養課及“芳草非遺嘉年華”主題實踐活動等形式面向中外學生開展體驗學習實踐,累計服務學生5萬余人次。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